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5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区初中生心理特征和学习动机调查分析及其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22:38: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山区初中生心理特征和学习动机调查分析及其策略

[内容摘要]
我校地处山区 ,相对城区来说,家庭子女较多,条件艰苦,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教学设施落后,由于受传统的教育体制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较少也无力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忽视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动机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教法陈旧单一,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了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使得山区学生普遍存在较差现象:自卑心理导致厌学,学习兴趣不高,不能主动学习,人际关系淡薄,不善交往,想象力贫乏,思维不够活跃……为了改变上述不良现状,使山区学生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教法与学法最优化,我们探索和构建了以“关于山区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习动机”为中心议题的教育模式。在山区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并可为山区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教师施展教育功能做借鉴。促进山区教师注重自身教学过程及效果,防止给学生在未来学习和成才时留下困难、形成困难。更可教育山区学生重视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保证其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成长效果、成绩取得与其学龄同步提高。促使其在未来成长中有更大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具有个性特色的山区素质教育模式。
[关键词] 山区学生  心理素质  学习动机  研究与对策
一、调查时间:二0一三年九月——十二月
二、样本学生:山区学校初中学生
三、调查目的:
研究中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主旨。通过对样本学生的调查研究、分析,以便了解掌握山区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学习动机,并以此为切入点,真正做到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情况及学习动机,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同时能使各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适应山区学生的各自需求,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山区课改教学模式。
四、调查过程及方法:
对样本学校的164名中学生,其中七年级43人,八年级61人,九年级60人,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谈话和跟踪观察方法,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归纳出学生心理和学习的有关信息。
五、调查分析:
1、中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初中学生的心理异质总特征:初中三个年级的心理品质及能力总体上讲是于螺旋中向前发展,但从八年级开始两级分化,初中学生在三年中心理异质的共同特征从良性发展与不良倾向两方面可窥见,良心发展方面: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随年级的增长其心理品质及能力会表现出和其他同龄人一样的特征,如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自评能力逐渐加强,在这三分之二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意志品质、成绩动机等方面显得更优秀。不良倾向:山区学生一般会表现一下几种不良倾向并随年级的升高呈现加重趋势:(1)厌考心理(2)厌学心理(3)自卑心理(4)失控心理(5)孤僻心理(6)逆反心理(7)缺少责任心(8)踊辨。
2、中学生交往情况分析:
人际交往活动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认识上,情感上,行为上相互接触的过程。人际交往能力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初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1)与教师交往(2)与家长交往(3)与同伴交往。在与教师、家长的交往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而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则显得几乎无话不谈,他们之间容易形成一种情感上的支持。
年  级 喜欢与教师交往 喜欢与家长交往 喜欢与同伴交往
人数(人) 百分比% 人数(人) 百分比% 人数(人) 百分比%
七年级 28 70% 11 25% 15 35%
八年级 40 65% 12 20% 24 40%
九年级 13 20% 6 10% 42 70%
合  计 81 49.4% 29 17.7% 81 49.4%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22:38:37 | 只看该作者

通过对这三个年级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1)纵观三个年级的学生我们不难发现,喜欢与教师交往的人数中七年级占28人,而九年级的学生仅只有13人,中学生与教师的交往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人数减少,(2)中学生与家长的交往,七年级11人,八年级12人,九年级6人,仅占比例总数的10%,同样也随着年级的增高而人数减少。并且,通过调查及卷后的个别谈话,发现很多学生不愿意与家长交往,他们说:“家长的责任是为我们上学准备好必需的钱与物“,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家长文化浅薄,目光短浅,没有可以沟通的共同语言”;(3)喜欢与同伴交往的人数,三个年级都略多于前者。经个别谈话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与同伴交往无任何心理上的压力,彼此之间几乎无话不谈,可以真正倾诉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
3、中学生学习动机。
年  级        为自己学习        为父母学习        为社会学习
        人数(人)        百分比%        人数(人)        百分比%        人数(人)        百分比%
七年级        17        40%        21        50%        4        10%
八年级        30        50%        24        40%        6        10%
九年级        36        60%        18        30%        6        10%
合  计        83        50.6%        63        38.4%        16        10%
从该表可以看出,为自己的理想、为自己而读书的学生数目居多。其中,为父母而学习的人数中七年级有21人,八年级有24人,九年级有18人,很明显随着年级的增高,为父母而学习的人数逐渐减少,而为自己学习的人数则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逐渐增大,为社会学习的人数在三者中最少仅占总数的10%。
