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理论依据
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肯定地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他认为:“教学效果很大程度地取决于学生内心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以愉悦的表情,和蔼的态度,生动形象的语言,恰如其分的优美姿势等引人入胜的授课艺术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欢愉的气氛中兴致勃勃地学习,从而陶冶其情感,发展智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二)功能目标
1.本模式培养训练学生在有感情朗读的意境中领悟课文的内涵,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在智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智能。
3.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想,使教学变成有吸引力、有趣味、有哲理、有意义的集体活动。
(三)适用范围
本模式适用于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感情色彩浓厚的讲读课文的教学。
二、操作程序
本模式的操作程序大体分为三步。
(一)创设意境,以情激起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意思是读者假如进入了作品所描绘的情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表达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自然就产生一种亲切感。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前,先要创设一种意境,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特定意境中。这一环节(第一课时)要分七步来完成。
1.导入新课,展示目标。教师交待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认知、情感、技能目标,学生明确应该学什么。
2.板书课题,剖析课题,渲染气氛,引生入境。
3.教师绘声绘色地范读课文,再次把学生带进所创设的意境中。
4.学生模仿教师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入角色,整体感知。
5.同桌按自然段互相诵读,在诵读中初步理解课文的含义。
6.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给课文分段。
7.检查验收学生对生字、生词的掌握情况(因提前预习过)。
(二)动情讲读,入情思考
这一步是本模式的中心环节,教学时教师要以充沛的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对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学生往往是通过老师的感受、情绪、表述来理解课文的。本环节要分五步完成。
1.用激昂的导语快速带领学生再次进入角色,让学生满怀深情齐读课文。
2.逐段讲解、诵读。教师按文章的思路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回答。
3.学生回答时教师抓住重点板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特定的环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讲读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其意思,并能通过反复诵读领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5.引导学生再次进入角色有感情朗读,体会文章的内涵,挖掘、体会并归纳文章的中心。
(三)科学练习,灵活运用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按课后的要求背诵课文的重点部分。完成课后作业。
三、实现条件
(一)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明确重点、难点。
2.教师的情感要浓,授课时语调要抑扬顿挫,语音要准。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要循序渐进,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能使学生张口就答,也不能使学生无法回答,要问得有价值,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教师的讲解要精,重在启发、引导、点拨。
(二)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必须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2.学生要有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有品味、体会文章内涵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