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560|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19: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基础知识

古诗词背诵
1.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木兰诗》
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原文中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回乡偶书》中通过一个小小生活细节寄寓作者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淮上与友人别》中从听觉、视觉方面抒发各自天涯的离愁之情的诗句是: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5.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杜牧《江南春》中写景的句子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9.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写出诗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0.杜甫的《望岳》 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曹操的《观沧海》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描写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的诗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14.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5.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6.《迢迢牵牛星》形象地表现了有情人被分隔两地,隔河相望,难以相会的痛苦的句子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7.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描写平原广阔景象的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8.杜甫的《春望》 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恨”字中;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9.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本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0.辛弃疾的《西江月》诗中,畅谈丰收,欢快之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1 顶1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19:53:00 | 只看该作者
字音篇
恰当(qià dàng) 倘若(tǎng ruò) 徜徉(cháng yáng)

空旷(kōng kuàng) 粗犷(cū guǎng) 开矿(kāi kuàng)

讴歌(ōu gē) 欧洲(ōu zhōu) 海鸥(hǎi ōu)

抠门(kōu mén) 殴打(ōu dǎ) 枢纽(shū niǔ) 崎岖(qí qū)

旗帜(qí zhì) 炽热(chì rè) 殉职(xùn zhí)

和煦(hé xù) 绚丽(xuàn lì) 询问(xún wèn)

中流砥柱(zhōng liú dǐ zhù) 拈轻怕重(niān qīng pà zhòng)

玷污(diàn wū) 粘贴(zhān tiē) 抵押(dǐ yā)

哽咽(gěng yè) 咽喉(yān hóu) 狼吞虎咽(láng tūn hǔ yàn)

憎恶(zēng wù) 恶心(ě xin) 堵塞(dǔ sè) 要塞(yào sài)

提防(dī fáng) 提心吊胆(tí xīn diào dǎn) 渗透(shèn tòu) 惨淡(cǎn dàn)

顽强(wán qiáng) 倔强(jué jiàng) 勉强(miǎn qiǎng)

相形见绌(xiāng xíng jiàn chù)  笨拙(bèn zhuō)

阻挠(zǔ náo) 妖娆(yāo ráo) 侥幸(jiǎo xìng) 富饶(fù ráo)

铸造(zhù zào) 踌躇(chóu chú) 赡养(shàn yǎng) 瞻仰(zhān yǎng)

惴惴(zhuì zhuì) 揣摩(chuǎi mó) 喘气(chuǎn qì)

湖畔(hú pàn) 绊脚(bàn jiǎo) 挑衅(tiǎo xìn) 裁判(cái pàn)

差距(chā jù) 差额(chā é) 参差(cēn cī)  差使(chāi shǐ)

侮辱(wǔ rǔ) 隐晦(yǐn huì) 教诲(jiào huì)

纤维(xiān wéi) 歼灭(jiān miè) 忏悔(chàn huǐ)

折本(shé běn) 拆台(chāi tái)   斥责(chì zé)

奖励(jiǎng lì) 经历(jīng lì) 再接再厉(zài jiē zài lì)

称职(chèn zhí) 胆怯(dǎn qiè) 惬意(qiè yì) 试卷(shì juàn)

眷恋(juàn liàn) 奖券(jiǎng quàn) 剖析(pōu xī) 陪伴(péi bàn)

崇高(chóng gāo) 鬼祟(guǐ suì) 磋商(cuō shāng)

蹉跎(cuō tuó) 嗟叹(jiē tàn) 盲目(máng mù) 携带(xié dài)

病入膏肓(bìng rù gāo huāng)  附和(fù hè) 抚摩(fǔ mó)

地壳(dì qiào) 抬杠(tái gàng) 束缚(shù fù) 龟裂(jūn liè)

宰相(zǎi xiàng) 哀悼(āi dào) 灌溉(guàn gài) 筛选(shāi xuǎn)