由此可见,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未树立远大的理想,把学习看做一种求业谋生的手段,甚至是为完成父母的一桩心愿而已,学生的心理不够成熟,学习目的不明确,认为学习是一种狭隘的自私行为,学习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占此项者颇多,而为社会学习者甚少,直接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
六、策略研究分析
㈠学生学习动机低落的原因剖析
    学生学习动机低落的直接表现是对学习有一种厌恶的情绪,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厌学”。经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和民意测验,发现厌学现象在学生中普通存在,不仅差生身上有,就是优生也时常感到学习很烦。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学习上松松垮垮,毫无上进心;有的敷衍应付、甘居落后;有的一捧起书本便打瞌睡,倦态十足……这些现象就是厌学情绪的外在表现。与厌学表现的多样性一样,造成厌学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1、初中学习过渡出现断链。初中生具有时间紧、节奏感强的特点。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时小学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没有改变,面对新的老师、新的课程,如果他们不及时做出调整,那么,一旦学习上遇到困难,就会出现颓废丧气的不良心理,导致学习成绩的直线下滑。
2、“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一些学生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认为读书不顶用,无非是混本毕业证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考上大学照样没工作,而经商能赚钱,金钱才实惠。很多学生十分羡慕商海中的一些“明星”、“款爷”,有的小小年龄就萌生出外打工的念头。
3、文化基础较差,失去学习信心。这些学生,由于基础较差,上课犹如“鸭子听雷——不着边际”,学习如牛负重,十分艰辛,而且在班上常会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产生一种恐惧感,破罐子破摔。
4、家庭环境的消极作用。多数家长成天忙于自己的生计,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一些家长自己管不住孩子,只要求孩子关在学校内不闹事或混下去就行了。还有一部分家长盼子成才心切,希望值过高,唠唠叨叨,导致学生思想上压力较大。此外,家庭生活贫困、家庭结构的破损解体等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滋生厌学情绪。
5、不当的教学评价。教师工作方法简单、粗糙,一味地通过加强学习强度和加班加点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师生之间没有民主的沟通。学生缺乏关爱,学生在校园内体验不到读书的乐趣,惭惭地对学校生活畏而远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22:38:43 | 只看该作者

    6、外面世界的诱惑。随着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娱乐设施日趋多样化,网吧、影视、录像厅等,如雨后春笋,遍及社会各处,其诱惑力远远大于气氛严肃的课堂。部分学生感到学校无聊与寂寞,一旦发现外面精彩的世界,便“身在曹营心在汉——再也无心念书了”。
   当然,影响学生厌学的因素很复杂,有些往往是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为此,我们要对班级中每位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包括家庭、个人兴趣爱好、道德品质、人际关系等,寻出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灵活多样措施,对症下药,选择最妥当的教育方法,去点燃他们的心灵之火。
    ㈡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的途径
    在了解了影响学生学习动机低落的因素之后,有的放矢,开展一系列的实验活动。具体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确立目的动机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并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谓学习目的,是指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实现的目标。学习动机作为促使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动因。就是以某种学习目的为出发点的。有的学生可能会对某项学习活动产生好奇心或表现出即时热情,如果他(她)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或不知道要取得什么样的学习结果,这种好奇心和热情则不能转化为学习动机力量。只有树立明确学习目标的人,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保持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因此,学习目的作为产生和保持学习动机的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中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学习目的有远大和短近之分。远大的学习目的是建立在社会需要基础上。例如,“掌握知识本领为国家振兴服务”,这种学习目的是与社会发展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浅近的学习目的是以学习活动或具体教学的需要为基础的。例如,“准确地背诵和解释一篇课文”这个学习目的是某堂课教学要求的反映。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既应有长远明确的学习目的,又要有短近具体的学习目的。短近具体的学习目的是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成功地达到远大学习目的的关键。           
在确立具体的学习目的时,应掌握三条原则:第一,求近不求远。也就是说,要完成的某项学习任务就是眼前的事,而不是远距离指向未来的学习目标。第二,具体明确而非笼统模糊。具体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建立在可观察到的行为结果上。例如,“准确无误地运算完课后数学题”,“写一篇优秀的作文”。笼统模糊的学习目的,如“努力学习,做一个好学生”,或“认真上好化学课”,这种目的是抽象的目标,很难给人以具体实际的动机作用。第三,非难非易,具有适中的挑战性。超越能力所达到的目标会使人失去信心:非常简单不用动脑就可以实现的学习目的会使人失去兴趣,只有适合其能力水平,同时需要付出努力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才具有激发力。
                           激发成就动机               
1.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成就动机作为一种动机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麦克莱兰于1961年提出。麦克莱兰认为,每个人在其发展过程中将会产生成就需要——成就动机。这种成就动机的强度大小因人而异。阿特金森(1964)在麦克莱兰的动机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们在成就动机强度上的差异可以通过避免失败加以解释。有些人具有要求成功的倾向,有些人则常常产生害怕失败的情绪。他在研究中进一步发现,有成功倾向的人善于确立适中的奋斗目标,即目标是以50% 成功或50% 失败的可能性为基础。常常产生害怕失败情绪的人总是把目标定得或者偏高或者偏低,所以,成功的经验和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有助于人们产生或强化成就动机。屡次失败的经验,或把目标定得偏高或偏低的倾向,会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避免失败的需要。                  
