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8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语文阅读论文探究课堂中师生的互动状态达到符合语文阅读本质的目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20:57: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学语文阅读论文探究课堂中师生的互动状态达到符合语文阅读本质的目标
摘要: 教师在课文《刷子李》教学中重新定位阅读教学的价值,着重阅读过程,重视生成性的教学方法,落实多媒体辅助功能,充分保障学生话语权,形成真正的互动,改变常见的再现式教学形态,根据课堂中师生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达成符合语文阅读本质的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实现知识能力建构。
关键词:《刷子李》阅读  多媒体辅助   生成过程   学生话语权      
语文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以文字为媒介诉诸想象并最终认知欣赏的过程,其效果受学生知识积累、人生经验与主动参与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利用多媒体无疑是激发学生想象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有效手段,也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时代要求。但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而非阅读本身,语文阅读的本质应该是阅读者借助文字文本,利用相关方式来还原文本信息的过程,课堂上则具体体现为师生共同阅读文本并自我建构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主动表述阅读体验的权力,也是真正学有所得的表现,只有规避多媒体运用中教师先入为主式的过细预设,规避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平衡多媒体运用与学生阅读话语权的关系,才能真正达成符合语文本质阅读的目标。
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在《刷子李》阅读教学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引发出一些思考。《刷子李》是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本文记叙了一位技艺高超的手艺人——刷子李。教学这篇文章如按照常规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往往是按部就班展示教师精心准备的一张张幻灯片,变成多媒体技术“新瓶”装灌输式教学的“旧醋”,成为教师展示个人文本研究的过程,而与学生主动阅读关系不大,学生阅读状况实际上得不到反映,阅读呈现得不到话语权的保障。因此笔者在《刷子李》教学中综合考虑多媒体优缺点与学生话语权的平衡问题,课件采用模块设计,粗线条预设文本涉及的相关信息,而教师自身则进行粗中有细的细节准备,以备课堂生成需要。课内采取有机点拨,顺势引导的自然生成方式,收到了较好教学效果。
    一、更新观念,明晰思路,为自然生成作准备。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激发。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只能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实现知识能力建构。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尤其重要。人的认知规律认为:听了的容易忘记,看了的容易记住,做了的容易学会。这充分说明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还得要“把戏过手”。在教师真正引导,而非诱导之下,让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阅读能力来解读文本,既读懂文本内容,又表达自己的见解。
据此,笔者确定本课的设计宗旨是:保障目标明确的阅读导引,课件只是辅助性设计,确保学生主动性的真正发挥,确保学生有时间阅读品味文本。
这样确定主要基于对一般律规性教学教学的规避。因为“律规性教学由于过于关注教学规律的实现而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以及教学中的互动重视不够,使原本丰富的教学过程成了线性的教学流程,它封杀了教学中教师的机动空间,剥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进而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生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20:57:20 | 只看该作者

故而,笔者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力争开放,只有必需时才链接预设文体模块:环境(包含有利于创设情境的音乐、图片、文本设计环境描写等)、故事情节、人物、细节(包含语言、写法)四个方面。这样就基本可以顾及大的环节,避开因过细过繁而成为引学生入彀的表演式教法。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以往学习独立阅读课文的方法,结合导读提示共同制定出学习目标并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教学中贯穿的“抓亮点、巧点拔、悟精华”的原则,保障学生话语权,竭力让阅读成为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让多媒体课件成为补充、应证、延展的链接手段,而非播放现成设计。
二、注重情境创设,激发探究意识。
只要处理得当,学习者在一定的课堂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可以获得必要的知识与能力。比如,上课前,笔者用多媒体播放音乐《粉刷匠》活跃课堂气氛,循序渐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开课后激情导入,进一步创设情境。笔者的导语设计为“小嘎子、孙悟空、王熙凤,这些小说里的鲜活人物形象,给笔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笔者们将借助一篇文章结识一位手艺人,他就是──《刷子李》。(多媒体课件打出标题)你想知道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吗?你想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吗?那么就让笔者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文章。”这样就激发学生兴趣,一下进入文本阅读。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出示现在粉刷墙壁的工人工作时满身都是涂料的图片和刷子李进行对比,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刷子李技艺高超的理解。
再比如,收尾总结之时,从课内向课外延展,以利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则有意识发挥多媒体声光音像的补偿作用,通过视频资料“吹糖人”,声情并茂地激发学生学习本文写法,主动去观察生活,观察周边的能人、奇人,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民间艺人,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及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有助于知识迁移能力的养成。
三、预设“留白’,让课件与传统板书各得其所。
一般而言,阅读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设计严密,流程预设固定,教师常常似一位导游,学生只是课堂的一枚枚棋子,被教师美其名曰的“引导”牵着鼻子走,亦步亦趋,表现均跳不出教师预设的窠臼,往往只是“被探究”的命运。从本质上讲这样的教学是灌输式的。
为此笔者设计多媒体特意“留白”,即留有冗余度,投影少而精,尽量不以现成的具体问题固定教学思维,变成纯粹问答式教学,而是预设小说阅读的要素性模块,在随机引导学生阅读中择机让准备的课件派上用场,可以打散顺序,也不一定非用不可,一切观照学生课堂阅读情况顺势生成,避免教师先入为主式的诱导,保护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比如,课件中不展示设计好的学习目标,而是用激励的语言告诉孩子们:“《刷子李》是一篇略读课文,亲爱的同学们,作为学习的主人,让我们一起做主,用你以前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制定出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吧!加油!”也就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来教大家你准备定下什么目标”,根据学生反应加以“积累目标”“理解目标”等方面随机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制定出本课的简要学习目标,并让学生写于黑板。尽管学生目标制定不一定与自己预设完全契合,也以鼓励肯定为主,因为这是学生主动希望完成的任务。这就有了进一步生成的基础,打破了多媒体一成不变的藩篱。
四、不求全面,适时引导,培养学生阅读的思维品质。
当学生以读书思考的姿态展开阅读的过程中,经常有闪光点闪现,笔者尽可能抓住这种生成机会。比如这次小对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20:57:26 | 只看该作者

生一(感叹):这篇小说好看!