懈怠(xiè dài) 囤积(tún jī) 诉讼(sù sòng) 茁壮(zhuó zhuàng)

咆哮(páo xiào) 嚣张(xiāo zhāng) 执拗(zhí niù) 分泌(fēn mì)

狰狞(zhēng níng) 骇人听闻(hài rén tīng wén) 捍卫(hàn wèi)

诽谤(fěi bàng) 滑稽(huá jī) 搀扶(chān fú) 椭圆(tuǒ yuán)

荒谬(huāng miù) 归省(guī xǐng) 挑拨离间(tiǎo bō lí jiàn)

不屑置辩(bú xiè zhì biàn) 星宿(xīng xiù) 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

有的放矢(yǒu dì fàng shǐ) 屡见不鲜(lǚ jiàn bù xiān) 咀嚼(jǔ jué)

恐吓(kǒng hè) 畸形(jī xíng) 狭隘(xiá ài) 讹诈(é zhà)

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 迥异(jiǒng yì) 惟妙惟肖(wéi miào wéi xiào)

敷衍(fū yǎn) 投掷(tóu zhì) 脍炙人口(kuài zhì rén kǒu)

热忱(rè chén) 迸裂(bèng liè) 造诣(zào yì) 杀戮(shā lù)

戳穿(chuō chuān) 逞强(chěng qiáng) 矜持(jīn chí) 陶冶(táo yě)

洗涤(xǐ dí) 嗜好(shì hào)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

流氓(liú máng) 干涸(gān hé) 酝酿(yùn niàng) 蹒跚(pán shān)

倜傥(tì tǎng) 春意盎然(chūn yì àng rán) 矍铄(jué shuò)

攒聚(cuán jù) 匿名(nì míng) 诘责(jié zé) 鞭挞(biān tà)

娴熟(xián shú) 安然无恙(ān rán wú yàng) 夙愿(sù yuàn)

怂恿(sǒng yǒng) 杳无消息(yǎo wú xiāo xi) 星辰(xīng chén)

栖身(qī shēn) 缄默(jiān mò) 修葺(xiū qì) 裨益(bì yì)

寥落(liáo luò)  沁人心脾(qìn rén xīn pí) 伶俐(líng lì)

义愤填膺(yì fèn tián yīng) 灌溉(guàn gài)  阔绰(kuò chuò)

怜悯(lián mǐn) 蹊跷(qī qiāo) 荟萃(huì cuì)  栈桥(zhàn qiáo)

嗤笑(chī xiào) 喧嚣(xuān xiāo) 斟酌(zhēn zhuó)

并行不悖(bìng xíng bú bèi) 颓唐(tuí táng) 瞥见(piē jià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19:54:00 | 只看该作者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通假字
(一)七年级

七上:
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童趣》)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论语>十则》)
尊君在不  “不”通“否”。(《与陈太丘友期》)

七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木兰诗》)
满坐寂然  “坐”通“座”(《口技》)
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两小儿辩日》)
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二)八年级

八上: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右手攀右趾  “攀”通“扳”,往里拉。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选贤与能  “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a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略无阙处  “阙”通“缺”(《三峡》)

八下: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马说》)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俱”,全。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

(三)九年级

九上:
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强迫去守边。
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将军身被肩执锐  “被”通“披”,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图。(《陈涉世家》)
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筹划。
轻寡人与  “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隆中对》)

九下:
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守圉有余  “圉”通“御”,防守,抵挡。
公输盘诎  “诎”通“屈”,理屈。(《公输盘》)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孟子>两章》
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
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还,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19:55:00 | 只看该作者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古今异义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词主要有这样几种:

1. 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2. 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3. 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4. 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下面择要列出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古今异义词。

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鄙:(古义:边境。今义:品质低下。)

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顾:(古义:反而,难道。今义:有看的意思;还有照管、注意的意思。)

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安:(古义:疑问代词“怎么”。今义:常用于安静、安全等)

