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7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22:2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
海口市灵山中学  何才雄
一、说教材
   《我与地坛》是高一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这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文的语言沉静、绵密和抒情。在文章中,地坛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它已成为作者心中的精神家园,在其中他感悟到了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而且就本文所处的位置来看,本文的教学重点主要是通过把握全文的总体思路来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和文章主旨,并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进而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挚热深切的母爱。
根据新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和本文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已有两篇课文的学习基础,我制定了如下教学要求:
     1、通过层次结构的分析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品味作者沉静、绵密和抒情的语言,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理解、体味史铁生在苦难中对生命的感悟及母爱的深切。
其中1和2 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2和3 。
二、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上教师应充分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且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本文的特点,在本文的教学中,我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感情上的共鸣,引导他们积极的思维,热情参与,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等。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和讨论、赏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辅以提问诱导和练习的教学方法,切实完成本文教学任务。
《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教要为学服务,为了让学生能够把已有的知识、技能等转化为能力,并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而在教学中我要时刻注意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究。为此,教授本文时我将针对我校高一年级学生基础大多较差的实际,从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找划、思考和感悟的学习方法。
三、教材处理
    学习本文拟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指导阅读,扫清阅读障碍,理清整体思路,学生自主学习。第二课时是师生互动学习,主要进行精读探讨赏析,理清局部思路,同时,尽量多联系现实生活,加深理解主题。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发散思维能力等。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本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清本文脉络、透视文章中心的窗口。因此,我准备从解题入手,这样,既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教师的讲析打下了基础,为此,对于本文的导入我分两步进行:
(1) 背景简介,导入课文。
    史铁生,北京人,当代著名小说家。文革中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面对忽来的灾难,作者彷徨苦闷过,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但在长期深沉的思考中,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人生观,最终他在文学上撞开了一条文学创作的道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22:20:07 | 只看该作者

(2)        问题导路,触发思考。
    的确,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人活在世上总会遇到挫折失败等苦难,但面对苦难时,你会如何的对待呢?是消沉退却,还是奋发前进?……(因为学生们在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内容,也初步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先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会儿后教师再导入课文)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沿着史铁生的思路,去看看作者在面对苦难时是如何抗争并超越自我,最终获得新生的。(板书课题)
2、默读或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这一教学程序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概括能力,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我首先让学生自由默读或朗读课文,考虑到课文的结构层次较为清楚,因此,在学生默读或朗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一、二进行思考,并概括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要点(为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要意思接近即可,不苛求答案统一)。
明确:  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以及对母爱的理解。
至此,为完成教学要求1扫清了障碍,同时也为完成2和3 打下了基础。
3、细读课文,抓住重点赏析,理清文章思路。
    阅读的过程应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在新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提到: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和初步的文学鉴赏等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抓住线索,理清作者的思路,我特地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为了更利于学生的整体把握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我准备重点让学生阅读第一部分的5、6、7自然段(6、7自然段尤为重中之重,教师可以有感情地范读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边读边思考,并找出作者心中苦思的几个问题,且划出相应的语句。估计学生大多能从一个“想”字得到启发而找到问题所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关键),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主动的参与其中,从而也把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调动起来,使语文教学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准备采用学生提问诱导、自主探究、讨论合作的方式找出答案,最后师生明确:
(1)        我该不该去死?也就是说,我的身体残疾了,是否就一死了事?
(2)        我为什么要出生?
(3)        我应该怎样活?
    问题找出了,必然要解决问题,对于问题(1)和(2),课文中解答得一清二楚,此时让学生找出答案已是水到渠成了,同时让学生从文中的“安心”、“不再那么可怕”、“轻松”和“庆幸并且感激”等词句中体会作者此时心境上的变化。但对问题(3)的解答则需深入探究,而且作者也说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这个问题作者苦苦思索了十五年,实际上如何面对生命是作者追思的中心,这也是本文追思的核心。
    为了帮助学生对这个核心问题的理解,我让学生反复诵读文中的六个“譬如”,让学生从夕阳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风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秋风里落叶的味道中去感受作者此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态度。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作者生命的感悟历程的理解,我让学生从前面的段落中找出相应的景物描写,并从中品味作者当时的心境。
    估计学生一般都能找出相关的语句,例如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的“荒芜冷落”,第2、3 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但此时学生的理解相对的较为粗浅,因此教师应作适当的点拨启发:作者在这个古园里泡了十五年,没有人比他更熟悉这园子里的一草一木,也没有人比此时残疾的他的感受更丰富细腻,因此,文章的开始便点出荒芜冷落的古园正是他悲苦命运的烘托。但经过长久的沉思,古园中的蜜蜂、蚂蚁、瓢虫等小生命,都给予作者生命的感悟,最起码的是“这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样,既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习惯,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22:20:12 | 只看该作者

