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促进学科间的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在其他学科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能够达到增加课堂容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除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外,还应注意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其它学科上,使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融会贯通。
【案例】前面讲到的几何画板的课例,那里就有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例,再例如,运用百度的网络查询功能,完成查找、学习其他学科相关的资料;运用Windows里面的录音机功能,录制英语的课文背诵,然后再与课文进行对照;运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3的文字处理和段落排版功能,完成语文各种文章(如通知、合同、日记、书信)等作文任务;运用Photoshop功能,完成美术课堂绘画的任务;运用电子幻灯片Powerpoint2003和Flash动画的多媒体功能,制作语文、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课件;运用多媒体微机教室,进行英语听力测试和对话。
(三)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家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然而,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灵活理解国家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比如:我的学生就有一个习惯,自从我教给他们百度和谷歌上的地图功能后,他们如果去市内或者周边地区就会在出发前打开百度地图寻找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公交线路或者是行车线路,这就是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并分析问题,最后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实例。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本身除了是学生的学习对象外,它也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它具有服务功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解决问题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学生完成任务的整个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和能力培养的过程,通过一个个任务的不断完成使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获得持续提升,并促进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每天都在发展,每天都有新的技术产生,当学生真正走向社会的时候,现在学到的信息技术一定早已过时,比如说操作系统,最初我们学习的操作系统是DOS,计算机中所有的程序都是适应DOS而开发的,随着视窗操作系统的诞生,我们为了熟练使用计算机上的应用软件又要去学习新的操作系统,只有具有自学能力的学生在面对新的知识与技术的时候,才能从容不迫地去学习,所以自学能力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而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自主地分析任务,合作完成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地在教材或其他相关资料中寻找答案,求助于教师和其他同学,这一过程的循序渐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