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邓稼先》赏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28 06: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邓稼先》是一篇由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撰写的回忆性散文,最先发表于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这是一篇荡气回肠的元勋颂,一曲情文并茂的知己歌。作者用史诗般的笔调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卓越的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来描写、展示和评论,有力地突出了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之旅和对中华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



大背景——民族文化育精英



文章运笔别出心裁。作者始终将邓稼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民族的精英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中来抒写,展示他的阔大胸襟和英雄情怀。作者从一百年以前,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那段悲惨历史写起,然后,笔锋一转,无限自豪地写道:“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正是这中国人站起来了的伟大时代给“两弹元勋”邓稼先提供了展示风采、报效祖国的大舞台。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优秀、忠诚的儿子。他从“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他不留恋美国优越的生活,他要回桑梓精忠报国。他长期工作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戈壁沙漠,鲜为人知,不引人注目。是什么给了他力量?从作者回忆他们在昆明背诵唐代散文家李华的著名散文《吊古战场文》的情景中,从1982年,邓稼先做核武器研究院院长后,一次在实验场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都劝他回去,他说的那句朴实无华、掷地有声的“我不能走”的话语中,以及作者想起儿时从父亲那里学到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中,我们明白了:“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他集中华民族文化中“忠厚朴实”、“真诚坦白”、豁达大度、无私无畏的传统美德于一身。我国有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我们的优秀文化中就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与勤勉,就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勇和豪迈,就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无畏与忠勇,就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与自强。是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养育了一代精英邓稼先。



文章正是在这样广阔而博大的文化背景中为邓稼先立传的,高屋建瓴,见解非凡,大气磅礴。



巧结构——满腔深情缅挚友



文章结构非常奇妙。题目别具一格,十分凝练。作者直呼老朋友邓稼先其名,既亲切自然,质朴平易,又饱含深情。这是要突出这位生前曾“鲜为人知”、“最不要引人注目”,平凡而伟大的民族英雄,让他闪亮登场啊!



然后,作者精心地拟了6个小标题,如一串闪光的珍珠宝石,串缀起邓稼先光辉而伟大的一生,十分醒目,而又中心突出。小标题拟得也很有特色。或用对比,对照鲜明,优劣得显;或引将军的赞扬,高度概括,画龙点睛;或用设问,启人心智,引人入胜;或引主人公朴实的语言,展示他美丽光华的灵魂;最后用“永恒的骄傲”收束,总结全文。如果我们把总题目和最后一个小标题连起来,就成了“邓稼先——永恒的骄傲”。多么富有情趣,多么精彩。真是匠心独运,精妙绝伦,浑然天成。是的,邓稼先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却是中国人民永恒的骄傲啊!



同时,文中还有很多句子独立成段,十分醒目而突出。如第二章《两弹元勋》中,对那两个震惊寰宇,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永远铭记的日子,作者专门用了两句话独立成段加以彰显: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十分醒目地突出了这两个不平凡的日子,突出了邓稼先的盖世功勋。



善对比——高风亮节昭后人



行文中,作者十分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展示了邓稼先的高风亮节和博大谦虚的胸怀,突出他“两弹元勋”的特殊贡献,如日月之行,光昭万世。



文章第一章就把中国人民的“百年屈辱”史与今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鲜明对比,既为邓稼先出场设置背景,又使他的品质和胸怀显得大气磅礴,突出了邓稼先的功勋,十分感人。第三章中,作者将邓稼先与自己的所长奥本海默作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邓稼先虚怀若谷的品质和忠厚朴实的美德以及真诚坦白、堪为人杰的伟大形象。同时,作者还把邓稼先在“文革”中的出色表现和“两派群众组织”作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他的隐忍风骨和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高尚情操以及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卓越的领导才能。行文中还含蓄地将中西方文化作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魅力。



美语言——英雄情怀大展示



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变化多姿。同时,作者还运用排比、对比、设句、反问、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看似信手拈来,实是精心雕琢。生动感人、真切自然地展示了英雄的伟大情怀。读之,有行云流水之韵;诵之,有金玉敲击之音,极具磁力。



特别是文中多处运用揣摩手法,很别致。如《我不能走》一章中“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言不言之言,表深沉真切之意。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不畏环境险恶的热情洋溢字里行间。再如“‘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语言诙谐幽默,既突出了邓稼先广博精深的学识,又表现了他处事稳重、临危不惧、遇险不惊的大将风范和超人的胆识、过人的聪慧。



