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2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优秀获奖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意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22:2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数学优秀获奖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意识
巴吉垒中心小学    张立会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
一、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营造和谐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创造一个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就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为此,每节课教师都应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笑容,适度得体的形体动作来营造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固定在课堂上。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使之自觉地去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二,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参与教学活动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三、激励评价,学生体验成功,进而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俗话:“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有关教育专家也说:多一份尊重,学生就会在评价中找回一份自信;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多一点激励,学生就会多一股学习的动力,就会在以后学习中表现得更好。吕淑湘也说过:“成功的老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激活了。”由此可见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充满生命力。对任何人来说,受到肯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都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学生,老师的一句表扬更能激起他参与教学过程的强烈欲望。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激励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各种学习能力,更要评出自信,产生激励作用。对于未成功者,教师决不能简单批评指责,要尽量对错误中的准确成分加以肯定,启发自己发现并纠正错误,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在评价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例如:“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这个同学很认真听别人发言,这个组的同学讨论得很好,希望大家都能像他们那样。”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评价,使得学生更加积极的加入课堂教学活动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22:28:41 | 只看该作者

四、教给方法,注意梯度,使各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参与
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数学教学不是为了消灭学生个体间的差距,而是在正确认识差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差异的发展。然而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上等生主动参与,学有困难的学生被动地旁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无论是提供的学习材料,还是采用地学习形式都应面向全体,鼓励不同层次地学生大胆参与学习过程,努力形成参与学习的广泛性,从而让每个学困生重新树立学习信心,让每一个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更大地发展。
首先,教师提供的信息要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展开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其次,分层次组织学生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讨论、交流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来。(一)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上、中、下三层,对这些学生进行分层施教,使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各取所需。(二)目标分层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制订出层次不同的教学目标,有课时目标、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三)训练分层根据学生分层情况,练习设计也相应地分成:A组、B组、C组,学困生做的题为C组,基本巩固题为B组,发展深化题为A组。学困生完成C组题后再做B组题;中等生完成B组题,有选择地做A组题;优等生完成B组题和A组题。教师巡视检查,面批,并偏爱于学困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增设思考题,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这样分类施教,是因为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教师不大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予具体指导。因此,课堂上为了避免“几个学生唱主角,大部分学生当配角”的不良现象,扩大学生参与面,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发表意见,教师完全可以把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并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实际特点,给予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及不同层次的练习要求,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功。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强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 04: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