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
再:(古义:专指第二次。今义: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

7.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9.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10.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就是\“这样\”的意思。)

11.默而识之(《论语》十则)
识:(古义:记。今义:知道,认识)

12.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居:(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

13.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益:(古义:更、更加。今义: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

14.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请:(古义:问。今义:邀、聘、求之意。)

15.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16.故使人问这(《扁鹊见蔡桓公》)
故:(古义:副词,特意。今义:事故、所以。)

17.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18.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去:(古义:离。今义:到......(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

19.春社近(《游山西村》)
社:(古义:土地神。今义: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

20.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郭:(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于姓氏。)

21.芳草鲜美(《桃花源记》)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2.虽人有百手(《口技》)
虽:(古义:即使,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23.两股战战(《口技》)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2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25.无为在歧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无为:(古义:无须,不要。今义: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

26.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儿女:(古义:小孩和女子。今义:指子女。)

27.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何苦:(古义:愁什么。今义: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犯不着。)

28.谈笑有鸿儒(《陋室铭》)
鸿:(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

29.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丝竹:(古义:指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

30.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致:(古义:对......说话。今义: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崐念等的话。)

31.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裙:(古义:泛指衣裳。今义:指裙子。)

32.烈士暮年(《龟虽寿》)
烈士:(古义:指有雄心壮志的人。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33.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
一般:(古义:一种。今义:指普通。)

34.年已蹉跎(《周处》)
蹉跎:(古义:过时。今义:用于光阴白白地过去。)

35.令名不彰(《周处》)
令:(古义:好的。今义:命令。)

36.何坐(《晏子故事两篇》)
坐:(古义:犯罪。今义:多用于坐下。)

37.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
其实:(古义:两个词;其:代词,它的;实:果实。今义:一个词,用来说明某崐一事实的连词。)

38.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小生:(古义:小青年,后生。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9.居数月(《塞翁失马》)
居:(古义:停留,这里是经过的意思。今义:住。)

40.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十九:(古义:十分之九。今义:指一个数目19。)

41.请献十金(《公输》)
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单位,一两为一金。今义:金银的金。)

42.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可:(古义:大约。今义:常用作表示可以、可能、许可、值得等。)

4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简:(古义:简拔,选择。今义:简单。)

44.休寝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
休:(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45.盖为不识者(《荔枝图序》)
盖:(古义:句首发语词,表示推论。今义:盖住、盖子。)

46.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往往:(古义:到处、处处。今义:常常。)

47.夜篝火(《陈涉世家》)
篝火:(古义:用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在野外架起木柴燃烧的火堆崐。)

48.借第令毋斩(《陈涉世家》)
借第:(借:古义是即使,假使。今义指暂时用别人或暂时给别人用的钱或物。第崐:古义是仅、只。今义表示次序。)

49.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会计:(古义:是两个动词,聚会商议。今义:一个词,名词,指从事财务工作的崐人员。)

50.郁郁适兹土(《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适:(古义:往。今义:适合,适当。)

51.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恶:(古义:怎么,表示疑问。今义:罪恶,厌恶。)

52.为我谢曰(《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谢:(古义:致谢。今义:常作礼貌用语。)

53.鸢飞戾天者(《与朱元思书》)
戾:(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54.经纶事务者(《与朱无思书》)
经纶:(古义:治理,筹画。今义:政治规律。)

55.山河表里潼关路(《山坡羊.潼关怀古》)
山河:(山:古义:指华山。今义:泛指一切山。河:古义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崐切河流。)

5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二章)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内的至亲。今义:专门指族外有婚姻关系的亲戚崐。)

5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水,池塘。)

58.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语:(古义:告诉;说。今义:话语;说话。)

59.子何恃而往(《为学》)
子:(古义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今义:儿子。)

60.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61.将非鬼也(《宋定伯促鬼》)
将:(古义:或许。今义:接近。)

