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4-5-28 21:21:03
|
只看该作者
同学们的回答并没有让我找到自认为合适的切入点,为了把学生的思路引向对中西方传统绘画语言不同的比较上来,我便提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和罗中立的《父亲》分别运用了什么不同的绘画技法?”果然,B同学很快便举手发言:“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常用的工笔画技法,罗中立的《父亲》则运用了西方传统的明暗写实技法”。我立即追问:“在中国传统技法中,那种技法是比较写实的呢……”“应该是工笔画,它很细致、工整,也很准确、真实” B同学还没等我问完便抢着回答。我进一步追问:“那工笔画中最主要的造型手段是什么呢?”“应该是线条吧” B同学稍微犹豫了一下说:“《清明上河图》就是这样表现的”。我顺着B同学的意思进一步阐述“线条”(工笔画)与“明暗”技法只是中西写实绘画不同的传统语言手段……
“老师,您所说的由于中西方传统的写实绘画语言不同而形成不同审美方式,这个我都能理解,但是我还是认为西方的明暗技法比较真实些”坐在第一排的C同学又提出了他的看法。我意识到这是让学生理解具象艺术“真实”的相对性的绝好机会,于是提出“你认为绘画能表现得和生活中的形象完全一样吗?”的问题让同学们讨论。接下来一场“头脑风暴”便开始了。“可以画得和生活中一样,至少我看不出来哪里不像”“可以画得比我们肉眼看到的还要真实”……这时候D同学的回答引起我注意,他说“我认为绘画中的形象不可能表现得和现实中的一模一样,比喻说头发,画家不可能一根一根地照实画下来……” 这时候同学们的争论也一下子少了,看来绝大多数同学都认可了他的观点,我接过D同学的话:“我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就拿罗中立的《父亲》中这位老农的形象来说吧,虽然老农脸上、手上的皱纹非常生动逼真,但它绝不可能和和现实中的老人的每一条皱纹完全一样,我们也不会在意它是否一模一样,关键在于画家抓住了它的特征,给人以真实感受;同时画家还选用自己擅长的技法再现客观世界,在表现真实的同时突出自己的个人艺术风格”。接着我又联系《父亲》、《清明上河图》进一步解读。为了加深对具象艺术“真实”的相对性进一步理解而不至于和意象艺术混淆,我又将课前准备好的蒙克的《呐喊》与《父亲》、《清明上河图》进行比较,使学生很容易认识到具象艺术虽然也有画家的主观处理,但它是为了更加真实有效地再现客观对象的,是强调对客观世界的准确表达的。“画家的主观处理”很自然导入对具象艺术第二个特点“典型性”学习的好机会……接下来的学习似乎变得很顺畅,就像是同学们头上的一片乌云被揭开。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下课了。虽然没有按原计划完成教学内容有些遗憾,但是由于A同学的问题所引发的一连串问题,使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也让我发现了同学们真实的想法,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又使我的心变得踏实。我们常说课堂是不可预测的,什么状况都有可能发生。课堂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冲突,有些问题表面上看似乎很无聊,但它往往是打开学生灵感大门的金钥匙,也是解开学生心结和探究知识关键点的好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实际上就是要认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教师要在课堂中要善于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一节课中学习的知识内容是有限的,但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探究问题,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无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