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9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构建活而有序的新课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3 07: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时下,这样的新理念已深植于我们每个教师的头脑中。在教学中,我们也在尽力尝试构建轻松、民主、探究、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可理想与现实总有距离,有的课上让学生多动、多想、多说、多表演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了,学习的气氛活起来了,可学习的效果却不甚理想;有的课上秩序井然,教师与学生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讲授学习知识,学习的效果倒不错,但学生的学习能力未得到培养,课堂死气沉沉。如何处理好实与活的关系,构建活而有序的新课堂,在“民主、开放”与“秩序、规则”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指导方法,让课堂活起来——活而不乱

说也奇怪,当人习惯了某种声音或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时,它们竟然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例如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久而久之,左耳进右耳出,人,开始了对声音的“过滤”。对于聪明的人,他知道选择,把有用知识听进心里,但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兴趣听的人来说,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了,他盲目地跟随着他人,心中没有留下一点知识的声音和思考的空间。传统的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工作就是听,然后做练习,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

我们追求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就要解放学生的口、手、脑,让他们除了听以外,还会思考、会动手、会表达,这就需要指导他们学会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才有能力活起来。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些学习的方式并不是教师一声令下学生便能自由高效地进行,事实上,我们的课堂上,大部分学生不会实践、不会合作、不会交流,这就需要发挥我们教师的指导作用,授学生学习的方法。

l         以合作学习为例

在学习新知时,当学生的个人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探索新知时,就需要合作。例如《观察物体》一课,学生要从不同位置去观察同一物体。这一活动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四人小组每个学生轮流在不同位置处观察同一物体,体验到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对于怎么走,在什么位置观察,在活动前教师应先作说明和指导。如《克的认识》,学生通过自己用天平称出不同物体的质量,去感受克。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合理分工,一人拿砝码,一人看天平,一人作记录,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再如《年、月、日》一课要求学生制作月历,要和学生明确每组的任务,具体完成哪月,要分配一下,才能使反馈的信息全面有效。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课堂上常用的方式,未经指导的小组合作是乱哄哄的,不能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经过指导的小组合作是热闹的,有条理的,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我们指导学生的合作,要注意几点:一是要与学生明确合作的目标任务;二是小组内成员要合理分工,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才干;三是教师要参与小组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在合作学习中,人人有事干,个个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课堂能不活吗?

l         以讨论交流为例

“下面这个问题请大家讨论讨论,待会一起交流。”常在课堂中听到老师这样发问。一阵七嘴八舌地交流后,学生起来汇报,效果往往不理想,不是回答的同学偏了题,就是大伙儿乱哄哄,交流时,还未回过神来。和小组合作一样,当学生个人看法不全面,解决问题有难度时,就需要在集体中讨论,得出较完善的结论,或者当学生有不同想法时,老师无法一时满足,就可以在小组中交流。我们常认为,讨论还用教吗?谁不会说话呀?事实上,许多人不会讨论、不会交流,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往往浮于表面,为形式而形式,未起到作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要注意几点:一要和学生明确讨论主题,防止偏题;二是小组交流时要确定主持人,维护交流的秩序,防止学生越扯越远;三要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识,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四要发挥教师组织协调的作用,放开后要收得拢,就是要规范学生的行为。做到了以上几点,课堂的讨论围绕主题,精彩热烈,学生能动得起,又静得下,这样的课堂是形散而神不散。

“活”课堂应该是指学生思维形式、学习方式的活,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才能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才能让课堂活起来,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一定的指导和规范,才能让课堂活而不乱。


二、循序渐进,创设有效情景——活而有序

新课改下的课堂,学习的方式多了,学生“活”起来了,教师和学生便可能“乱”了。乱课堂大多乱在教学内容上的零乱无序以及教师对课堂秩序没有产生新规范。教育学中有一条“循序渐进”原则,课堂上要把握两个“序”,一是知识的有序,二是教育情景的有序。

1、把好知识的“序”

在课堂教学知识线的对流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教材知识前后间的联系,真正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学习活动有效进行的关键所在,在“学”上进行改革,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知识的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

