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1-3 07:50:00
|
只看该作者
通过上面两个片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也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我们认真思考就会有这样的问题:“学生收获了什么呢?”如果就是提出几个问题,解决几个问题,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实质性的发展,只能说是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况。上述教学过程中缺少的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深度引导”,缺少的就是学生的有效思维。
从教材安排我们不难看出,情境图中实质上蕴含着两种思想。
捉迷藏图:题中给出了问题“藏起来几人?”这里蕴含着解决问题常用的“分析法”分析策略,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知道了共有13人,还要知道什么条件。
踢足球图、丢手绢图:题中出现文字提示“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这里蕴含着解决问题常用的“综合法”分析策略,也就是已知这两个条件能解决什么问题的分析方法。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我们不可能在这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综合法”,什么是“分析法”,但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如可以先引导学生读一读提示信息,再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知道了这两个条件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这样既可以克服途中非本质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又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思维过程,这样要比学生盲目的提出问题好得多。
我们在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同时,要学会辩证的看待,不能过左,也不能过右,把一切问题都抛给学生不一定就是新理念的体现。我们首先要认真的解读教材编写意图,充分挖掘教材,在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