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示幻灯片: | | | | | | | |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 | | |
6.除了能读出诸亲六眷没有猜对,还读出了什么?小声音地读一读,体会体会。(提示:能不能从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读出他的心情。在评价中总结阅读方法:同学们会读书,能从人物的神态和动作中读出人物的心情。) 7.再读一读这三句话,能不能颠倒顺序? (这三句话表现出严监生心情变化的过程:失望──愤怒──绝望。在评价中总结阅读方法:同学们会读书,能把这三句话联系起来,读出了人物心情变化的过程。) 8.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三句话,把人物的心情读出来。 (四)悟表达秘妙 1.此刻,诸亲六眷都没有猜到这两个手指头指什么?作为读者,你想不想知道? 2.读下文,究竟这两根手指指的是什么?(板书:两茎灯草) 3.此刻,严监生是怎样的一番心情,读最后一句话,概括成一个词语。 4.这个结果,你想到了吗?当你知道了“两个手指”指的是“两茎灯草”,有什么感受?(板书:出人意料) 5.小结:当读者所想与严监生所想完全不一样时,就有了一种出人意料的效果,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6.既然是两茎灯草,不写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猜测,直接写赵氏的猜测,不是更好吗? 7.一个问题,猜了三次,都没猜中,出现了几次波折?这就叫──一波三折。(板书:一波三折) 8.小结:有波折,有悬念,这样写,读者才爱看,文章才精妙。 9.《西游记》中也有一些故事,出现了一波三折,比如── 10.这些故事中,作者为什么要写三次波折,写两次或者四次,行不行? 11.小结:少了不够曲折,多了显得厌烦。写文章要一波三折,但还要注意──事不过三。 (五)读特定情境 1.出示幻灯片: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 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2.前六句话,主要写了什么?(病重。) 3.这则片段中,可不可以不写“病重”这部分内容?直接写“三举”“三猜”,最后解开谜底。 4.“病重”这部分内容与后文有什么关系吗? (A.“一连三天不能说话”,埋下伏笔,正是不能说话,所以才有了他一次次的特别的举止,才有了人们的一次次猜测。) (B.在临死前,他想到的不是亲人,而那么有钱的一个人想到的却是微不足道的灯草,可见他吝啬到了什么程度) 5.小结:作者通过写严监生临死前这个特定的情境下,是为了衬托出他的吝啬,由此让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这也是作者的精妙之处。 (六)补阅读资料 1.严监生的正妻王氏去世以后,他无意中发现了王氏留下的五百两银子,他看着妻子留下的这些银子,表现是这样的。 严监生叹道:“……像这都是她历年聚积的,恐怕我有急事好拿出来用的。而今她往哪里去了!”一回哭着……扶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因此,新年不出去拜节,在家哽哽咽咽,不时哭泣,精神颠倒,恍惚不宁。 严监生病重时,曾将小儿子的两个舅舅叫到床前,嘱咐道: “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生,终日受大房的气!” 2.当你了解了这些以后,你对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有没有新的理解? 3.小结:我们看到了这个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所以,经典的人物形象绝不是单薄的,他一定是丰富的。 六、板书 临死前的严监生 两个亲人 出人意料 两个指头 两笔银子 两茎灯草 两个舅爷 一波三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