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4-1-16 13:38:48
|
只看该作者
最后展示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第一环节,在回忆中突出基础知识。首先让学生围绕“这一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知识”展开整体回顾,通过交流、补充,明确全单元的教学内容,逐一按学生回答的先后顺序将卡片摆放在黑板左侧。
第二环节,在整理中建立认知结构。共分五个板块。
第一块复习小数的意义,还是刚才的三幅图,不同的是第一幅图加一个问题:用分数怎么表示?沟通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小数本质上是一类特殊的分数,是按照十进制位值原则写成的不带分母形式的十进分数。
第二块复习小数的性质。比较0.3,0.30和0.03这三个小数的大小关系,观察发现小数的意义不同,他们的计数单位也不同,沟通了意义和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再通过填空0.3=0.30=( ),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孩子们肯定会填,再引导观察虽然我们在小数的末尾添上了0,但3都表示3个0.1,计数单位没有改变,所以这些小数都是相等的。我们又从计数单位的角度解释了小数的性质。
第三块复习小数的大小比较。观察发现0.3>0.03,比较这两个小数的计数单位。0.30>0.03 ,比较计数单位的个数。由此沟通了比小数的大小,比的就是计数单位的大小和计数单位的数量。
第四块复习小数点的移动。
让学生观察,从0.03到0.3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从0.3到0.03呢?再观察小数点的移动改变了数的大小,那这些3又有什么变化呢?原来,3所在的数位改变了,3的计数单位就变了,这样看来小数点的移动同样和计数单位联系密切。
小结: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大小比较,小数点的移动和计数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五块是在综合的练习中对整个单元知识体系的补充。通过看图写数,发现 其实任何小数都是用不同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的个数组成的。再通过数位表上不同数位上的5想像所需的图形,让学生体会到数位不同,表示的计数单位也不同。
最后在数学日记中复习名数的互化和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同时沟通与计数单位的关系。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移动的位数和两个单位的进率有关系,精确到的计数单位越小,精确度越高。它们与计数单位都是有联系的。
在课堂总结部分,整个知识体系自然整理生成一棵知识树。
正如布鲁纳所说,用基本的、一般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应当成为教育过程的核心。“一门课程在它的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地回到这些基本观念,以这些基本观念为基础,直至学生掌握了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完全形式的体系为止。”
本节复习课,没有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中所有的知识板块分门别类地复习,而是将其放入一个系统,紧紧抓住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一基本概念展开复习,使教学前后呼应,浑然一体。通过对不同数学问题的分析、比较,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这些数学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优化知识的整体结构,凸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建构更为上位的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策略,进而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问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解题规律。
通过这节复习课的多次磨课,参与磨课的老师们最大的感受是一致的,那就是复习课中具体知识点的设计应该聚焦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知识以及容易混淆和出错的知识,让学生在有限的复习时间之内,经历知识的比较、判断、推理和应用过程,体验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使之“固着”于那些处于基础地位的数学核心知识之上,从而形成实质性理解。只有这样,在面临问题时,学生才能根据信息提取线索和知识的多元联系,迅速、正确、广泛地激活大脑中长时记忆所储存的相关知识,顺利地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由此可见,我们只有用思想方法观照下的核心知识来组织数学复习课,学生才能真正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体验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