2.成就动机与归因方式如上所述,成功的或失败的经验直接影响着成就动机,而成功与失败的次数又与人们对产生失败的原因的认识有直接关系。当取得了好成绩或考试不及格时,我们总是自然地想到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说,要有个归因过程。学生的归因方式或怎样归因,会直接影响着他们以后的学习行为和成就动机。因此,它是学习动机理论中不可忽略的课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22:38:51 | 只看该作者

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把学习中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为四种原因,即学习能力、努力程度(内归因)、学习的难度水平和运气(外归因)。成就动机低或在学习中经常尝到失败滋味的学生,往往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好运气,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差。这类归因型的学生,由于认识不到自己的潜力,常常对学习丧失信心,放弃努力,不愿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成就动机高或不断取得优良成绩的学生,则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把失败归因于功夫不够,对这类归因型的学生来说,失败并不能降低他们的自信心和对成功的期待水平,反而促使他们加倍努力争取好成绩。由此可见,若要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学习效果,其中一个首要问题便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掌握正确的归因方式。      


培养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指人们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建立友谊关系的需要倾向。在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交往动机表现为主动参与探索讨论和小组学习活动,喜欢与其他学生交流学习问题。交往动机是学习动机的又一重要表现形式,它和成就动机一样,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以及课堂上的交往机会,影响着学生交往动机的形成。所谓课堂上的交往机会,指回答老师和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加小组讨论,表现自己个人学习兴趣的机会。一个热情、友好、热爱学生,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师,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交往动机,而且善于给学生提供课堂交往机会以增强学生的交往动机。在热情友好热爱学生的教师所负责的班级里,交往动机高的学生占多数,其学习成绩优于交往动机低的学生:在对学生冷淡,缺乏热情、友好的教师的班级里,交往动机低的学生占多数,其学习成绩稍好于交往动机高的学生。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学生的交往需要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兴趣因素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      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能否产生学习兴趣,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1)事物本身的特性。凡是相对强烈、对比明显、不断变化、带有新异性和刺激性的事物,都会引起人的兴趣。(2)人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些事物虽不具有新异性,但同人的已有知识经验具有密切联系,并能满足人们获得新的知识经验的需要,也会引起人的兴趣。(3)人对事物的愉快情感体验。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别人的承认,或内在的满足等积极情感体验时,往往会加强其学习兴趣的稳定性。因此,若要引起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学会运用下列三种办法:(1)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2)善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3)教学难度水平要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22:39:08 | 只看该作者
    增强课堂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课堂动机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                                       
在学生已经产生学习需要以后,要使它真正变成学习中经常起作用的有效的动力,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学习动机激发起来。也就是说,要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它们成为实际上起推动学习作用的内部动因,从而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来解决当前的学习任务。并使已形成的学习动机不断地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它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经验和研究表明,下列方法是增强课堂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   
(1)明确课堂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许多时候,有的学生缺乏课堂学习动机,是因为他(她)不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因此,要增强学生课堂学习动机,首先要向学生们讲明本堂课的学习目的,即课堂上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学习内容。其次要向学生解释本堂课学习内容的价值,即现在所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实践有那些联系,对将来的祖国建设事业有什么意义;最后还应具体指导学生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目的。                                       
(2)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风趣化。有些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有些则枯燥无味。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可能会在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中失去对学生的诱力,而单调无趣的教学内容常会在花样翻新的教学方式中唤起学生的热情。因此,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增强课堂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表明,学生对课堂情境中的具有活跃性、探索性、社会性和意义性的学习活动很感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应善于通过实例说明问题,组织各种形式并具有创造性和交往性的课堂学习活动,提出各种不同水平的思维问题。                                               
