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2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论文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0:4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宝轮第三小学 余中庚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然而, 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 这些农民在自己进城落脚的同时, 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 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 最终形成了农民工(指有子女的父母) 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要真正做到关注“三农”关注农民,不仅需要关注进城农民工生存和生活的现状,也不能忽视了农民下一代扶养和教育问题。农民工流动行为的背后, 暗含着留守儿童赖以生存、生活和成长之环境的剧烈变动。这种变动究竟给留守儿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1、心理健康方面受到严重影响。由于留守儿童长期远离双亲,他们的家庭教育没有父母指导,而且与父母见面、沟通少,再加上爷辈对孙辈或其他亲戚充满溺爱、迁就的心理,使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导致这些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上由于家庭教育的断层或缺位,极易产生自卑、孤僻、任性、固执、暴躁等性格缺陷。
  2、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怀和及时有效的教育指导,而祖孙辈年龄相差一般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是文盲,因而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承担起对孙辈的教育重任,有些托管的亲戚也很放纵于对孩子的管理,因此只重“养”而不重“教”的现象非常突出,造成学习习惯较差,厌学者较多。
  3、抵制坏人坏事影响能力差,犯罪率上升。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监护,多于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禁不起外界的不良诱惑,甚至受坏人教唆走上犯罪道路。
二、留守儿童良好教育的创建
  首先,要建立和睦幸福的家庭教育环境。一是亲子之间常沟通。亲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 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他们在外打工时不忘与孩子沟通交流。有可能面对面接触固然好, 不可能的话, 也该通过电话、书信、网络聊天等方式进行联络, 在联系过程中渗透教育因素。不要只顾挣钱, 忘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要经常给孩子写信、打电话, 增进情感交流。同时尽可能在农忙或春节时多回家看看孩子。二是选好托管对象。由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接触的时间长, 影响大, 他们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将孩子托付给亲人照管, 不仅要考虑孩子的生活问题, 更要考虑孩子的教育环境。因此, 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选择有精力和能力照顾他生活和学习的监护人。三是应为子女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如不要让孩子干过多的家务、农活, 应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 为子女提供一个较为安静、不容易分心的学习环境; 外出前主动与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联系, 委托老师多多管教和关注。在外时时常与老师保持联系和交流, 以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要创设和谐积极的社会环境。一是加强宣传, 引起社会关注。充分认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发挥媒体的作用, 呼吁社会各方面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进行关注, 积极推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二是社会要热心帮助“留守儿童”, 更不能歧视“留守儿童”。农村基层干部和邻居要关心“留守儿童”, 了解其基本情况, 帮助解决其家庭困难, 以减轻他们的劳动负担。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对帮助“留守儿童”及其家庭。三是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 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 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四是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有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 联合妇联、工会、村委员、学校, 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
  再次,要营造切实育人的学校环境。一是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要对班级里的“留守儿童”要关注、鼓励和帮助。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 多关注他们的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 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 及时地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他们的教育, 应以鼓励为主。经常与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和交流, 以能共同及时地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二是大力加强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 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 要给予惠民、有力的政策环境。一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 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要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决定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等法规条例细则落到实处, 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二要加快户籍改革, 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加快户籍改革, 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关联的城乡分离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 逐渐实现户籍制度改革, 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 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二元经济体制”,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三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 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 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 对“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 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 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这是教育界的一句名言。“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现,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同时协调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0:43:3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广元市宝轮第三小学  余中庚
  本文力图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这一群体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有效的教育对策,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他们消除不良心理,重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得到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之后,这些孩子或者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或者与亲戚、朋友、邻居生活在一起,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自己独立生活。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就形成了以下三种被监护的方式。
  1.隔代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监护责任向其祖辈转移,由孩子的祖父、祖母或外公、外婆监护,这就是一种隔代监护。隔代监护的监护人多数年老体衰,本身文化程度低,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隔代监护,对孩子监护的重点是养而不教,要么是溺爱、放纵,要么是粗暴、冷漠,放任自流。彼此间由于过大的年龄差距,很难有真正的沟通,从而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健康。
  2.委托监护。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向亲戚或朋友转移时, 就形成了委托监护。而这些长期缺失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便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致使他们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常引发种种逆反心理,学习成绩难以提高,认识能力发展滞后。
  3.无人监护。在这种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都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令人深表同情和担忧。
归纳起来,农村90%以上的“留守儿童”均属于以上三种生活状态,但无论是哪一种受监护的方式,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就其心理状态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感情脆弱,焦虑自闭。其成因主要有三种:①“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②他们长期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和父母交流的机会。③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处于一个敏感的年龄过渡阶段,个性正在形成之中, 对身心过渡期的惶恐和茫然的承受力很差。
  第二,逆反消极,价值扭曲。长期缺失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独立性迅速发展,易我行我素,常常和长辈的要求背道而驰。由于他们认识能力发展滞后,自我控制能力差,一些儿童会因心灵空虚转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 有的赌博、打麻将,有的拉帮结派、抽烟喝酒、逃学打架,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同时, 这些孩子缺少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这些父母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拥有大量的零花钱,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建议
