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品读“真、情”——小学语文公开课《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3 17:1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到《怀念母亲》,我们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季羡林,看到了他隐藏在淡泊里的深沉,看似普通却浓郁的深情。从生身母亲的思念到祖国母亲的怀念,我们更看到了一个有责任、有抱负、有担当的季羡林。

课文情真意切,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感情夹杂,回忆和现实交融,深深吸引了我。教学时我从两个部分品读课文,生身母亲“弃养”后死别的沉痛,让孩子读懂“终天之恨”、“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难耐,丰富想像,感知那份永恒不变的亲情。与祖国的生离更是让作者的感情升华,那种对祖国的思念让作者不能忍耐,纠缠着,糊在心头。于是,第二部分的思国之情,就这样读读几则日记,学生能从字里行间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线,一路思念的痕迹,抓住第一则日记,重点感受“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体会到作者“真”、“情”两个最突出的写作特色。从感知到运用,完成一个顺时的学习,在孩子们深情的书写中,我看到了季羡林站在风中踌躇的样子,在夕阳下孤独的身影,在夜晚难眠的无奈。怀念母亲,怀念的点点滴滴不仅在字里,更深入了每个人的心里,淡淡的、浓浓的,糊在心头。

忘不了北大宿舍里那盏常明的台灯,忘不了感动中国颁奖时那句“受之有愧!”。上完课,心情分外沉重,为无法把季羡林的情感让孩子充分地感知,为语文的教学无法深入而难过。在课堂上,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细细地读,慢慢地品,总是达不到和学生,和文本,跟作者的共鸣,总是觉得我手牵着一根无形的线,吃力地拉着孩子跟着我走,有些跟上了,有些不知道走哪里去了。为了体现“主体意识”,却还是没有充分地把孩子放在首位,过于雕琢的打磨,势必磨掉了原有的生成,孩子的灵动。自己走得多深,才能带着孩子走得多深,深入了但还不够浅出,在几次的试教中,总是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突破,一次、两次反而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变成了对他人的模仿,这是我这节课最为遗憾的地方,在课堂上做自己很重要。

最常听到,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是总希望每次的遗憾可以少些,面对《怀念母亲》,总有重新出发的冲动,下次,我还会拿出这篇课文,重新感受它,继续《寻梦》,再一次去品读文字中的“真实”和“抒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7 19: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