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3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数学教师论文 数学教学必须保持师生之间的互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3:0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数学教学必须保持师生之间的互动
吴兴实验中学     黄  韬
内容摘要:本文依据新课程标准中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简单地阐明了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一个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为数学的学习创造一个优良宽松的环境,把教学过程的重点定位在人的活动上,真正促使学生充分、和谐、自主、个性化地发展。
关 键 词:数学  互动  共同发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中要求师生互动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实施新教材的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教师的主导,课堂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灌输式的讲授法,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听讲、模仿、记忆、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因此,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也就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枯燥无味,对数学学习畏惧、没有兴趣,或越来越没有兴趣,认为数学就是做题目,数学没什么用处,学数学也就没有用,这就不仅在客观上由于教师的控制太多影响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而且在学生主观上也缺乏主体参与的意向。因此,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是对学习本质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一个互动的良好环境和平台,要主动了解、积极思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包括心理上的、数学上的、认知上的,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帮助,更好地、更有效地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以求共同发展。
一、课堂教学应当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的智力活动的过程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承担者和维护者,也是教学过程的受益者,因此,师生同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通过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反过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受学生反馈情况的启发与激励,又不断进行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师生之间互为主客体而又自为主客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而不能当作“教师爷”。如在讲《数据的收集与表示》时,教师与学生一起掷骰子,一起走上社会收集数据,一起总结分析数据,一起探究结论,一起讨论结论的真实性。当数据收集后,各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一起共同讨论,各抒己见,在争辩中得到了真理,在互动、交流中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了知识,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情。实践告诉我们:“互动”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
例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中,笔者课前向学生发放一块同样大小的硬纸板,并要求学生利用这块长方形的硬纸板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盒子,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设计,自我制作,自己体会,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要求学生反思在制作无盖纸盒时的数学方法(即在硬纸板的四个角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点燃学习兴趣点。
在开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时,要求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制作的无盖长方体盒子的模型,增强学生间的共融性和合作意识。接下来提出问题:若该硬纸板的长为80cm,宽为60cm,做成的无盖纸盒的底面积为1500cm2,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这时学生的兴趣异常高扬,思维相当活跃,他疑你想,你思我究,经过思考,学生知道:若设小正方形的边长为xcm,那么盒子底面的长及宽分别为(80-2x)cm及(60-2x)cm,根据题意得(80-2x)(60-2x)=1500,整理后得方程x2 - 70x + 825 = 0。接着再与学生一起复习方程的“元”和“次”的概念来感悟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至此,本章的引入自有“水到渠成”之感。学生在实践中,在思维中,在探究中,一方面领悟了教师要求制作纸盒的意图,另一方面也在学习数学中自然形成了学习数学的体验。
师生在这样共同参与,独立思考和积极互动的过程中,培养了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在交流中增长才干,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得以体现,为促进同学们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3:02:31 | 只看该作者
二、要给学生构建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
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活动经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用原有的知识处理各项新的学习任务,通过同化和顺应等心理活动和变化,不断地构建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笔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为学生创建和提供互动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都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在教学“因式分解”这一课时,原打算讲因式分解的概念后给出下列一组题,马上提问学生哪些是因式分解?
(1)        a2 + 3a - 10 = a(a + 3)- 10
(2)        x2 - 9 =(x - 3)(x + 3)
(3)        12xy2 =(4xy)(3y)
(4)        12m(m - n)+18(m - n)= 2(m - n)(6m + 9)
(5)        (x + 2)(x - 3)= x2 –x - 6
(6)        xy2 - x2y = x2y2
但亮出题目后,教室里立刻出现了轻微的争议,于是,笔者决定因势利导,放手让学生展开议论、交流,各抒己见。以下是学生交流、争议的一些片段:
——(2)、(3)、(4)、(6)是因式分解,因为它们的结果都是乘积的形式。
——我认为(2)、(4)是因式分解,而(3)、(6)不是因式分解。
——为什么?
