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0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数学参评论文 让有效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例谈如何落实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7:5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文章欣赏 让有效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
  -—例谈如何落实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湖州十一中  徐会星  钱雅君

摘  要:我们过去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关注教师传递知识的艺术,往往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生为完成教师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更不是教师教学中的道具。本文从六方面例谈如何落实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关键词:课堂;有效学习;有效教学;自主探究

所谓“有效学习”,就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内的情况发生变化,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因此,课程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的设计理念,从根本上说,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新课程倡导“建构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中学习者是主角,教师充当“脚手架”的作用,力求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我们过去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关注教师传递知识的艺术,往往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生为完成教师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更不是教师教学中的道具。本文从六方面例谈如何落实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一、从教学观念上去落实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在教学中切忌重活动形式的展现,轻智慧生成的有效探究。
案例呈现:在一节七年级公开课《合并同类项》上,师生就同类项的有关概念进行着“精彩”的互动:“同类项定义?”、“条件?”、“合并法则?”一个个问题连珠提出,从一排的首位学生开始,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回答,学生没有选择的空间,也无思考的时间,一个接着一个照念课文内容。
案例分析: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善于调动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教师与学生成为教学互动的统一主体,这是教学活动的至高境界。那么,教师调动学生参与的关键在哪里?答案是:问题。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而孔子说:“弗思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可见,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认知的背景,研究教材,研究课程资源,找准契机,通过提出有效问题,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学、乐动、乐于探究,促使教学成为智慧生成的“情感场”。然而,本例中师生频频“互动”,却无亮点,课堂上只见教师的激情和活动,而无学生的热情和主动;只有教师问学生答的“仪式”,而无师生真情投入,倾情互动。关键就在于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新课改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所提问题并无思考性,难以吊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问答“规则”决定了学生没有思考和探究的时空,更没有选择回答与不回答的自由。成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以问题情境为支柱,让问题和探究贯穿教学的流程,让学生执“疑难”进课堂,带着新“问题”出教室。
2、在教学中切忌重教材内容的组合,轻学生生活体悟的“化合”
案例呈现:一次评优课活动,几位教师先后上七年级《认识事件的可能性》一课时,竟无一人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常识来组织教学。尽管老师们设计了不少互动方案、动用了多种教学手段,然而“毫无体悟”的学生在茫然中与教师“互动”,课堂显得逼仄、沉闷。课后,有老师感叹:这节课不好上。
案例分析:案例中,“事件的可能性”本就是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却将它处理成“远离”学生的经验和生活,怎么能够产生真正的教学互动和共鸣呢?因此,数学教师必须更新课程观念,挖掘丰富的生活课程资源,以此为纽带,用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去满足学生在理智、情感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生动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共同建构知识,从而达到师生相互促动,教学相长。果若如此,我们还会感到有什么课不好上吗?
    值得注意的另一种现象是,一些教师在课改实践中虽然意识到对课程资源的挖掘,重视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但往往对生活情境展示的形式考虑得多,对生活现象和事例罗列得多,而在情境内容的选择、加工和改造上不够深入,不善于在种种生活情境中提炼主题,构建教育内容。从而削弱了生活素材的启发、教育和价值引领功能。因此,我们还应树立这样的观念:教学联系生活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超越生活,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新课程倡导回归生活,强调的是对生活世界的提升与超越,而不是消极地适应生活和媚俗地迎合生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7:54:32 | 只看该作者
全部下载 06143019039.doc (62.5 KB, 下载次数: 186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01: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