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4-7-29 08:04:12
|
只看该作者
参加市教学基本功大赛纪实(三)
5月7日下午的比赛更为紧张,在三个小时内完成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还真的应接不暇。自进入微机房,几乎是未得空闲,一直不停地忙碌。首先,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整体框架,分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部分。教学过程是核心,主要包括:新课导入、学习新课、小结新课、巩固检测,而学习新课主要分为史实梳理、史料探究和史感升华三个部分。在这三个部分中,最难的是“史论探究”,主要是选取材料和运用材料,这最能显示教师的专业基本功了。有一段史料,我在开始时找到,后来想用,可是在重新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后悔当初没有及时把它保存到电脑的桌面上。材料选好后,我匆忙敲击着键盘,手很笨拙。这里的电脑实在是不敢恭维,老化的要命。半天敲出个自来,反应特别的缓慢。复制、粘贴都要浪费很多的时间。其次,在教学设计基本完成后,就是向课件中录入文字和图片。时间在悄悄地流逝,人在专注时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还有十五分钟的时间,我看了下整个课件,基本完成了,下面主要是调试课件了。不能在演示时出现纰漏。还有五分钟,开始打印教学设计。就要上战场了。我缓步走出电脑房,来到隔壁的演课教室。
演课开始,在导入部分,我采取了情境导入的方法,“近现代西方人,常怀感恩之心,把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看做是西方文明之根。”引用西方谚语:“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那么古代希腊人创造了怎样的文明?就政治文明而言,有何特色?初始即激情澎湃,感觉也挺顺利。在史实的梳理中,我注意把有关的知识进行简要的概括,用简明的语言提炼出来。讲到对雅典民主的评价部分时,评委鲍东生老师提示我时间已经过半。还是有些担心完不成预设的任务。“史料探究”是展示教师基本功的部分,我调整了下情绪,按照构想的三段史料,逐次展开。在讲到到“苏格拉底之死”时,明显地我感到自己已经有些气虚了。“不行!得振作起来!这是全课的点睛之笔。要充分发挥好。”想到这里,我调高了语调,再次煽情。读图,引导“学生”(虚拟的)看画面中的人物,突出苏格拉底的神态,然后极力渲染苏格拉底之死的价值。最后,总结全课,由雅典民主的影响回扣到导入新课的现代西方人的感念之情,前后呼应。终于按时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我长舒了一口气,一种如释重负感。走下了讲台……。这一场算是结束了。
演完后,走到市教研员刘俊利老师的面前。他问我课程目标是学习目标吗?我一时语塞。心虚地答道:“这里课程目标就可以转化为学习目标呀。”他显然不同意我的说法。他还特别低说我忽悠他们这些没有智慧的人,那个研读史料的操作,怎么没有在活动探究中体现?我说有呀。比如探究二中的获取信息。刘俊利还提到探究三的材料一对顾准的材料运用解读有误,其中的城邦制度不能等同于雅典民主,嗯!他说的这点还有点道理,我当时因为时间很紧没有仔细地想到这一点,疏忽了一个细节问题。还有他提到《柏拉图》没有写《法律篇》。我答复:柏拉图写出《理想国》后,感觉存在着精英政治的不足,于是写成了《法律篇》,弥补不足。倡导精英治国要有法律依据,依法治国。后来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提出要有好的法律,体现了政治文明所弘扬的正义。我问刘俊利苏格拉底之死的价值是什么?他没有回答。我就特别地强调,这为后世提供了教训,苏格拉底之死本身就说明了直接民主的弊端在于民主的滥用,即没有治国才能的人也行使国家的权力,导致民主的滥用。苏格拉底既捍卫了自己的哲学信条——理性和思想的自由,又服从了法律的判决。这使得雅典人开始反思雅典民主的不足,尤其是他的弟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反思直接民主制的弊端。即改变外行治国为内行治国,民主要有法律的保障,尤其是民主政治要贯彻正义的原则。这也算是这节课,我有意设计的一个亮点吧。陈述完后,我有些得意起来。
接下来,我开始听灌南高中的一位老师的课,他的开头使用了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对比导入,而结尾引导学生感悟政治文明的智慧在于“协调”“参政”“维护”,觉得蛮好。
最后一个阎萍的课,她在材料的选取和环节设计上有一个关于克里的情景的创设还有一些可取之处。她的内容处理也提到了特点。
吃完饭后到503陈绍唐住处,和王启义闲聊,后来刘俊利在组织青年教师集训中也提到过这种文学化的语言的表达运用,刘俊利表扬了这种表达方式。
下午的设计和演课的教训是:一、被材料牵着走,弄的应接不暇,两眼昏花,腰酸背痛。二、选材料时没有能够把读过的材料及时地用醒目的其他颜色表示出来,后来再想用时就又找不到了。三、制作课件时也没有能够最后把它转化成WORD文档。来回转换浪费了不少的时间。四、思考的时间太少了,没有打磨出亮点来。难怪鲍东升说听后平淡无奇。五、演课时,没有注意充分发挥亮点和我的教学特色。总会留下些遗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