听过四年级的《年、月、日》一课,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根据一些材料自己制作2008年的月历,遇到问题向书本请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学习。在交流中,再与学生重点去研究二月的天数,闰年平年的知识。这样的课堂,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学生学习方式有了根本性地转变。但学习的效果怎样呢?这样的学习对优等生来说是促进他们主动学习,中差生有多少收获呢?我们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大部分中等以及偏下的学生根本不适应这样的学习。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各有多少天,大小月怎么记,二月的月历怎么做,都是未知的知识。虽然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但课堂一开始就要求制作月历无疑是拔高了知识的难度,忽视了全体学生的知识基础。

同样这节课,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安排教学环节的。先交流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然后提供各年的年历卡,在年历卡中探究大小月的知识,交流记的方法,重点讨论二月的天数,进一步研究闰年、平年的知识。我认为这样的安排重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尊重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有合作探究,也有教师讲授,学生对各个知识点掌握得较好,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这节课后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制作月历,这样,就能水到渠成,学以致用。或许有人说,上面一则案例更能体现学习的主动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索。后一侧案例则有些拘谨,课堂气氛不够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总的目标是希望看到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最终能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2、把好情景的“序”

组织有序的教学情景是促进学生学会、学好的重要保证。首先,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情景导入、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问题——总结归纳、解决问题”是我校的问题探究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能把一堂课的内容有序地组织起来。如《圆的周长》一课,本校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问题情景的:①猜测,你认为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与直径半径有关)②怎样去探索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量出圆的周长与直径,去观察)③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④根据你的发现,怎样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用圆的直径×圆周率)整堂课,学生紧紧围绕着层层递进的问题情景,有序地展开学习探究活动,学得灵活,掌握得扎实。

其次,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活动化,通过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课堂交流、讨论、竞赛、实验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充实学习过程,在自我实践探索中发展学习的能力。“疑”境,“议”境,“竞”境等情境的创设就要因课而异了,按需组织了。

另外,教师还要对课堂的秩序作些规范。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动手操作前要准备好材料,操作时要充分听取民主意见,发挥互助精神。组织辩论要明确本方观点,据理力争要文明有序。他人发言、教师讲授时要认真倾听。

教师只有做到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规范课堂秩序,才能使课堂动静有度,张弛结合,使课堂活而有序。


三、落实“双基”,提高教学艺术——活而有效

此处的“双基”并非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双方 “教”与“学”的基本素质。师生素质的提高是促进课堂高效的重要基础。叶澜教授说:“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课堂不叫乱。”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让课堂规范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掌握调控策略,灵活运用教育机智,才能使课堂活得有效。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次,75位诺贝尔获奖者在聚会时交流了“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这一问题,他们认为终生所学最重要的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在学习的问题上,具有良好的习惯是促使学生学有所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重点要培养学生三种学习习惯。

①听的习惯。在课堂上,学生要静得下,专心致志地听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并能从中发现问题,产生自己的想法。教师要用儿语化、趣味性的语言和丰富的体态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②说的习惯。让学生敢于说,提出疑问,发表看法,并能说好,思路清晰,声音响亮。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有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

③问的习惯。让学生勤思,思考知识是怎样获得的,让学生敢问,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知识的疑难处提出质疑。

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在实践中,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二要有意明确学习的意义、目的,分阶段要求鼓动孩子不间断地保持下去;三要克服学习中的浮躁、骄傲、气馁等坏习惯,少些自以为是,多些尊重、多些实在的知识。

2、提高教育机智,以情促学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指教师面临新的意外情况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并因势利导地采取恰当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像节目主持人一样具有艺术才华,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艺术,像如何巧妙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兴趣,什么时候讨论,该花多少时间,探索什么问题,以何种方式去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从步入课堂开始,教师就必须精神焕发,情绪饱满,从言语到动作到眼神,教师要充满对学生的信任、对学习的热情,教师的表现将会感染学生,引领他们建立学好数学的良好心态。教师每一个亲切的眼神,细微有致的动作,和蔼的态度和热情的赞语,都会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从而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敢说、敢想、敢问、敢做,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建立,动得起、静得下,教师教育机智的完善,课堂驾驭水平的提高,并能注重与学生情感线的对流、对话,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活而有效。

结语: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活而不乱——活而有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9-10-16 09:56:00 | 只看该作者
合作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23: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