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0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多元培养,享受朗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23:2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多元培养,享受朗读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第一小学   胡晓妃
【内容摘要】: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享受朗读,就必须学会一定的朗读技巧,巧用媒体,创设情境,采用角色变换,体会人物不同情感,还要学会想象,走入文本,才会读得感情洋溢。朗读,是一项艺术,也是小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要学会朗读,享受朗读,就要多元培养。
【关键字眼】多元    媒体    技巧    换位    想象
【正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所谓朗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诸如此类。”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
朗读是一项学习的重要任务,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基础知识的不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应树立“大语文”的思想观,突出多元化发展,即体会情感、学会技巧、丰富表情、展开想象、个性朗读,从而真正让学生自主、生动、全面的学好朗读,享受语文这个大课堂。
一、巧用媒体,感悟语境.
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优秀教法之一,也是语文训练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和手段。文章的道理,作者的心情,作品的感受,作者的情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学生朗读的培养,语言的积累也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读才能获得。
语文课的朗读教学,都有重点或难点,而且难点往往是感悟作者感情的重点,体会不到也往往是成了学生体会情感的障碍,如果难点不突破,学习不仅不能达到理解、感悟文章的目标,而且还会降低学生朗读的热情。然而,有些课文涉及的情感比较复杂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知识理解是较为困难的,即使反复读也难以一时领会、感悟其中的情感意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直观形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它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事物用形、声、色相结合的办法,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强烈兴趣,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上次“经典诗文诵中华”朗诵比赛中,学生是朗诵汶川大地震中学生受到的灾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家都自发地、自觉地一个接一个地来伸出手帮助受难的人们。但学生从未经历过灾难,就难以体会在地震中拯救生命的危险性和救人的崇高品质。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播放地震中的情境,受灾害的人妻离子散,特别是让他们看到同龄人,有些被压在砖瓦下,有的书包一地,创设情境,化难为易,化远为近,深入浅出,让他们感受到那种凄惨、悲哀,突破难点,使之更深刻地感悟到文章的情感。在表演时,学生深深投入到文本中去,甚至有部分学生朗诵时流出了眼泪,使观众心灵受到了感染、震撼,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巧学技巧,体会语境.
朗读并不是说话,它除了要求朗读者忠于作品原貌之外,还要求朗读时在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更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1、停顿、连读
停顿,连读是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暂时休止和接续,可以说它是有声语言表达中的标点符号。一方面,停顿、连读是作品内容、情感表达的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利用停顿、连读,造成声音的暂时间歇和延读,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它也是朗读者生理上的需要,即换气。
教学一年级学生朗读诗歌,由于他们刚刚入学,对朗读一窃不通,所以教学时要用停顿符号来让他们学会换气。如《树叶》“长在树上,树枝拿它当扇子”,如果不划停顿线,学生就会这样读“长在/树上,树枝/拿它/当扇子”,变成了一个词语一个词语进行朗读,作品的情感就不容易体会。我是这样教学他们朗读的“长在树上,树枝拿它/当扇子”。要求学生没有停顿符号的,就要连读,在停顿符号和标点符号处才可以换气。
2、重音、轻读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在朗读时要加以特别强调的字、词或短语。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它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轻读,是在朗读时把声音放轻,放慢,和重音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理解作者神思匠心。如:教学《小马过河》: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趟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我让学生读“突然”这词重音,更突出事情发生得很突然,事态的严重。而在教学《轻轻地》“妈妈起床了,很轻很轻。”在读“轻”时就要求轻读,让学生理解文中妈妈起床的动作轻,怕发出其他的声音,体会文章感情。
3、语速  
朗读时,适当掌握文章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决定朗读的速度,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的情境相适应,根据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如教学《小马过河》: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趟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在读松鼠的话时,就要快读,以体现松鼠紧张、着急的心情。
当然,朗读技巧不是单项存在的,一成不变的,那需要很好地掌握,适时、适地、综合地运用。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美读“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个句子时,我抓住表现颜色的词语“黄色、黄黄的”,形态的词语“小扇子”,等重点词语,通过让他们重音,声音的强调,引起学生的认识。还抓住动态的词语“扇哪扇哪”,分层次朗读,让他们放慢速度,轻读,体会其中的轻柔美与动感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突出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情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23:21:05 | 只看该作者
三、巧用换位,走进语境.
换位读法就是创设情景,变换学生的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以不同的身份来朗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能正确该出人物语气,表达人物感情,要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出人物性格。这种读法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人物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分角色朗读比较感兴趣。如教学《小马过河》,对于小松鼠在小马准备过河时的着急、慌张的心情,学生比较难理解。采用分角色朗读,一人做老牛,做事稳重,说话温和,一人做松鼠,活泼乱跳,人物形象形成对比,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体会人物感情变化。
2、表情、动作朗读。
这里的表情指音调表情、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音调抑扬顿挫,面部喜怒哀乐,体态手舞足蹈。这种个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取得的效果更好.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识字真有趣》时,由于孩子刚接触课文,不知如何朗读,采用动作、表情的读法,把“圆圆”“弯弯”“闪闪”等抽象思维,转变成动作思维,“鸟儿”飞,“鱼儿”游,“小虫”爬,“马儿”跑,让学生边读边做相应的动物的动作,把枯燥的识字课变成了游戏课,让学生在乐中学,使他们在玩中学,帮他们在动中学。
3、头饰表演。
孩子是天生的表演家,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对表演情有独钟。教师可充分挖掘学生的表演天赋,边表演边朗读。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低年级的课文童话故事较多,这一类的课文可采用此种方式来达到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领悟。如在教学《清清的溪水》一课时,做了小兔、棕熊、大象的头饰,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心情,我让学生戴着头饰,边表演边朗读,还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允许学生加字或者减字,让语文的文字变成学生的语言,从而走出文本。
四、巧借想象,生成语境
别林斯基就曾说过:“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文字材料的词句是有一定的概括性的,如何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它离不开想象这一支点。因此,在语感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言语情境,鼓励学生自由想象,点拨引导生成出形象的语境,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
教学《草原》一课,让学生闭上眼,听老师的配乐朗读,让死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了学生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大草原、羊群、小丘等优美的景物,骏马、大牛等本是动的动物,现在却变得那么安静,学生沉浸在趣味无穷的情境中,也走进了中国画般的大草原。有了感觉,朗读起来自然就会感情洋溢。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完成,朗读教学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朗读教学是一个长期反复而又让孩子获益终生的事,要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于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就必须多元培养,激发学生兴趣,树立朗读自信,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语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这样,学生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会享受语文这个大课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30 19: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