(3)加强课堂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形象具体的东西易唤起人的情绪。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是在丰富多彩、新异生动的教学内容中得到激发的。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就是要使每堂课的内容具有新异的知识,并提供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尽量避免内容和形式上的格式化。保持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就应给教学内容多增添些形象的或想象的成分。例如,用电影和小说中的事例或角色说明问题,通过戏剧角色、日常社会角色,以及游戏或实际操作活动传授教学内容。要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就要通过举例,展示实物和参观方式,把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4)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大多数学生总是在主动地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中产生烦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操作实验和各种角色活动中发挥出来的。因此,在某种教学情境下,以学生为课堂中心,指导学生在交往和活动中接受和完成学习任务,是增强学生课堂学习动机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5)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角度看,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控制。学生学习的情况怎样,这需要教师给予恰当地评价,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矫正学习中的偏差。学生不仅愿意主动参加课堂学习活动,而且期望自己的学习行为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许多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示以满意微笑,点头称赞,拍肩鼓励,以及口头表扬,都会给学生增强新的动机力量。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某种积极学习行为没有任何反馈,将会无形中降低学生的学习劲头。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消极的反馈,诸如,嘲讽、不正当的批评等,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降低学习热情,甚至在学习中半途而废。因此,对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学生敢于想问题,提问题,不怕犯错误,是充分利用外在动机力量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有效手段。                                      
                         课后控制作业难度的策略               
在学生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紧张一点;在学生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保持激起学生学习的程度适中。另外,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力的差异,教师应给予适当的调整。作业程度进行分层或进行选择性的进行,保持学生学习难度的适当,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意志品质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一般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好胜心强、不甘落后是青少年儿童共同的心理特征,竞赛正是利用了青少年这一心理特征而成为激发学生外在动机形成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组织得好的竞赛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勇于登攀、荣誉感等好的思想品德;不仅能够有效地形成学生的外在动机,而且能够作为一种鼓励进取、反对懈怠的诱因去调动学生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各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并使之活跃和强烈起来。               
但是,竞赛只能是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一种辅助性的手段,不能夸大它的作用。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智力水平不同等,竞赛的指标不易做到恰当,因而不能企图通过频繁的不断竞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谋求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竞赛的作用和意义,既不能低估,也不能夸大,关键在于如何适当而又妥善地组织竞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22:39:17 | 只看该作者

那么,怎样运用反馈信息,才能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第一,坚持正面教育和表扬为主的原则。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适当而又实事求是的鼓励和表扬,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多发现他们学习的点滴进步,予以鼓励和赞赏,使其对学习充满信心。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责备时也应采取巧妙的方式,在表扬中指出不足,在批评中肯定进步,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指出改进的措施。切忌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进行讽刺挖苦、体罚和变相体罚。对学生的评分既要客观公允,又要谨慎郑重;既要教育学生不能为分数而学习,又要教育他们为争取好成绩而努力。每周一交流的导师评价中,由老师对学生及时给予教育引导,不断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追求更多目标。      
第二,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所作的反馈信息必须客观、公正和及时。这样才能使学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利用刚刚留下来的鲜明的记忆表象,进一步产生改进自己学习的愿望。为此,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定或评价要尽可能排除臆断,要将评定和评价结合起来,在评定时配合一定的分析评论。在评价时不仅要注意学习结果,还要把学习的态度、方法、目的等纳入进来,使学生感到“确实如此”,并进而产生更大的求知欲望。对学生的作业或考卷还要及时批改,并尽早地发还学生。                                                                           
第三,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比如,对于七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不强,这时教师的反馈信息就应以教师的评定或评价为主,重在表扬鼓励。对于八、九年级的学生,则除了教师所作的反馈信息外,还要经常通过集体舆论、集体评价作为反馈信息的方式,并且除了表扬鼓励外,还可适当辅以批评。再如,对于自信的学生,就要在表扬的同时更多地提出要求,指出不足;对于较为自卑的学生则应多鼓励,少指责;对于个性较强的学生,严厉的批评或一个坏分数可能会激起他们奋发努力;而对于个性较弱的学生,则应更多采用温暖、惋惜或信任去滋润和激荡他们深藏在心底的上进心。                                                
