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新学年开学时间的临近,不少地方的幼儿家长开始“紧张”起来——盘算着给孩子的老师送什么礼。据广州媒体报道,“打点”从带班老师到保育员,花钱送礼为孩子换宠爱,已成为当下孩子入园的“潜规则”,家长们烦心的是,送礼不光是有没有能力的问题,还要费心费力搜寻“既能表达心意又不会太招摇”的物件。
说实话,此风不是新“刮”起来的,但蔓延的速度却很快。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特别关照和优待,花钱“买”老师的“注意”便成为首选的表达方式。一位朋友就曾告诉笔者,在犹豫送不送时,有人给她讲“道理”:“送点儿礼物加深印象,老师能多抚摸你孩子脑袋一下也好呀!”在选择送什么时,她转了几个地方才挑中了价钱能承受又拿得出手的东西。在考虑怎么送时,竟让她一夜没睡安稳,结果,第二天一早的实施行动中,令她没想到的是,小老师们“十分娴熟而自然”地接受了礼物。
此风需要引起社会的警惕。作为儿童最早接触的小社会,幼儿园理应保持一方净土。如果看到老师总是给某个或某几个小朋友多分一个小果子,总是叫这些小朋友当值日生,即便再单纯,日子长了,孩子也会懵懂感觉到某种不正常,或者会无意看到大人之间的举动,会问及父母“为什么”,乃至要求自己的家长也找找老师。
此风应受到社会的合力抵制。作为幼儿教师,亲近和热爱每一个孩子就是天职。但是,虽然每所幼儿园都有不能收礼的规定,可有的教师私下里并不拒绝家长的“心意”。对此现象,师德教育不能松劲,需要大力加强,引导年轻的幼儿教师们从内心里真正爱孩子,爱所有的孩子,而不是哪个家长送了礼就爱哪个孩子。作为家长,首先应该为孩子创造的是自然而非人为的成长环境,即是说,用不着通过外力施加影响“拔苗助长”,孩子在本真状态下才最适合他自己发展。从大处说,家长们刹住送礼之风就是对孩子老师的一种爱护,对社会环境的一种净化,因为这种行为是对教师心灵的一次污染。(苏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