在《民族感情?友情?》一章中,作者用设问领起,启人思考。回忆自己同邓稼先的友情,并将此上升到民族情上。这是何等伟大、何等珍贵的友情啊!特别是回忆1971年他离开上海前,在宴席上收到别人转来的邓稼先的来信,证实“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这是对谣言的澄清,也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的具体表现。读后,真让人热泪盈眶,无限自豪。难怪作者说他当时读了这封信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结尾,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和一个转折句:“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十分机敏,而又引人深思。答案非常清楚,作者却故意发问,故意假说,极具震撼力。我们不能不为邓稼先的民族自豪感而骄傲!不得不佩服作者运用语言的机智和娴熟。



杨振宁先生虽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学也有很深的造诣。文章句句精心打磨,字字用心推敲。掩卷沉思,我们对邓稼先的敬佩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这真是一篇荡气回肠的元勋颂,一曲情文并茂的知己歌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3-28 06:55:00 | 只看该作者

邓稼先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的内容都是表现杰出人物的,他们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两弹元勋”邓稼先便是其中之一。



《邓稼先》这篇课文以平实的语言、连缀结构的小标题、变化的句式,表现了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名利、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激励。因此,本着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他们探寻邓稼先的足迹,学习他的精神成为本课的教学要点。



《邓稼先》这篇课文比较长,以小标题为标志,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三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在对比中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侧面表现邓稼先的杰出贡献,是对前两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内容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总结全文。文章自始至终以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为主旋律,将其事迹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历史与民族的大背景上展示其形象,使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记叙邓稼先身负重任领导其他科学家努力工作时,作者将邓稼先忠厚朴实、坚忍不拔、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与悠久的中国文化和民族传统联系起来,尤其是将其性格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性格进行对比描写,这就将人物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内涵更丰富,更有高度。正因为如此,我认为从对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入手来分析人物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样能更好地突出邓稼先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品格的影响所形成的优秀品质,有利于学生对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的体悟,这就形成了又一个教学要点。整个教学设计突出了这两个教学要点。由于第二个要点牵涉的内容较为复杂,又是重点突破口,教学方法的应用要反复斟酌。



(二)学情分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是基本的德育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备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备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则是基本的知识能力目标。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初一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学习能力也不成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十分重要,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应尽量创设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形成人人主动参与、合作探讨、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状态,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地参与到理解表达的活动中来,更好地走进课本,从中受到多元的教育和熏陶。



(三)教法分析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获得更好的课堂效果,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有以下教学方法:



1.整体感受法



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它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整体感知是准确把握文章思想内涵及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具体到这篇课文,整体感知则更显重要。本文由六个相对独立的板块构成,但它们之间的关联十分紧密,只有注重整体感知,才能准确地感受主人公这一“大写的人”,才能全方位地了解其崇高品质。同时,整体感知可以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而且也使得一些情感的火花得以闪现,导引学生更快地融入课文,走进情境,进入学习状态。



2.发现阅读法



对学生进行发现阅读的训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以教师的指导、点拨为辅,倡导师生互动。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为了实现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准备充分的材料,精心备课;指导、点拨要有步骤,有层次,力争达到少而精。根据本文特点,教师预先设计一个填空题:“邓稼先是一个的人。(从文中找出一些依据)”它一目了然又切合要点,可以帮助学生从文章中发现重要信息,体验发现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深入理解课文。



3.合作探究法



要注意为学生搭建表现其学习过程、方法、效果的平台,鼓励他们把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信息表达出来。因此,为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就显得很重要。以作填空题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非常简便易行,而且在表达各自看法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合作探究的目的,但这只是比较浅层次上的探究,仍停留在整体感知的层面上;而利用学生课上获得的理解感受和课前已查找的资料,围绕某一切入课文重点的论题进行辩论,则是较深层次的合作探究了。



对于本文而言,深入理解邓稼先的内心世界,深刻认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是全文教学核心。教学中,不但要与文中所提到的奥本海默对比,还可以联系本文的作者及其他科学家们的高尚品格来了解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本课中用“演讲辩论”的形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这一活泼的形式来了解人物,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影响学生。这样不仅在潜移默化中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组织材料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5 18: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