    通过以上的分析探讨,为完成教学要求2和3 打下了基础,但为了使学生的理解能再向纵深发展,也就是作者在观察与反省个人不幸遭遇的基础上,将视线转向了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为此,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这样,使文章的两条思路统一起来)
    既然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的追思核心,那么第二部分写母亲的目的又是什么?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思考感悟能力,通过此问题的分析、解决,使学生和教材、作者的思路统一起来,从而产生共鸣。但要解答此问题之前,可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母亲、母爱的句子,并体会作者其中的情感。
    估计学生大都能够找出有关描写母亲、母爱的句子,但要深切体会母爱和作者的情感则需要教师的点拨诱导,师生可以边找边分析讨论,最后明确:作者回忆母亲,深切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母亲担心儿子寻短见,担心儿子没出路;儿子上地坛,母亲“送”儿子,儿子在地坛久了,母亲便开始担忧,然后焦灼的“找”儿子。“儿子的不幸到母亲那便加倍”,于是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忧虑之中,她的母爱深沉而不张扬,母亲在“我”心中是坚忍的、伟大的。但母亲的早逝,未能看到儿子有出息的那一天,是作者心中永远的痛。(此时,可利用VCD播放满文军演唱的《懂你》这首歌,让学生在歌声体味并说出“寂寞”和“心痛”的内涵,并要求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对父母的理解或感受等)
    分析到这里,作者写母亲的目的也显得明朗了:非常概括的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因为年轻,史铁生是无法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和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全部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已经解答了史铁生自己应怎样活下去,怎样面对命运和苦难的问题,母亲的“活法”给予儿子心灵强大的震撼,并在儿子的心目中竖起了一座丰碑。
    至此,贯穿全文的思路已全部把握:如果说第一部分写“我”,是对生命、命运的“追寻”部分,那么第二部分写母亲,则是对生命、命运的“解答”部分(明确后板书:追寻         解答)。此时完全突破了教学要求1和3 ,同时也为完成教学要求2打下了基础。
4、归纳小结,完成课后练习。
    为了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能对生命的意义有所感悟和学习本文中的语言运用技巧,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
1)从史铁生走出精神阴影,超越自我的历程中,面对苦难时你应怎样做?
2)找出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谈谈自己欣赏它的原因?
    此两个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于问题1,由于前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分析,学生回答一般没有困难,但对于问题2,学生找出句子并不难,难的是要说出句子的可取之处等,这就需要老师适时的讲析和点拨,从而体味、理解并学习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让师生在民主、和谐、平等的讨论交流中完成教学要求2。
     最后再次强调本文的学习重点,并通过完成课后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和吸收本文语言上的表达技巧,同时努力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水平,进而珍爱健康,热爱生命,并学会用心去感受母爱和享受生活,从而逐步形成积极的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一课文我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使师生在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中进行探讨交流,同时让学生在“读”、“找”、“想”和“感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并从中得到美的陶冶、情的感悟和理的启迪,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形成健全人格。

附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史铁生  
             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追思
(1)        我该不该去死?
(2)        我为什么要出生?
(3)        我应该怎样活?
                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以及对母爱的理解       解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16: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