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2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 读《魅力课堂》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23 14:0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怎样成为成功的教师?怎样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什么是一堂好课?怎样提高教学的效率?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这可能是每一位教师都关心的话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赵希斌老师的《魅力课堂》。书本从两个大块“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展开,既有理论的依据又有实例的佐证,恰到好处地为我们讲解了有趣而又高效的课堂。赵老师在第一章里面说到“高层次学科素养”,一流教学教素养,赵老师就是一个活教材,所以我在想做一个教师不难,但要做一个有教学素养的教师这条道路真的是任重而道远的。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心理,调动其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结合学习目标的前提下高效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简单有效就成为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步骤,这同样也成为评价一节成功的课的重要标准。“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学生情绪高昂,教学效果较大;学生情绪低落,教学效果微小。学生只有靠内在的‘情感动力’,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1] p108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为主,教材容量大,知识点多且零碎,主干知识的线索也是千头万绪。不仅如此,传统历史教学注重学生知识的量,对学生知识掌握要求高,教师要么照本宣科,要么满堂灌,使本来生动有趣的历史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成功体验,逐渐沦为学习的机器,其主体地位更无从谈及。正因如此,许多学生对历史学科逐渐产生厌烦情绪,随着这种负面情绪与日俱增,逐渐丧失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而新课改正是针对这种弊端,降低了知识难度的要求,并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编写的新教材图文并茂,与原有的教材编写相比可读性、欣赏性、趣味性极强,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尽可能多的手段使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使教师由传统的“独角戏”变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历史知识的潜移默化使得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提升。下面结合我的个人教学实践以及反思,做简单的分析。要让学生动起来简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才是关键。这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历史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积极创设教学所需要的特定情景,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情绪状态是学习状态的重要指标,学生从‘苦学’、‘厌学’中摆脱出来的关键是要有一种良好、健康的情绪体验”[2]。历史情境的创设,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准确的把握新课学习的主旨大意,通过对旧知的回忆加工,为新知的学习作知识上的准备;另一方面也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较为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尽快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情绪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在这一环节“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是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3] p640 即便最认真的学生也无法长时间保持兴趣。在学生接受新知识之前,教师应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给学生创设一个贴切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以极高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之中。正如培根所说:“好奇是知识的幼芽”。政治时事、历史故事、歌谣、宣传画,甚至是学生身边的小事等在学习导入过程中都可以有效地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充分相信学生,教师走下讲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始终是一对矛盾,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就需要转换理念,真正在课堂上体现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趋于成熟,他们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追求自由摆脱束缚的意识。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充分表达出这些意识的机会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的那样:“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中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学生表现的欲望更强 ,要想让学生有效的“动”起来,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给他们一个宽松的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让他们的成果得到肯定,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满足,于是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当中。所谓“动起来”,可分为两种:一种个人展示;另一种小组集体成果展示。然后给以评价,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而且还可以加强团体的合作意识。在此基础上,督促学生整合小组意见,形成有效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8-23 14:03:06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学生对所学内容要有充分的理解,教师在教学施策过程中就必须重视对重点概念的阐释,狠抓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说好奇心是学生动起来的原动力,那么,相应的知识储备则是学生动的有效的关键原料。学生的好奇心虽然被教师调动起来了,但如果学生的状况是对学习内容的基础知识都没有,甚至一无所知,即便他们都能动起来,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了。学生有效的动起来前提是要动起来,在没有相关知识的储备、没有理解题意的思维能力情况下,“动”也是无效的。总而言之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记忆史实。让学生动的有内容。

第四、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有指向性、启发性。“好奇心是引起探究兴趣的高级状态,在促进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4]学生不能有效参与探究活动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问题设计出现了问题,如表达不明确、缺乏层次感等。一般来说,探究的问题应当简洁明快,且具有探究的价值,并不是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对探究的问题进行一番设计、研究。学生虽然在好奇心的敦促下有了“动”的欲望,但常常高谈阔论一番却远离了教师问题设置的意图,答非所问。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在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设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以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进行合理的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甚至教师可以就某一类型的问题在课堂上举一例进行示范,在总结规律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尝试着解决相类似的问题。并且探究的问题的内容设计必须具有价值性、技巧性,即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这才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同时,要想让学生动起来,首先要让他尝到成功的快感,精神上的满足,在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因此在课堂上,要经常关注学生,特别关注中下等生,鼓励他们要敢于“标新立异”,亮出自己的想法。当他们认真学习时,给予他们适当的赞赏;当他们习题做对时,及时表扬他们;当他们不积极发言、不愿参与小组展示时,及时启发诱导、激励他们,激发他们尝试和创新的兴趣。

第五、建立良性有效的小组评价机制。评价激励,延伸了问题探究的范围。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期望“获得他人的认可、避免别人的反对、在伙伴间确立一个受尊重的地位等愿望,逐渐成为儿童的行为动机”[5] p311,将不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小组及个人的加分制度,或者授予优胜小组以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但在课堂上,不当的口头评价在具体的教学情境呈现出不同的评价倾向和使用效果。一节课中往往掌声不断赞声不绝,其结果不仅会使人对其真诚程度产生怀疑,甚至以为是老师、同学在在讥笑挖苦对老师也会产生厌恶心里。总而言之,突出小组成员的个人价值贡献又要肯定优胜小组的成就,在组内形成组员合作机制,在班内形成小组竞争机制可以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评价方式的设计使用也该恰到好处。

第六、巧用结束语,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期待。一个好的导入语可以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好奇心,可以使学生心潮澎湃、情绪高涨。因此,很多教师精心编排一场导入语,而对结束语的关注缺乏正确认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你作为教科学基础知识的老师,不应当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当成为青年思想的主宰者。”悬念式的结束语让学生的好奇心无限膨胀,就像是一支神奇的魔术棒,将学生牢牢地吸附在历史课堂中。

第七、教师在教学中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们都说: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学生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可见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又能给予学生怎样的环境呢?这不禁让我感觉到身上的责任重大。
   第八、教师要有丰富的学识。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教师的魅力在于睿智。一名充满魅力的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所谓“学高为范”。作为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革新,理念不断提升,能适应新课标。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个科研型的老师,懂得发展自己,度能善于反思,因为反思需要底蕴,而阅读可以滋养底气,懂得终身学习,走在读书潮的前头,具有主动求知的愿望和意识,具有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毅力,让书橱和头脑一天比一天充实。做一名有魅力的教师,并不某些教师的专利。我们的教师如果能用自己真诚的“情”、真诚的“爱”去献给孩子,用自己的高尚的人格去征服孩子,使他们发自内心的喜爱老师,喜欢学习,那么同样可以成为一名有魅力的教师。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高效课堂的主旨是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并且调动这一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能够有效地动起来。借助新课导入、课堂氛围、概念阐释、问题设计、合理评价、巧妙的结束语等把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学习的每个环节。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9-27 15:30:11 | 只看该作者
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14: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