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6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信息技术优秀获奖论文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之探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21:1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信息技术优秀获奖论文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之探究
                              
摘 要: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借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教学,要应用于教学,使之既能增加教学良性效应,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字: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策略探究
由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短时间内的积极性很容易调动,而使学生长时间的、经常处于积极状态是很难办到的。因此,需要驱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始终保持比较高的集中程度,对新知识的学习、对教师的讲授表现出了一种渴求,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索取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动式自主学习,并且这一切都在一种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完成。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就成了当前学科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采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达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只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工具性简单应用,而是由于信息技术融入了学科教学,使学科整体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推动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整合意味着学科教学理念的变化,意味着学科教学体系结构的变化,意味着学科“教与学”方式的变化。整合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它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主动调节、相互渗透,建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一个新的理想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有效进行体验、探究、合作、接受性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从而使信息技术有效地为教和学服务,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整合是一个积极的协调过程,不是被动的纳入,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各个要素积极地有效地相互作用、主动协调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从而优化教学,整体提高教学效益。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学校工作中主要体现
1、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单一的以文本表示知识的形式。使用网络和多媒体创建主动学习的环境,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利于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是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整合。
学生充分借助信息素养,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协作式的学习。
3、是信息技术与校本培训的整合。
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运用最新教育技术的能力,为教师终生学习、持续发展创造最便利的条件。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将为学校的发展、乃至教育事业的兴旺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21:11:49 | 只看该作者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策略
1、运用信息技术,挖掘教材资源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这样的一座桥梁,作为一门学科、一种工具引入教育,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育教学从内容到方法等方面的变革。如上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六册《节约用水》实践活动课,我鼓励学生们运用信息技术,学生不仅学会了测量、绘制等知识,还从网上了解到了有关我国水资源的概况,真正体会到一滴水的价值,受到了良好的养成习惯教育和国情教育,可谓受益匪浅。又如在上六年制数学教材第十一册《百分数》第一课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途径挖掘各种教材资源,如上网、翻工具书、询问等方式收集一组自己喜欢的数据,课上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他们汇报的数据丰富多彩:有中国人口占世界的多少;有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查出的一组生动、富有意义的数据,不仅超越了课本上的知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生活中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2、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广阔的学习空间
《语文学科标准》倡导“大语文观”,要求语文教学走出课堂,注重学生课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了死扣书本、烦琐地分析课文的沉闷局面,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重视发展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的能力,有效地运用已有资料到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的能力,促进学生用自己已有的课内外知识去理解课文,拓展广阔的学习空间。如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则教学案例:一名高级教师郭老师上的苏教版三年级第六册《海底世界》,这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学完这篇课文后,学生对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老师因势利导,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一个“海底世界”知识展览。课后,他们忙开了,有的去图书馆,有的去上网•••••一周后,展览会如期举行,有的制作手抄报、有的制作电子小报、有的当“导游”……孩子们对课本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个个真正成了自主学习的探究者,在探究的过程中,兴趣盎然,真正地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3、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外在的学习动机不能持久,只有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真正使学生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种学习动机是持久的,甚至是永恒的。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生氛围,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知识,在不断的进步和成功中获得一肯定。例如:我校语文老语文第九册巴金《海上日出》时,紧紧把握住本课看图学文的特点,充分利用媒体,巧设多张幻灯片,再现海上日出晴天时的生动画面,先是一张“天空一片浅蓝”的景象,再是“天边出现彩霞”。最后,“在海水相接处出现太阳的小半边脸,红红的,一纵一纵地向上升”,引发学生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观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看看、读读、讲讲、议议,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与过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得以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21:11:53 | 只看该作者

4、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网络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指向寻获满意的信息,接受多数量、多元化的教育。同时,学生还可以充分自主地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如:吴老师上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迷人的张家界》时,凭借网络的优势,让学生上网查寻有关张家界旅游景点的资料与图片,学生找到后兴奋不己,仿佛置身于迷人的张家界中,把搜索到的资料和图片再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或演示文稿PowerPoint制作成小报、幻灯片等形式。在交流时,学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素材,有的学生说出了张家界各个方面的资料,有的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此时,网上提供的信息己经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文的自主学习之中。经过这样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实验和探究,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的上课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大部分同学能认真对课堂内容进行思考,并积极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和大家交流。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作文、口头表达、阅读等语文能力也在整合中得到了较大提升,期末考试全部一次性合格。另外,学生的阅读兴趣高,阅读面广,阅读量大,大部分学生母年的阅读量远远超过了《课标》提出的要求。
以上几点策略只是我自己在平时的实际教学、研究工作中的一点点收获,由于受到研究水平、资源、经验和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文章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对一些问题虽然有所探讨,但还缺乏更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例如在策略的具体实施途径等方面,还需要本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地探索和归纳。
总之,随着步入信息化社会步伐的加快,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成为教育界新的研究热点。究竟是独立开设信息教育课程,还是将信息素养培养整合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成为新的讨论焦点。在与各种信息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灵活地理解与运用各门学科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来达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各学科知识能够整体化、不留痕迹地整合于整个研究活动过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09: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