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课前导入
海南省东方中学 柳其英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生活事实是它的基础,逻辑关系构成了它的理论结构。物理教学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高中阶段学生怕学物理的状况,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们的惧怕心理让物理一直徘徊在他们大脑之外。怎么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课前导入尤为重要。下面就课前导入的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高一物理的教材内容及学生学习现状
力学在整个物理学当中既是基础、又是难点,它的基础性决定了它被编排在高一阶段,可它的大难度却吓倒了一批批的初学者,如何减缓这个矛盾,合适的课堂导入会让老师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不自觉中打开学生的思路,从而降低走进物理课堂的门槛。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接触物理已有两年的时间,在初中阶段,物理着重于从现象和结果上学习、而高中的学习更注重于过程与结果,他们在对物理的学习中缺乏目的性、导向性、趣味性。很多时候不是学生学不会,而是他从上课一开始的不明确性让他将自己的头脑都封闭了起来,不管你老师讲的再抑扬顿挫,对他来说都只是干巴巴的一个音,在耳边轰鸣却进不到他的脑子当中一个字。
二、改变这一现状的对策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从而引入新课,往往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引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顺利地进入教学情境。课堂引入的形式,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学生原旧有的物理知识出发,过渡到新的知识;二是给学生经感性认识或利用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然后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下面简述我常用的几种新课导入方法:
1、创设生活情境的引入
教学一但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强。多设计一些把学科知识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情境,能够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价值,体验到学有所用。当他们意识到所学知识会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就会感觉到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的意义,很自然地认识到今天在学校里学习就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就会主动学习。
例如,讲牛顿第三定律内容时,可创设这样的情景:金色的阳光洒满校园,操场上人声鼎沸,高一年级的拔河比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一场比赛下来,胜者不免得意洋洋,负者倒也不很气馁,因为他们发现拔河中有许多力学问题值得探讨:
相持时双方的拉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当甲方齐心协力把绳子缓缓朝他们方向拉过去的时候,甲方的拉力一定比乙方大吗?
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比较一下双方拉力的大小?
有人说,运动员的体重越重,拔河时越有利,为什么?
拔河时,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这上面的很多问题都与牛顿第三定律有关系,我们可以在学习本课后再来探讨这些问题,还有可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呢。
2、创设实验情境的引入
创设实验情境,提供很容易观察的现象,配合教师的讲解,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但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所创设的实验情境的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例如,讲到力的合成时创设如下实验情境:
①请一位同学提起一桶水。
请大家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
②请两位同学一起提起水桶。
请大家分析提水桶的力有几个?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3、复习导入法
这是实际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引出新课,具有温故知新、承前启后的作用。
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复习的基础上设置障碍,导入新课。
例如,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一节时,可提出问题:我们居住的地球质量有多大?人们是怎样知道天体质量的?太阳、行星的的质量不可能按常规直接用天平来称量。解决方案:可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知识计算出来,从而导入新课。
4、随机应变法
随机应变法是教师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临时随机地导入新课的方法。它要求用得恰到好处,而不牵强附会。随机不是随便,必须切合本节课的内容,引用得自然而巧妙。
比如有一次我在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时候,恰逢窗外下起了小雨,风刮着使小雨成一条斜线,很多同学不时的向外看,我就适时的抓住这个机会,问如果没有风,雨滴讲沿什么方向运动,同学很自然的说沿竖直方向,由此从有效的将他们的注意里拉回到课堂上,导入新课正是时机。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虽说是“随机应变”式的,但“机”的几率很小,我们不能刻意地去找“机”,再“变”。相反,要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积累教学经验,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良机,加以利用。
5、视频情境引入
“视频”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的最大优势就是使对一件事物的描述变为形象的、生动的、具体的、可感知的;不但可描述事物的瞬间状态,还能描述其变化的过程。这就增加了认识的直观性,使问题变得相对容易理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例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展示问题(播放比赛片段):北京时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21岁的上海小伙刘翔像闪电一样,挟着狂风与雷鸣般的怒吼冲过终点,以明显的不可撼动的优势获得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约翰逊1993年8月20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创造的世界纪录,改写了奥运会纪录.
师:那么请问我们怎样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呢?有几种方法呢?试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思考并回答.(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相等时间,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那么对于位移不同时间也不同的运动我们该怎么样去比较他们谁运动的快呢?这就要引入新的物理量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速度。
6、物理学史情境引入。
通过物理学史引入新课,可以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知识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曲折,科学探索者的困惑、执着精神和智慧之光,展现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奥秘的艰辛历程,让学生体验与感悟物理学家的欢乐、困惑、惊奇与哲思,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欲望,并从物理学家们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以及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重要意义。
例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引入: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百科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得出结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即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种观点正确吗?
总之,课前的导入方法种类繁多,达到的效果各有千秋。导入新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和新知;导入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果教师能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精心设计导入新课这一重要环节,必能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氛围,为学生能牢固地掌握该堂课的内容打下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