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让经历与体验成为学生的快乐
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试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一线的教师只有改变实验课的现状,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探究实验中,才能体验其中的成与败,在任何一个动手操作的实验中,学生必然要思考、要选择、要寻找失败的原因,要克服各种困难。如此学到的原理,就不只是书本上的抽象定义,而是包含着自己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的生活道理。
如教学《昼夜与四季》,课前,许多学生不由自主地提问,为什么一天有白天与黑夜之分,我当时没有太多的解释,而是带着学生走进实验室做感受实验,一开始我把实验室的灯都关了,叫学生打开手电筒对着自己小组的地球仪直接照射下去,学生很快发现,地球仪上北半球有灯光照射,能看到很多国家,而在南半球没有灯光照射到,所以地处南半球的国家都是黑黑的一片。 “哦”、“哗,我明白了”……顿时,欢呼声响彻了整个教室,学生通过实验明白了:原来白天与黑夜的形成与地球的自转和太阳的照射有关,实验让学生体验到解惑的快乐。
在中外教育反差的背后,值得反思的是: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学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科学课堂的创新之路必定经历许多成败与得失。
三、突出合作,促学生团队意识
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生本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每一次的探究活动课中,我都安排了分小组实验,学生们都很积极的进行分工合作。如在一次观察“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的实验中,我发现学生们都分工有序的进行实验,有的泡种子,有的用镊子剥种皮,有的用放大镜观察,有的记录……,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是兴致勃勃的。在课后的观察日记中,我了解到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其中有一个小女孩是这样说的:“想不到一颗种子,内里有那么多乾坤,种皮里还包着胚轴、胚芽、胚根和子叶,它们相互包容、相互成长,我也想成为这颗种子的一员”。
四、突出探究,开拓学生潜能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更好的发挥、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3]利用网络、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处处都是学生探究的科学阵地。
1、走进网络课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开阔视野
利用网络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料更新快和模拟生动等显著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等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如:在教学《地球》一课时,上课开始,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地球构造的视频,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学习的方法,选择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进入本节课设计的主题网站中学习。接着,在指导学生网络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自己熟悉的word或ppt的方式发布。最后,教师在演示操作和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利用教师机远程监视系统和多媒体展示,以及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交流等,很好地促进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信息互通,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动手动脑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