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锻炼动手能力
网络资源突破了知识来源的限制,改变了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了教学容量,使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学习课本中的内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一个人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实践活动开辟了广阔的时空。一些以记事为线索的记叙文,我们可以让学生绘制出生物活动的线路图、行踪图等,以抓住课文脉络,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如《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借尾巴》两课,可以让学生看图读文后,可绘制小蝌蚪找妈妈和小壁虎借尾巴的大致路线,还可了解小蝌蚪和小壁虎身体变化情况,加深印象。一些语言优美、内容易懂的古诗,如《春晓》、《所见》,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内容画图画,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绘图,能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情操陶冶熔于一炉,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再如教完《只有一个地球》后,让学生根据当地的环保问题写一篇作文,学生通过查阅图书和浏览下载网上资料,结合自己平常的所闻所见所感,很快就写出了有理有据的作文。它既锻炼了学生的查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猜想、想象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性说明文。介绍了水变成云、雨、雹子、雪的过程。既展现了一幅幅水的三态变化过程的画面,也开启了一扇探索气象世界的科学之门。课前,教师首先播放一段水的三态变化过程的录像,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水的世界。接着提问:你们知道水是怎么变成云、雨、雹子、雪的? 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的?当学生理解了这些问题后,再把学生分成几组,用自学的方式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 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 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
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作为优化语文教学的一种工具,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是不容置疑的。开阔了学生眼界,增长了知识,为小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是学生接受及正确反馈的信息量,而不在于接受过多少信息量。信息技术也只是辅助语文学习的一种的手段,绝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研读。教师在采集、整理语文教学信息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 做到适量、适度,效果第一。同时还要做好信息的反馈和调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的情况, 加以指导,给予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应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量和度,要锦上添花,不喧宾夺主。只有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深入的研究、使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与策略,才能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