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着问题阅读。读书时学生带着精心设计的问题去阅读,边读边思考,通过认真思考而去总结概括问题的答案,达到基本上读懂课文的目的。如在教学《女娲补天》这篇文章时,我在上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引出疑问,如①女娲为什么补天?②女娲怎样补天?③结果怎样?等等,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使学生不盲目、有目的的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如果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读书,他们就能够自觉主动地去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并且能够养成思考并行动的好习惯。
(二)课外同步阅读。课外同步阅读是教学的一种补充,是向纵深阅读练习的一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最佳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我根据所教文章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外读物给学生阅读,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如在学完古诗后,我让学生阅读《唐诗三百首》。学完童话故事后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读一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在学习《桂林山水》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一些写景的文章给学生阅读,使学生真正掌握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技巧。这样采取一篇带多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优化了课程资源,构建了省时、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手脑并用阅读。“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画出生字词,注上音,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以及自己喜爱的词句,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注上符号。阅读时要对必要的词句等作适当的摘录,如好词好句、难词难句、文章主旨等,逐步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如在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本时,可把文中的优美词句摘录下来:“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瑰丽无比,千奇百怪”“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做好读书笔记有利于他们对阅读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积累材料,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阅读时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开拓阅读视野,养成阅读习惯
虽然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但是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的目光只局限于课本,思维仅局限于课堂,仅靠课堂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提倡课内与课外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组织学生朗读、讲故事等。教学完课文后,我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应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订阅少年儿童报刊,帮助他们在教室建立“图书角”,供大家借阅。通过大量地阅读,使学生增长了知识,丰富了词汇,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逐渐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使之成为学生终生的宝贵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许多重点学校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有大量的阅读经历,有着丰富的课余爱好。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理解力,使他们逐渐显现出学习方法好、学习效率高、学习后劲足、文化底蕴厚的优势。
总之,我们要善于调动学生阅读激情,采用最佳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