——因为(3)分解对象不是多项式,而(6)的结果不都是整式的乘积,所以(3)和(6)不是因式分解。
——我还有一点补充:(4)的因式分解不完全,因为因式(6m+9)可分解为3(2m+3),所以正确分解应是:12m(m-n)+18(m-n)= 6(m-n)(2m+3)。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学会从因式分解的对象(多项式)和结果(几个整式的乘积)去辨认一个题目是不是因式分解。因为因式分解实际上是一种恒等变形,所以,一个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后,它的值必须保持不变,这一点要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如x2-2x-15=(x+5)(x-3)貌似因式分解,其实是错误的。
肖伯纳说得好“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可见,给学生构建一个发言、议论、交流信息和思想的互动的平台是多么重要。
教学中要改变“重讲轻练”的现象,讲得过多过细就会剥夺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吃现成饭会使学生思维得不到训练,能力得不到培养。要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思考问题,学生能够做的,教师绝对不要包办,学生暂时不能做的,教师要积极引导,为学生指点方向,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选择、判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把教学过程的重点定位在人的活动上,强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勇于提出富有个性化的方法,真正促使学生充分、和谐、自主、个性化地发展。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中,当师生共同求得四边形内角和为3600后,立即有学生“提问”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能求吗?是多少度?这一“提问”活跃了学生思维,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联想求四边形内角和过程,学生不难发现,从一个顶点出发引对角线,分五边形为3个三角形,六边形为4个三角形,……n边形为(n-2)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恰好是所求多边形的内角和,从中归纳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即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0。
接着,一学生提出在n边形内任取一点P,连结P点与多边形的每一个顶点,可得n个三角形,n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n•1800,再减去以P点为n个三角形顶点的角度3600,即得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0。
教师充分肯定和鼓励了这位学生的探究方法,同时又提出:在n边形某一边上任取一点P,连结P点与多边形的每一顶点,能否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此时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很快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在“多边形的内角和”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和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体会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三、反思过程,适时调整,保证教师、学生、知识三者的动态平衡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信息的反馈越及时越好。教学及时调整,能在单位时间内减少无效信息量,增加有效信息量,及时找出输出信息的偏离参数,进一步调节输出的信息量,使教学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掌握信息的反馈,如学生的行动、答问、作业、表情等,及时进行补漏,矫正失误,尽快恢复教师、学生、知识三者的动态平衡。
在教学“三角形的外角和”时,探索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0的常规方法是由三角形每一个外角和与它相邻的内角互补,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等知识,可以算出三角形的外角和为3600。通过分组讨论,学生找出了多种证法,其中,有个学生这样推导:如右图,假设∠BAF+∠CBD+∠ACE ≠ 3600,因为∠BAF=∠2+∠3,∠CBD=∠1+∠3,∠ACE=∠1+∠2,所以∠BAF + ∠CBD + ∠ACE = 2(∠1+∠2+∠3)≠3600,即∠1+∠2+∠3≠1800,但这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0矛盾。上述推导对于初学几何的初一学生来说,简直是一个“创造”。教师当时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推导。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这对于很多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这就更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尝试、实践、总结规律,教学反馈就十分必要,通过对课堂的设计、具体的实施、过程的得失的反思,不断调整自己,以积累经验。同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思,改变传统教学中仅由教师归纳总结重难点知识,而忽视学生自身的反思和体验的状况。
在“多边形的内角和”这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一个多边形减少一条边,内角和就减少1800。由此联想到,如果把一个多边形剪去(减少)一个角,那么它的内角和有什么变化呢?
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一开始,许多同学由图1顺理成章地得到结论:剪去一个角,边数减少1,因此内角和减少1800。也有部分同学经过反思,认为这个结论不够全面,这时教师不是直接下结论,而是让大家拿出剪刀以六边形为例进行剪拼,经过反复操作、实验与比较发现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图1,沿相邻两边端点的对角线剪下,这时边数减少1,内角和减少(n-2)1800-(n-3)1800=1800。
第二种情况:如图2,沿一个顶点和邻边上一点(不是顶点)剪下,这时多边形形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边数不变——内角和不变。
第三种情况:如图3,沿两边上的两点(不是顶点)剪下,这时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了(n - 1)1800-(n - 2)1800= n •1800 - 1800 -  n •1800 + 3600 = 1800。
以上三种情况是不是对任何多边形都成立呢?同学们继续反思,积极探索,发现三角形具有特殊性——它只有两种情况:即内角和不变(如图4)或内角和为3600——增加1800(如图5)。
综上所述,对于任意n边形,当n > 3时,因为剪去一个内角有三种不同的方式,所以有三种相应的结果。
师生互动并不是形式上的一问一答,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调整教学,不能拘泥于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教条地执行。教师的教学应随着学生的学而变化,学生的学随着教师的教不断地深化与发展,从而真正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
参考文献:
①陈华安《双主体互动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南昌《中学数学研究》,2003.11
②钱佩玲《如何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北京《数学通报》2003.10
③2001年7月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④杨通刚《学习新标准  树立新观念》,重庆《数学教学通讯》,200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3:03:14 | 只看该作者
完整版下载 论文.doc (38 KB, 下载次数: 22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2: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