62.不习渡水故耳(《宋定伯捉鬼》)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63.得钱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
去:(古义:离去。今义:到哪;前往。)

64.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
但:(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65.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6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是:(古义:此。今义:判断词。)

67.惟吾德馨(《陋室铭》)
馨:(古义:美好。今义:芳香。)

68.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形:(古义:身。今义:样子。)

69.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方:(古义:方圆。今义:方向或四个角都是90度的四边形,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崐六面体。)

70.曾不能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曾:(古义:并,尚且,连......都......。今义:曾经。)

7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二章)
举:(古义:被起用。今义:举起。)

72.征于色(《孟子》二章)
征:(古义:表现,征给。今义:征求,象征。)

73.发于声(《孟子》二章)
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74.而后喻(《孟子》二章)
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

75.入则无法家拂(《孟子》二章)
入:(古义:国内。今义:进入。)

76.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钟:(古义:一种容器。今:计时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77.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开张:(古:扩大。今:(店铺)开始营业)

78.引喻失义(《出师表》)
义:(古:适宜,恰当。今:意义,含义。)

79.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痛恨:(古:痛心,遗憾。今:极为仇恨。)

80.不宜异同(《出师表》)
异同:(古:差异,偏义复词。今:不同与相同。)

8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卑鄙:(古: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82.由是感激(《出师表》)
感激:(古:感动,激动。今:感谢。)

83.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奖:(古:勉励,鼓励。今:奖励,嘉奖。)

84.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所以:(古:用来…的原因。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85.临表涕零(《出师表》)
涕:(古:眼泪。今:鼻涕。)

86.以精力自致者(《墨池记》)
精力:(古:精神与毅力。今:精神和体力。)

87.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间:(古:参与。今:隔开,不连接,中间,空间,或时间。)

88.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鄙:(古: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轻视,看不起。)

89.牺牲玉帛(《曹刿论战》)
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也指损害一方的利益。)

90.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忠:(古: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忠诚。)

91.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狱:(古:诉讼案件,罪案。今:监禁罪犯的地方。)

92.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可以:(古:可以凭借。今:表示许可,可能。)

93.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情:(古:实情。今:感情。)

94.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
再:(古:第二次。今:又一次。)

95.滕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汤:(古:热水。今: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9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jiǎ):(古:借。今:虚伪的,不真实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19:55:00 | 只看该作者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文言虚词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对,对于。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19:56:00 | 只看该作者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例:(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例:投(之)以骨。(《狼》)
  例: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例: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例: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例: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

三.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4: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四.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五.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19:56:00 | 只看该作者
记叙文阅读
根据课标要求,中考记叙文阅读主要考查如下几个方面:
  1.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写作脉络的基础上,把握记叙的顺序和线索。
  3.能结合语言与此无关和文章中心,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正确识别和找出记叙的要素。
  5.对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对定于表现力的语文进行品味。
  6.理解记叙与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7.结合实际谈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

