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跳着数的研讨与实践
他开始数左边物体的个数,一个一个用食指点着数,而且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数到最后是8个。我观察他手点到第八个时,快速跳到第九个,嘴里数着“8”。或许只是粗心,我 心想。于是轻声说“我们再数一遍”,但结果还是8,他又跳了。我跟他说“数数要点一个,数一个”。他开始第三遍数数,点一个,数一个,越数越顺,数到最后,又跳了。我思索着,可能手指粗了,不好点,换笔尖点着数。的确,笔尖比食指好使,他这次数得更顺畅,在指到第四个时快速跳指第五个,还数着4。后面两个也跳,这次数成7。我说“这回数成7个了,怎么不一样?是不是数错了?我们一起再数一遍吧。”我拿笔指着,让他配合着数,这次终于正确了。我让他自己点着再数一遍。这第六遍他终于独立数对了。但我还是担心他是不是真不会再跳了,于是让他数右边7个物体。果不其然,他也在最后两个跳,数成6个。“我们用打勾做记号,勾一个,数一个吧。”终于,方法凑效了。可是他勾打得很大,看起来很潦草,不能让书面看起来整洁一些。我再次建议:我们不用勾,用点,点一个,数一个。结果他又开始跳了。
为什么他数数,数到最后总是跳?
他的视力正常,为什么打勾就能数对,用小的点就又开始跳?
我将我的疑惑放到了“学习困难研究群”与群里的老师进行探讨。原来数数跳跃是一年级学生常有的事。台湾何凤珠老师表示她的儿子以前数数就会跳跃。是漏数着跳,如1数到10,就有可能数1、2、3、5、6、7、9、10,跳过4和8。何老师认为这类学生可能一一对应比较困难。学生口中数数的节奏与打勾的节奏是相仿的,而手指点,笔尖点只是轻触,节奏会越来越快,嘴中数数跟不上轻触的速度。加上数数老出问题,学生心里紧张、害怕。或许他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了。
何老师这番话令我茅塞顿开。的确,当时课堂上,我让学生做练习,大部分学生已快完成两页的练习了,他还徘徊在第一题。我走到他身边时,虽然没有生气,但我说了一句“你还没开始做呀。”这位学生一直比较调皮捣蛋,是村民,同伴口中的坏小子,学习也一直在班级吊尾,被老师批评惯了。我一走近,他已经有心理压力,开始紧张了,只是我没察觉。带着紧张的情绪数数,就出现了何老师所说的“嘴”的速度跟不上“手”的速度的情况。他有两次数对,一次是我帮他点,速度比较慢,一次是他边打勾边数。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勾比较大,拖慢了“手”的速度,让“嘴”能跟上手的速度。这两次也印证了何老师的猜测,“手”的速度和“嘴”的速度不一致。何老师建议在他跳的地方提醒他慢点数。
为进一步验证,我采取何老师的建议,第二天让他帮我数班级交上来的作业本。他拿一本数一本,有条不紊,数得非常正确。我趁机夸赞:“你数数越来越厉害了。”我又拿出数学书,找书上的一些题让他数。奇迹出现了,他数数的节奏明显比昨天慢,一个一个数,没有跳,完全正确。数了几次都如此,我想提醒他慢一点都没机会。就像山东刘勇老师说的,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或学习困难有一种自我修复的功能一样。
但细心的读者应该能发现,或许这并不是学生的什么自我修复能力。他那两天数数时,我给他创设的环境并不相同。第一天,学生在全班即将做完作业时,他可能带着我会批评他的害怕心理在数数。哪怕数再多遍,他也不能放松那紧张害怕的心情。第二天,他在帮我做事,并受我表扬肯定,心情轻松愉悦。数数时,或许还带着要好好表现的心理。第二天,他数数的节奏明显慢于第一天。
网名为“黔(苏四)赫然”老师以他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另一个猜测:在学习数数的时候,这位学生不一定知道老师在讲什么,但是在作业和应用过程中发现了,要填的答案和老师讲的内容对应上了,慢慢的认识了数数。低年级学习程序经常是先背知识,再慢慢理解知识,然后运用。就如这位学生数作业本,这是在理解运用所学的数。而且数作业本是他所喜欢的数数方式。“黔(苏四)赫然”老师还表示对这类学生,不仅要慢,还要想办法引起他们的兴趣,用不同的方式建立他们对数的感觉。
这件事给了我一些启示:
1、 环境的重要性
一是我们所说的外界环境,一是心理环境。第一天,其他人都快做完作业,他还没动笔,我站在他面前已经让他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的确容易出错。第二天,我将他置于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于是他的问题不“药”而愈
。
2、 慢的效应
《慢慢喝水,就能消除焦虑的慢动作冥想法》讲述消除焦虑在于慢。人紧张、害怕会不自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缓解这一状态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深呼吸。甚至有些人深呼吸时习惯性双手跟着呼吸节奏上下起伏。从手势上,我们能更明显发现深呼吸其实就是让呼吸变慢。慢,能让人消除紧张情绪,让人精神放松。
3、因材施教
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年龄相近,可是他们的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的程度不同,甚至于他们所处的思维发展阶段也不同,他们对事物的兴趣也不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需要尽力了解学生的学前教育,家庭教育情况,认清学生所处的思维发展阶段,知识的构建方式,了解学生的喜好,发挥兴趣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的学习,让我们的教学能事半功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