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0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中教师的“进退之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07: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掌握学科知识,并不必然成就一位优秀教师。如果教师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这位教师表现出来的是教育智慧,这将是他的学生最大的荣幸。如果这位教师用学科知识证明自己的学科价值,这位教师表现出来的是演员智慧,这将是他的学生最大的不幸。

学科教师要么从相应学科的大学院系毕业,要么个人对所教学科有精到的见解。对教师本人来说,肯定是知识越多越好;但对学生学习来说,这多出来的学科知识究竟是有幸还是不幸,还很难给出定论。我曾在某省级重点高中听一位数学教师的课,这位数学教师出身名门(某重点大学数学系),讲解起数学题目滔滔不绝。在短短20分钟之内,分别用三种方法讲解一道高考数学难题,讲完之后很“谦和”地问学生一句:“你们都听懂了吗?”当我悄悄地问一位学生是否听懂时,学生说:“每种方法我都只听懂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并不足以让他得出正确答案。

一个相反的例子,我的高中化学老师每次上课讲完书上的例题和解题方法后,就问我们是否还有更简便的解题方法。最先我们还以为他在卖关子,可慢慢就发现他还真是“黔驴技穷”。于是,同学们为了证明自己比老师更有学问,当然也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其他同学更聪明,就通过各种途径探寻解题方法。尽管老师没有为我们提供三种以上的解题方法,但我们却真正地掌握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解题方法。正是这位看起来最“笨”的教师,却让我们深深地喜欢上了化学,让我们学会去思考化学,也自然习得了化学考试的能力。

课堂这个舞台上只能有一位主人公,要么是教师,要么是学生。如果教师做了主人公,那么学生就成为配角或者观众。如果以学科知识的多与少而论,教师是当之无愧的主人公,可问题在于,教师是否应该做主人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07:10:0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的价值并不在于学科知识的丰富程度,而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效率高低。教学应该是一个偏正词组,但究竟是偏“教”还是偏“学”,代表了两种教学理念。在理论上,大家都认可教学偏“学”,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无法替代的。但在教育日常生活中,教师们不自觉地偏“教”而轻“学”。将教学定位为偏“教”,这使教师更容易体现个人价值。当教师在课堂上展现个人才华时,无疑这时的教师是幸福的。但问题在于教师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是一位教育者的幸福还是一位演员的幸福?当教师把自己看作演员时,与学生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了。

既然课堂中只允许有一位主人公,那教师就必然面对“进”与“退”的选择。教师的“退”是一种必然趋势;甚至可以说,只有有了教师“退”出来的空间,才能有学生“进”的空间。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让出空间时,冲锋陷阵的是学生,摇旗呐喊的是教师,最后的胜利者是学生,同时也造就了教师。

虽然我主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退”出来,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无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进退之道”,是要求教师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的地方就是自己应该“进”的地方,“有所不为”的地方就是自己应该“退”的地方。在“有所为”的地方“退”了叫“缺位”;在“有所不为”的地方“进”了叫“越位”。教师的“缺位”与“越位”,不但会影响到教师个人的专业价值,还会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塑造。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演,就会缺少学生在课堂的自主参与。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位”,就会让自己的学生在应该“退位”的地方表现为“越位”,比如当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规范不到位时,学生就会表现得格外地调皮。

教师的定位是什么呢?用我们的习语来讲: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按照传统的理解,这句话是让教师对学生要无私地奉献,甚至不惜亲情与生命,所以教师要视学生为子女。其实这句话并不是让教师简单地燃烧自己,而是要让教师在如何成为一支“有质量”的蜡烛上“进位”,而在与学生的争光夺彩上“退位”。在求学生涯中,我们既会碰上“教师的优秀”,也会碰上“优秀的教师”,前者往往用他的优秀来换取自己的成就感,让我们远离了学习;而后者往往用他的优秀来换取我们的成就感,让我们离学习越来越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9-8-22 15:31:00 | 只看该作者
荣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02: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