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论文——初中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现象及对策
安陆市棠棣镇百花中学 董修钊
【摘要】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施设,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出现了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笔者列举了几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诸如过于强调合作交流,缺乏合理指导、过于强调活动,缺乏课堂的实效性、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等现象,试图探寻改变这些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课堂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实效性 综合能力 创新思维
【正文】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新课程既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又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施设,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出现了课堂教学低效现象。
现象一:过于强调合作交流,缺乏合理指导。
部分教师片面把“小组合作学习”视为新课程的“招牌”,仿佛课堂上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就不是新课堂了。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管什么情况,都要安排小组合作讨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缺乏应有的整体把握。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状态就被要求交流成果;有的还没有明确的分工,各自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随意说一气;有的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却被小组讨论取而代之;还有的争执吵闹不休,沟通合作无从谈起……
对策: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一个预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或独立思考解决更佳的问题,就无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一人难以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有合作的价值。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这样注意几点:
(1)分工具体。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观察记录、发言结、汇报等等,都有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里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2)适时参与。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组织好合作学习,既要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要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
(3)组织交流。教师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教育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助能力。这样获取知识才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另外教师在交流中要加以引导、点拨、调控,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必要保证,提高课堂效率,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现象二:过于强调活动,缺乏课堂的实效性。
活动是深受欢迎的一种形式,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尽管如此,活动毕竟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效果,那这样的数学课的功能则值得怀疑了。我听过八年级的一节数学活动课《数据分析》,活动内容就是测量本组同学的每分脉搏次数,通过计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来估计全班同学的心脏跳动情况。尽管学生争先恐后,热闹非凡,但学生忙碌了大半节课也没有得出一个结果,或者结果偏差太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策:要使数学活动取得实效,本人认为教师必须做到这样几点:
(1)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好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把握教材的发散点和生成点。只有钻透教材,才能胸有成竹,才能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2)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切忌为活动而活动。活动要以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为学生所喜爱,要具有可操作性。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应积极促进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协助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现象三: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媒体是传输信息的重要手段,它沟通了教和学两个方面。恰当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如果乱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手段代替了老师和学生的一切活动,那就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失去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勾股定理》这一节时,为了证明这个定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赵爽弦图和他的整个证明过程,内容很详细。但我想这节课如果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直角三角形纸片来拼图证明,则效果要好得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比单纯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效果要好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