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7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情境创设的有效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盲目追求热闹,狭隘地创设教学情境的现象:有的生活味浓了,数学味淡了;有的直观演示多了,数学思考少了……那种自认为是生活化、趣味化的强化创设,是为情境创设而创设,只会使庸境成了课堂的一种摆设和点缀,使教学陷入片面化、低效化的误区。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有效地创设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呢?“境”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情”是一种精神的烘托,只有有“情”之境才能使物质因素有了情感色彩。因此,当“情”与“境”相互交融,“情境”也就形成了。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应该将“物质”和“精神”融合一体,形成融洽、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以趣激思,以疑获知,引导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奥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一、情境创设要选择情节,激发内驱

    评价数学情境是否得当、有效,既要看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要看能否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激发学生内在的数学学习需求。

    什么样的情节内容会使学生感兴趣、爱思考呢2这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来确定。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像童话故事、动画故事的情境都是他们主要感兴趣的对象,所以低年级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可以突出故事性,将问题镶嵌在故事情境中。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应该尽可能选择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以现实生活中真实故事的形式呈现,追求一种“在情境中生成数学,寓数学问题于真实的情境中的教学境界”。例如在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时,教师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场景以及我国著名运动员的照片,通过下面一段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国球是什么吗?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吗?在2008年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通过努力,为国家争得了许多荣誉,真是了不起。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乒乓球比赛时,一般用什么方法决定谁先发球?下面我们就从对这种办法的研究开始新课的学习。”乒乓球是我们的国球,和学生交流相关的话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乒乓球比赛时,一般用什么方法决定谁先发球?”这一现实问题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二、情境创设要针对特点,提升层面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一年级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的体验,初步了解简单图形的简单特点,是符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特点的。但对五、    六年级学生来说,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时,就应该逐步培养手中无物体、脑中想物体的良好习惯,再滥用“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的直观性问题情境,将会    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所以情境的创设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做到直观性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当学生已经达到可以采用更高层次的内化手段时,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而应该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否则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三、情境创设要设置冲突,建立挑战
有趣的情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往往是浅层次的,是一种短暂的新鲜和好奇。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的本能,所以创设情境要利用这一点,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和谐的心理状态和急需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诱发学生对数学问题作出主动反应。创设情境,设置合理的认知冲突会激发学生产生深层次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如某教材在《小数除法》的例题中创设了“谁爬得快”的情境:蜘蛛3分爬行73米,蜗牛11分爬行9.4米。这个情境的创设是没有深层次效果的,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来,根本不需要深人思考和分析。而学生不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尤其是不通过计算就不会接触到循环小数,也就达不到体会和感知循环小数特点的目的。在教学《认识负数》时,一位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昨天我去市场买水果,看到那里正在进货和出货,你们瞧!(课件出示水果市场繁忙的进货和出货的情境)新来的管理员小王正在忙着登记。下面是他记录的结果。你们觉得,他这样记,清楚吗?为什么?
物品进出库情况记录单

苹果(吨)

2

苹果(吨)

2

显然,这样不能清楚地反映出苹果是运进的还是运出的,你们有没有好办法呢?这个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一方面填写物品进出库记录单是常见的现象,另一方面怎样区分是运进的还是运出的,引发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2、-2的区分方法与学生已有的对数的认识形成冲突,学生渴望了解它们是不是数,如果是,那又是什么数呢?这样的冲突是比较合理的。
实践证明,那些不需要经过学生思考或思考价值含量极低的问题,哪怕用再绚丽的画面来点缀装饰,也无法点燃学生心中的探究欲望之火,自然也就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
情境创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成为分散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情境是否有效,不在于氛围营造的简洁华丽之别,不在于问题提供方式的差异,而应归结为有无刺激和是否能引起学生的主动反应,并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境界。

四、情境创设要指向明确,切入主题

新课程提倡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觉建模,但生活中信息量大,如果教师提问指向不明,就会使学生多元误读,生成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这些黑体汉字:日、由、目、中、申。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有的说它们都是独体字,有的说都是黑体汉字,有的说都是方块字,有的说都比较浑厚、大方,有的说它们没有宋体字秀气……学生虽然意犹未尽,却未讲到老师预设的点子上。本来教师提问的用意是让学生通过比较熟悉的情境,看出这些汉字的轴对称性,步人新课。但学生的回答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与数学无关,更谈不上数学思想。这样的情境创设就会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认知发展。下面一则《解决重叠问题》案例则既简单又有效。上课伊始,教师先从了解班级学生在假期参加音乐、美术等兴趣班的情况人手。让其中一小组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项目下贴上写着自己姓名的卡片。(每人两张)

师:根据上面收集到的信息,同学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喜欢音乐的人数比喜欢美术的人数多几人?
生2:喜欢美术的人数比喜欢音乐的人数少几人?

生3:还有两种都喜欢的同学。
师:喜欢音乐、美术的一共有多少人?简单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课堂可操作性出发,让一小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并为每个学生准备两张卡片能让学生两个项目都能选择,为解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作好充分铺垫。“根据上面收集到的信息,同学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则把学生从对情境的单纯体验转移到对数学问题的体验上来,既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这些案例片段都提醒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必须处理好宽泛性与定向性、探索性与高效性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在数学课堂上“泼墨如银,惜墨如金”,使教学不仅是有效的,还是高效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22: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