                         有的放矢开展针对性教育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整体上来讲要增强学生的兴趣意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课堂动机、交往动机。但针对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教育。                                                                                 
对七年级的学生应注重学习的目标教育,让学生初入学时的学习热情保持得更加持久。七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不稳定,可塑性大,特别是意志行动的发展有两重性。一方面表现为他们既有意志行为的目的性不断提高,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的特点;另一方面表现为他们又有“喜欢模仿,善于模仿”的特点,说明他们的意志行动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意志行动还脆弱,独立性还未成熟,受暗示性较大。同时因是刚跨入高中,学生激情满怀,成功校友、名人榜样是我们经常用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意志坚强的特点,不断地向学生加强学习训练和理想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学生理会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保持持久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使学生的学习行为自觉化。教师还根据学生意志带有脆弱性的特点来加强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由于学生在这一阶段有“喜欢模仿,善于模仿”的特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比如,教师讲述一些名人故事来启发学生不断追求进步传授格言警句或把名人名言抄写成条幅通过美化教室来激励学生;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帮助学生在集体中通过种种竞赛活动立典型树榜样,然后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和宣传活动,以此来激发其他学生追求上进。名人榜样激励法的合理运用和在不同场合巧妙布置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在八年级主要是破除学生想歇一歇的思想,把握好过渡期的教育。到了八年级,因为学生对初中的生活比较熟悉,并且对九年级也不怎么了解,相对来说,他们心理就比较清闲,因此也就显得极不稳定,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就是八年级学生的环境特征。八年级学生所学科目的教材理论性提高了,如果要掌握它,这就要求有更高的抽象和概括,更为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推理;同时他们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上就会试图发表自己的观点,显得比较活跃。并且对于复杂的问题也会要求自己努力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还会要求自己把学到的一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用理论去解释具体的客观现象和认识新事物。这一关键期内,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最基本的个性特征。学习风格的教育,将会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因材施教,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充分发挥。因为八年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环境已经比较熟悉,并且没有思想包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22:39:23 | 只看该作者

因此这一时期做到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将会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成绩。在这一时期内,教师应抓住学生的以下几个素质进行教育,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一抓勤奋。“天才在于勤奋”,在校内应抓好学生勤奋上好课,勤奋做好作业;在家里勤奋复习,勤奋钻研。二抓虚心。“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培养学生虚怀若谷,永不满足,取得一点成绩还能激励自己再接再厉,不断上进。三抓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优秀成绩的取得有很大的帮助。懂得细水长流,天天复习,及时巩固,都是对于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的。                                    
在九年级时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动机调控到合适度,避免因动机过强或过弱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九年级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的前途问题,树立自己的抱负与理想,并且还参与一定社会问题的思索。他们“自我’’开始分化,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时常发生冲突或碰撞。教师在这一阶段应当根据学生呈现的这些心理特点施加教育和教学,应当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在班级集体的整体水平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和测验检查掌握知识的测试过程中,知识的深浅速度和难易程度应该适中,如果知识深度过高,知识难度过大就会压抑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认为自己努力了也未见成效而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和自卑心理;如果知识过浅,没有难度也会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为自己不学也会,他们就会吃“老本”,在更新知识上够受动力。这样就难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其心底也就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                                 
根据学生情绪情感易变、较冲动、未稳定,带有两极性的特点,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搞好这一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接受“成就体验”,并且不断地加以强化,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要求教师不论在提问学生,测试学生的场合,还是在各种知识与手工能力竞赛活动的场合,都应该在学生的己有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上进行,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由于中学生自我意识在增强,  “自我”开始分化,教师为了使学生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相一致,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在学习和其它文体娱乐活动中接受“成功喜悦体验”,增强其自信心,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05: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