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0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出“数学味”的数学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07: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数学课中出现没有“数学味”的情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材本身的问题,有教师在处理教学上的偏差,有教学导向上的教师理解上的失误等,但不管什么原因,如果一堂数学课没有“数学味”,数学课将失去数学教育的功能,数学知识的教学将无法达到目的。

什么是“数学味”呢?结合数学的本质及数学教学的本质,我认为“数学味”应该体现出数学的抽象性、推理性、探索性、问题性及数学语言表达等方面。一堂数学课,不可能全部体现出这些内容,但总要有那么几项,这样的数学课才有“数学味”。小学数学课中怎样才能上出数学味?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关注情境的生活化,重视生活体验的数学化。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抽象地研究数学,数学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为了解决传统教学的上述弊端,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自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涌起了一股追求数学生活化的潮流。教师普遍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然而,有的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却把联系生活作为惟一的方法,课堂教学变成了单纯地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过分淡化了对数学知识的研究,学生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理解不深、把握不准,不能把生活现象上升到数学的高度,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我觉得这是教学中对“数学味”和“生活味”把握失衡的结果。数学教师要调和好“数学味”和“生活味”之间的关系,促使“生活味”与“数学味”相辅相成,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不失数学课本身应有的“数学味”。创设生活情境是作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而不是数学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的,这就注定了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味”要浓于“生活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07:40:00 | 只看该作者
二、增加问题的挑战性,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有些数学课之所以会让人感到索然无味,就是因为缺乏思维含量。整节课在教师的“精心铺垫”与“积极引导”下,教学过程行云流水,学生发现结论轻轻松松,探索规律顺顺当当,几乎无需智慧努力就可唾手而得。而另一些数学课,虽然并不缺少问题的数量,但是问题缺乏挑战性。整个教学过程被一个个小问题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是“对答如流”,但就是激不起思考的热情,感悟不到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思维得不到发展。这样的课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如同一杯白开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增加“数学味”的要诀之一就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适当增加问题的挑战性。教师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激情,教学才有数学味。学生怎么想、怎么说,与教师设计问题时很有关系.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有些数学教师认为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就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特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现,强调的是数学思维活动,而不是其他活动。要防止细而碎的问题泛滥课堂。将新知教学分解成若干细小而琐碎的问题,固然能使学生对答如流,学生虽然是“经历”了学习过程获得了新知,但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思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教师所抛出的问题应该是有层次性,不同学习能力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动手,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使学生经历“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茅塞顿开的激动——问题被突破的愉悦”的过程,从中品味思考的乐趣,发展思维的能力,获得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还要保证独立思考的时间。无论是交流还是讨论,独立思考是前提。课堂教学要少一些“即问即答”的问题,多一些“沉吟片刻”的思考;要少一些“集体讨论”的问题,多一点“静思默想”的时间。

三、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味源自教师对教材的智慧加工,理性把握教材内容,善于用自己的智慧让教材中的“冰冷的美丽”变成学生“火热的思考”。德国物理学家利希腾伯格说过“那些曾使你不得不亲自动手找到的东西,会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一条途径,一旦有所需要,你就可以重新运用它”。学习数学正确的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让数学课的教学上出浓浓的“数学味”。

一个比较成功的课例——量角器量角。第一步:教师出示30度和40度的两个角,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做活动角比较之。教师问:那么大的角比小的角大多少呢?引导思考:能否有角的度量单位?第二步:提供材料10度角硬板纸。学生操作比出相差10度。第三步:教师:有什么感受?学生:操作不太方便。能否把10度角组合在一起去量呢?量角器的雏形(半圆形),量的时候应注意什么?中心 ……第四步:教师出示22度角。用半圆工具去量,具体是多少?学生:感受可以把每个10度角又平均分成10份。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份是1度角。第五步:教师引导数度数,怎样数比较快呢?学生给每一度标上数据,形成外圈数据。第六步:出示方向的角(内圈的角):学生产生错误,为了量角的方便,量角器可以增加内圈,形成内圈刻度。

整个过程,教师没有机械地介绍量角器,而是很好地让学生经历了量角器形成的过程,同时在研究形成量角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了使用量角器的方法。接受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而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两者应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这样接受和探究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数学课要上出数学味,只有在体现数学上下功夫,才会有精彩的课堂。只有把数学的“根”留住,数学教学才会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任何热闹、哗众取宠的数学课是达不到数学教育应有的目标的。教师们只有认真研读数学教育理论,不断探索数学教育实践,才能上出数学课的“数学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22: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