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6-24 12:38:00
|
只看该作者
〖片段三〗
师:这句话第三次出现在课文第16自然段,此时此刻,这句话又应该怎么读?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并说明理由。(激动。)
师:你激动过吗?激动时是怎样说话的?那么着句话到底应该怎样读?
生:应该高声读。
生:声音不高,但有点高声。
生:音应该并不高,但能表达感情,很浓重。
同位表演读。
师:通过表演,你发现了什么?谁能把激动的场面读出来。
(这一处的情感学生把握比较难,因此岳老师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有效。)
指名读。
师:从你们动情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作者此时是多么的激动,他为什么会激动呢?
生:为祖国历代伟人像重现礼堂而激动。
指名读句子。
师:你认识他们吗?
指名介绍书中所涉及到的伟人。
师:听着老师骄傲的介绍,看着中国伟人像,作者感动的热泪盈眶,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是不是作者不坚强?为什么?
(此处点拨,最好的把握住了课文的主旨,非常有效。)
生:不是。这是因为“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意”导致的。
读“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
师:正是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浓厚的爱国情意感动着、震撼着,此刻,作者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一句话──
(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为什么?
生:“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反问句改陈述句。
师:“简单的话”是什么?“全部的感情”指的是什么?
指名说。
师:这仅仅是台湾人民的心声吗?
生:是全中国人民的心声。
师:让我们带着共同的心声再次齐读。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案例分析】
这篇课文主线清晰,叙事生动,感情充沛。“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简短而又深刻的话贯穿全文,反复出现,每一次都伴随着一段情节,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它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情感的主线,集中体现了台湾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这篇课文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岳老师在执教《难忘的一课》时,很好地把握住了略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特点,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这篇课文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是文章的主线,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岳老师正是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与此同时,岳老师又很好的把握住了语文教学的最本质特点──读,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情感。这句话第一次出现是作者看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他一笔一画地写,很认真也很吃力;他先用闽南语,再用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教得非常认真。岳老师在一开课就介绍了台湾被侵占的历史,已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不能学习祖国文字之苦,学生此时再理解为什么那位台湾年轻教师的国语不太熟练,就容易多了。岳老师此处的点拨是有效的。接着岳老师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看着这些饱含爱国情意的师生,听着这些饱含爱国情意的话语,作为一个热血沸腾的中国人,假如此时,你就站在窗外,你会怎样?”学生很自然地答道:“如果门是开的,我会走进去。”很自然地引入到了这句话第二次出现的场景,这一次引导又是非常有效的。
对于第二次的处理,老师的指导并不多,因为第一次的指导已经非常细致了,略读课文教学教师的指导不应过多。
第三次出现,是作者在学校的礼堂里看到中国伟人画像后激动地说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这一次如何把握住作者的感受,读出人激动时的语气,相对来说比较难,有学生说应高声读,有学生说声音不应很高,但有点高,还有学生说声音并不高,但能表达感情,很浓重。岳老师提示学生人激动时,声音并不太高,并引导学生理解此时作者因什么而激动,再次体会日本侵略者的罪恶,再次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浓厚的爱国情意。唯一遗憾的是,这一处岳老师不太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许学生激动时就是那样大声读的呢?毕竟他们只是孩子。
整堂课上,岳老师的点拨并不多,但处处有效,充分而恰当地引导和适度的调控,促进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