(一)基于家庭层面的建议
  1. 农村父母应强化自身监护和教育子女的意识。很多留守儿童的家长自身监护和教育子女的意识淡薄,甚至有些家长外出打工多年都不回家看看孩子,对孩子不闻不问。虽然说父母在外打工挣钱非常辛苦,但也不能因此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因为父母在孩子教育和成长过程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一项新的研究报告表明,父母对孩子的活动投入更多的时间能够有效地缓解由于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对儿童青少年的学习造成的障碍。由于家长监护和教育意识的淡薄,留守儿童必然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我们这次的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家长监护和教育子女的意识,对于促进家长对孩子行为的关注、预防留守儿童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留守儿童”的家长应妥善安置孩子。很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家长将自己的孩子交由父母或兄弟姐妹看管,爷爷奶奶和叔伯阿姨们能做的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而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往往是无能为力,也未投入太大关注,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种意识。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极易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而偏离健康成长的轨道。因此,留守儿童的家长如何妥善安置自己的孩子,从而确保对孩子的监督和教育成为重要的问题。建议家长将孩子交由父母或亲戚看管时,除交代日常吃穿外,更应强调对于孩子的教育和监护问题,让父母、亲戚承担起这份职责。
  3. 带上孩子去打工或避免双亲外出打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比起单亲外出打工的孩子表现出了更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这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得到了验证。由于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家长应避免与孩子的“隔绝”。本次调研过程中,很多的老师、领导都提出了一个可行的办法:父母双方留下一人照顾孩子,或者双亲外出打工者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虽然这种做法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对孩子的教育不利、父母由于工作压力还是不能对孩子起到监督作用等等) ,但权衡利弊之下也不失为解决办法,至少有父母在身边,孩子能有一种安全感、归属感,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无法避免双亲外出打工,并且也不能带上孩子去打工,那么父母就应考虑如何有效增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例如,父母应尽可能多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且沟通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学习成绩,更应关心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利用寒暑假的机会,父母可以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同时也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基于学校层面的建议
  1. 学校教育工作中要采取综合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教育及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以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良好的教育来留住学生的人和心,从而避免留守儿童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2. 学校应加强寄宿制的管理。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实施全天候跟踪管理,并协调各方的关系。具体来说,可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建立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联系卡,以制度形式保障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联系的经常性与实效性。同时,应有专门的宿舍管理员老师负责每天的查房等工作,确保学生的人生安全。
  3. 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为学生建立“夏令营”之类学习活动。每年大约有5个月的时间是学生的节假日,在此期间,留守儿童脱离父母和学校的视线,很难得到有效的监护,往往儿童的各种心理及行为问题就出现在这段时间内。因此,利用学校的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组织各种形式的学生团体活动(如暑假中的夏令营) ,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培养和发挥的个人兴趣和专长,如开展一些体育、艺术、科学探究等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引导儿童参与到健康的活动中来,将大大有益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基于社区(社会)层面的建议
  1. 关注和改善农村未成年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为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通过法规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对农村地区出现的不良社会现象(如赌博)进行治理;对游戏室、网吧的营业活动进行规范,防止其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组织针对留守儿童或未成年人的各种活动等等。同时,社区可以通过举办留守儿童代养人学习培训班,提高代养人的素质,使其真正担负起监护人的职责,更好地完成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工作。
  2. 组织各种形式的“志愿者下乡”活动,配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目前全国范围内,各种志愿者活动如火如荼。可以结合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这样既能使留守儿童接受到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避免其在脱离父母和学校视线的情况下表现出各种问题行为,还能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具有实际的意义。
  3. 组织科研力量,积极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的长期研究。如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能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留守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生活态度、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留守儿童的成长、农村未成年人生活方式等等问题都急需研究。在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提出更为有效、准确的建议。
(四)基于政府(政策)层面的建议
  1. 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务工人员携带子女进城上学。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为了使留守儿童不再“留守”,鼓励家长携带孩子去打工。但由于流动人口子女没有当地户籍,交纳不起高昂的入学“赞助费”,使得他们难以跟随父母到暂住地就学。因此,应鼓励城市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鼓励民间力量兴办收费较低的能接纳打工者子女就读的学校。例如,武汉市已经公布了三百多所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学校名单,免收借读费,引起良好的反响;一些收费低廉的面向打工者子女的学校也很受欢迎,正在逐步发展。而这些举措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无疑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各级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意识和职责。农村未成年人父母因为现实条件的制约和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在子女的健康成长方面给予的关注还非常欠缺,对自身负有的职责还很不明确。甚至有人外出多年都没有回家看看孩子,平时和孩子的联系也很少,这样等于放弃了自己在监护和教育子女上的责任。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政府部门及早制定相关法规,进一步明确农村未成年人家长在监护和教育子女方面的职责,提高他们监护教育子女的意识,规范他们的养育监护行为。如,政府可出台统一的行政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要求接受农民工的所有单位,定期对本单位农民工开展教育工作,督促其对子女的教育和关注。,
  3. 充分考虑到农村儿童生活和发展的现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善农村儿童的居住和生活条件。目前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寄宿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要,普遍存在宿舍面积过小、床铺不够、生活用具缺乏、卫生条件差、缺乏合格的管理人员等情况。正如前面所提出的,很多家长正是由于学校的条件较差,不愿将孩子寄宿在学校,而是交给自己的父母或亲戚代管,这就会造成上述的留守儿童监护的“空档”,对留守儿童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办学及住宿条件亟待改进,这需要政府相应部门加大投资力度。
  4. 出台相应政策允许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管理与教育。考虑到“一费制”制度下学校办学成本有限,难于改变住宿条件,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允许利用民间力量在农村兴办寄宿制教育辅助机构,以满足不同阶层家庭的需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办各种各样的看护中心、寄宿公寓,给不同收入阶层的农民子女提供不同的学习、看护、寄宿条件。对一些地区已经出现的“代理家长”、“托养中心”之类民间托管形式,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其积极作用和地位,规范其运作行为。这样可以避免出现留守儿童教育的“空档”,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很可能是在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一个问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意义。这一特殊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需要各个层面的高度关注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2-2 20:50:0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1: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