看山老爹

  ①太阳醒了。看山老爹醒了。
  ②他从炕上爬起来,不吃不喝,头一件事是撕掉一页日历,然后揣两个冷馍,背上水壶,踏上那条山间小路。当他经过山涧流下来的那股泉水时,猫下腰,洗几把脸,再掬几捧清凉的泉水,咕咕喝下,顿时觉得一阵透心地爽快。
  ③同一万个昨天一样,一成不变,再量一次生活的周长。孤零的身影,叠进脚下那些松柏和杨槐的日影里,相伴山风,铺就生命的四季。
  ④并非孤身独旅,风、雨、雪,都是他形影不离的旅伴。
  ⑤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雨很珍贵,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小似喷雾,大如瓢泼。
  ⑥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山上冷得早,有时旧历八月就飘起雪花,九十月就可能大雪封山,只跋涉几步,便大汗淋漓。他相伴这些阴晴不定、随时变换性格的伙伴,走过了几个地球的周长。没有视线不及的远方,没有步履不及的山峰。他那双千针细纳的布鞋,不知踏落了多少个夕阳。他的牙齿掉光了,不用着意去咀嚼生活,也隐隐地感觉到了它的苦辣酸甜……
  ⑦走啊走啊,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⑧自从那些贪婪的锯齿和远远近近的灶膛,一天天伐尽烧光了山体浓密的毛发,大山就再也遮掩不住贫(jí)与荒漠。看山老爹呼天喊地,天地不应。他像个孩子似的抱着树墩子大哭。从此,那些没有月色没有星光的夜晚,再也听不见北方的狼嗥了。
  ⑨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曾经给看山老爹无量的满足无量的欣慰。他不甘心这个曾经的梦想就此破灭,于是老爹吃在山里,睡在山里,像个淘金人,捡拾一粒一粒树种,栽下一棵一棵树苗。一个脚印即是明天的一株参天大树。
  ⑩跋涉了一天的看山老爹,席地盘坐在松树下,不眠的目光,于皎洁的宁静中,寻觅少得可怜的树影。他一点也不灰心丧气。他相信人心,也坚信自己的双手。他用落叶擦去手上的泥土,牵起衣衫揩脸上的汗水。晚风习习,他抬起身,提了提大半口袋树籽儿,沉甸甸地满装着看山老爹的希冀与喜悦。
  ⑾从来没有人说过,看山老爹命定要与大山厮守一生,也不是没有人接他看山的班。可是多年以后,当他种下的一粒粒树种,栽下的一棵棵幼苗,终于长成山的血脉,山的灵魂,看山老爹就以终生放逐林海为福气,以每天梳理绿色阳光为乐趣,为享受。他的心很广阔,装得下整座大山和那些松柏杨槐。他的心又很窄小,只装着绿色,只装着染着绿色的阳光。
  ⑿看山老爹又一次面对大山,面对自己以毕生汗水养育的山林,量一次生命的周长,呵护四季绿荫。夕阳西下,他默默饮进几许孤独,望穿夜幕下山的梦境,倾听林海中不尽的涛声。明天,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不在召唤一位老人。透过淡淡的月光,老人仿佛看见了一个更加郁郁葱葱的绿色王国。
  ⒀太阳醒了。大山绿了。看山老爹笑了。

1.给文中画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1)揣(    )  (2)贫jí(    )
2.结合语境,品味语言。(4分)
  (1)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
  (2)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3.第11段中写“他的心很广阔”,后面却又说“他的心又很窄小”,前后是否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4.看山老爹心中的梦想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1分)

5.本文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索是,暗线索是,其中插叙了看山老爹种树的情节。(3分)

6.再读上文,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看山老爹的认识。(3分)
  材料一 (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让我们感动是因为他们的坚持,是因为一天落日一天太阳又再度升起之中所累积的力量……于是,岁月就在孤独的行走中慢慢流逝,我们终于被感动。(白岩松)
  材料二 我们往往不缺乏为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于丹)
  材料三 这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些人,他们普通得常常被我们忽略,可是这个世界,却因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善和暖,一点一点美好起来。(丁立梅)

【参考答案】
1.(1)chuāi  (2)瘠(2分,每小题1分)
2.(1)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不同季节和景色特点,表现了看山老爹痴迷于这么山林。
(2)形象写出的看山老爹早出晚归看护山林的勤勉、痴心,同时也写出看山老爹爱护山林,以山为家,执著如一。
(4分,每小题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3.不矛盾,“广阔”写出看山老爹眼里、心中装着整个绿色的山林;“窄小”写出看山老爹的生活只有绿色,绿色是他的一切,没有其他杂念。这看似矛盾的词语,实际上是强调看山老爹对这片山林的热爱。
(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4.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1分)
5.老爹一天的活动老爹对山林的爱山林被砍伐(3分,每空1分)
6.略(3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可从精神品质、性格特点、形象意义等入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30 02: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