师(借势):笔者也觉得很好看,那你们认为好看在哪?
生一:语言很美,有很多好词好句。
生二:故事很生动,事情写得细致。
师:是呀,那大家说说哪些语言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故事的那些情节写得特别细?
这时学生的感叹及七嘴八舌的回答并非设计好的程序,教师也就不必像有些教师的“聪明”做法一样非得又把学生引回到固定步骤中,因为学生的随机发言不仅反映了她们的阅读兴趣所在,而且恰好涉及了小说阅读最需要关注的情节和细节描写。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兴趣与思维的闪光点,顺势引导。之前预设ppt的细节模块也成为学生展示自主阅读成果之后的一种有益补充。
再如,本课的写作手法有很多值得学习,如:1.细节描写;2.写“刷子李”,叙事一波三折,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一次次渲染,突出其技艺高超;3.作者特意安排了“曹小三”这个人物来侧面烘托刷子李,对主要人物起烘托作用。4.写泥人张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的曲折有致。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一一落实这些写作手法并让学生一一消化。求全并不一定是好事,与其囫囵吞枣的求全,还不如结合本组课文的学习要求,抓住其中的一两点,进行适时指导,培养学生阅读的思维品质。如,一波三折的叙事,引人入胜。起初,徒弟曹小三“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脸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发发现“刷子李”裤子上的一个白点,不料那白点原来是黑裤子上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在教学中孩子们对“一波三折”这样的写法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相机出示的图示ppt课件,更把这种兴趣推上了高潮,这时,老师顺势引导提出在本组的习作练习中试着用一下这种写法,一呼百应,孩子们纷纷点头说好。这样,把阅读课文和习作训练很好的结合了起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综合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过程,可以看到这样处理初步凸显了对自然而然的阅读过程的重视,是对学生阅读个性化的呵护,是对学生表达阅读体验权力的重视,也是真正原生态的教学过程的回归,摒弃的是过于细致僵化的再现式教学预设。“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在这种互动中,学生是处于积极状态的。” (《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罗祖兵)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课堂阅读教学总是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保障学生阅读主体,保证阅读表达的话语权并不是一味迁就或放羊式随性。只是说“课的目标设计还要有‘弹性区间’,这既是为了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到期望价值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论》)这样的课堂不是教案的再现,而是调控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达成既定目标需要充分考虑学情,其备课比较常规教学而言更需要付出努力,应考虑学生未必会朝自己想定的方向去走,有时甚至是散漫的随意的,这要求教师养成倾听的习惯,充分利用学生表述的闪光点,迅速抓住并借势引导,逐渐向目标阅读的方向走。当然,这不是基于习惯性的灌输,而是培养抓住要点的快速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的时效性及欣赏的品质。
这次实践真正让笔者体会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辅助者而非替代者,阅读的价值不在于简单的知识养成,更主要是阅读过程的思维培养,不是给予而是习得。多媒体设计之中必须考虑合理的冗余度,留出足够的空白,似国画留白一般留出足够的发挥空间,才能真正恰当的发挥教师课堂组织者穿针引线的作用,还学生以话语权,形成真正阅读过程中的良性互动。
这让笔者想到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论》中的一段话,“这一新的设计要求,较之要求教学设计有精细的提问、标准答案的预设乃至写下教师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准确计算好一节课不同的环节的准确时间分配等典型的传统教学方案来,似乎线条要粗得多,留下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换的弹性目标、空间和时间。然而正是这些不确定性和可变因素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有可能更贴近班级和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有可能使师生积极互动、擦出创造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使课堂教学回归它的生成性本质。” 也就是说这样做虽然不一定全面完成课前所有预设,但回头看就会发现,自以为是的教学多么琐碎,时常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冲击读书的真正本质。因此,从学生阅读表达的话语权保障入手,摒弃完美再现式的幻灯播放模式,这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必须深思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23: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