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注意刺激的有效性,避免因多媒体信息传递的多维性而造成的刺激干扰
多媒体具有传递信息的多维性,它能使学生多渠道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我们要遵循感知规律,合理运用这种特性,否则它便会变成各种刺激的相互干扰,从而影响教学效果⑦。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知觉具有选择性,选择的过程就是区分对象和背景的过程,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就越容易被优先选择⑧。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种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需要其注意的对象上。
1、合理选择信息类型
何时用视觉刺激,何时用听觉刺激,何时用视听结合,要慎重选择。例如对于建筑物、景物等,最好用图片,而不用电影;使用声音材料时不必要配上优美动人的画面。信息传递的多渠化容易造成信息的互相干扰,教师应注意构建刺激,不要时常将多种媒体交叉使用,时而刺激学生听知觉,时而刺激学生视听觉,过于频繁的刺激容易使学生眼花缭乱, 导致学生认知过程紊乱,结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过量的追求媒体效果的结果是反而把原来应该突出的重点弱化了,剩下的是图、形、声、色、像的狂轰滥炸,最后反而让学生厌倦了这种“花俏”的表演。
2、合理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知觉选择规律
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强度、运动状态、持续时间等方面与其它刺激物存在显著差别,形成鲜明对比时,会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即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越容易被优先选择。我们要用好这种规律。一方面我们要注意使对象与背景形成对比,使对象在背景中突出显示。例如,文字与背景之间要使用对比色,采用白底黑字,使文字清晰地显示。对于重点内容的文字,可以采用与众不同的颜色或是动态文字,使其凸现出来。例如,课文《桥》中“它像一座山。”这句话是要引导学生重点感悟的内容,可用红色,而其它一般的叙述性文字则用黑色。另一方面,背景不能影响对象的显示,要力求简洁,最好使用纯色图片或淡雅图案的图片作为背景。此外,如果没有特殊的必要,尽量不要用节奏强烈而不合时宜的背景音乐,不要使用过于夸张豪华的出场或切换效果,不要使用夸张的按钮音效,也最好不要用精美的动画作为背景,因为这些东西都会对学生的注意造成干扰。
总之,在课件的制作和屏幕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性和界面友好、色彩柔和、搭配合理,画面要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音乐和配音要注意艺术性,要优美、轻松、恰当。
(三)、控制信息展示的速度,避免因多媒体信息传递的高效性而使学生措手不及
在信息传递的速度上,多媒体远远高于传统的媒体。例如一段文字,如果用粉笔在黑板上抄,要花上几分乃至十几分钟的时间,但如果用多媒体课件,只要鼠标轻轻一点,立刻就能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多媒体这种传递信息的高效性,避免了传统媒体传递信息时不必要的等待而提高课堂的效率。但是,这也会带来不良的效应。大量的文字、图片、影视、动画在学生的面前一闪即逝,就如走马观花,过后没有多大的印象。信息展现出来,通过我们的眼睛和耳朵等感觉器官传入大脑,大脑再解码、编码,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而且学生是要作笔记的,那得要更多的时间。因而我们要控制把握好信息展示的速度和节奏。教师在上多媒体课的时候,不要切换过快,要有一定的停顿,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消化、理解、识记,并作好笔记。另外,还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对演示内容和时间随时作调整,这样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最大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