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5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4: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建议



昆明市盘龙区教科中心 秦南南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书信体精读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的“我”沉痛地悼念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的爸爸,并向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情感真挚,催人泪下。本单元的主题是: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教材围绕这专题选编了《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四篇课文,通过学习这组课文,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聆听课文中的人物对和平的呼唤,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一、认识书信的格式



  1.认识课文体裁。这篇课文属书信体裁,小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体裁的课文,他们会感到陌生和新奇。课始,可结合课文简略介绍书信的格式和写法。书信是按照一定的格式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给指定的人看的。书信的格式是:(1)开头顶格写收信人的名字或称呼,顶格的意思是表示对收信人的尊敬;然后写上简短的问候语,表示对人有礼貌。(2)在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之下另起一行按记叙文的格式写信的内文,内文可根据行文需要分段叙述。内文是书信的主要部分,应简明扼要地讲明要告诉对方一件(或几件)什么事。(3)内文写完后要针对对方的身份写上简单祝福语。(4)最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的日期。



  2.联系课文,加深对书信格式的理解。(1)这篇课文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给谁的一封信,他们的姓名分别写在什么地方?(2)哪几处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问候语和祝福语,分别写在什么地方?(3)哪几处是这封信的内文,一共写了几段话?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大体知道课文写一件什么事。本课生字新词较多,如果不理解字、词义便会影响阅读效果。文中的“联合国”、“联合国维和部队”、“蓝盔”、“呼吁”等词语可由教师作简要解释。“卓越”、“沉浸”、“凯旋”、“灵柩”、“征衣”、“圣坛”、“弥漫”、“丧钟”等词语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细读课文后,小组讨论:“这封信写了哪几层意思,这几层意思的表述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了解叙述顺序,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安排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读、说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理解有深有浅,甚至抓不住重点,但只要能结合课文来说,就应该表扬鼓励。



  3.归纳学生的发言,理清课文脉络。这封信的写作顺序是这样安排的:



  (1)先写“我”对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感谢(内文第1、2自然段),从中道出父亲的身份、死因和品质,为叙述后面的事情做好铺垫。



  (2)再写“我们”全家为失去亲人而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引发“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内文第3~7自然段)。



  (3)最后写“我”代表全家,代表全中国的孩子,通过联合国秘书长向全世界发出“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这部分是课文的中心(内文第8自然段)。



  4.研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文笔虽然平实,但感情却十分浓郁。只有通过潜心研读,才能深入、全面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多处使用转折复句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一个特点。所谓转折复句,就是后一分句不是顺着前一分句的意思说下来,而是转到与前一分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方面去,用巨大反差震撼读者的心灵,增强表达效果。可引导学生研读下面一些句子:



  (1)“爸爸临上飞机前,我和爸爸相约,等凯旋的那一天,爸爸送我一顶‘蓝盔’,我要用最美的鲜花迎接他。”从“凯旋”、“蓝盔”、“鲜花”这三个词语中,你能体会出他们的愿望和心情吗?



  (2)“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①读这段话,在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下加点。②体会转折关系复句的表达效果。(前后意思相对,渲染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



  (3)找一找课文中还用了哪些转折关系复句,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①“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说明战争摧残人才,破坏人类进步。)



  ②“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表达了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中国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高尚情感。)



  ③“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我和妈妈却接到您(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问候。”(说明父亲的死是光荣的,他受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④小结:转折复句中的关联词可以单独用在一个分句里,如:“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也可成套使用,分别用在前后两个分句中,如:“我们中国的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



  三、扩展延伸,练习表达



  1.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51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反法西期战争的胜利。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请你联系现实,阅读本单元“资料袋”中资料,说说为什么“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2.“我”为什么要向世界呼吁“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3.给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爸爸、妈妈或孩子写一封信,表达你对他(她)的同情和对战争的谴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4:59:0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师范附属小学 汤红玲



  设计构想



  本课以“呼声”起首,以“悲愤”贯之,以“渴盼”作结。全文落脚点在“呼声”,“呼声”承载的“惋惜”“悲痛”“愤恨”“渴盼”等情感意向如一条红线贯穿全文始终。基于这样的理念,再结合文本情真意切的写作特色,我设想本课第一课时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言”,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策略,运用“以疑导引,细读文本,互动生成”这一模式进行本课时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呼声”──入情



  1.播放课件:学生聆听配乐诗朗诵《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节选),并同步观看一组有关战争的图片。



  2.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对于战争,大多数学生缺乏深入的了解。为此,教者应创设声像情境,努力实现诗歌、诵读、战争画面的整合,借助视听冲击,达到拓展课程资源、铺垫史实背景、缩小情感落差、把握情绪基调、创造解读期待的目的。)



  3.谈话导入课题。



  二、以疑导引,聚焦“呼声”──传情



  1.据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问题一: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预设问题二:他发出什么样的呼声?



  预设问题三: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



  预设问题四:难道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2.学生自学反馈。(依据学情,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①检查自学情况。



  ②指名读课文。反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自主释疑。



  三、探究“呼声”,感悟父亲形象──动情



  1.层递性拓展训练:爸爸在战争中牺牲了,他是个怎样的父亲?



  (设计意图: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一句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在学生通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运用恰当的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地谈谈雷利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2.情境创设:



  ①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



  ②飞机已经在机场的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仿佛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的幸福生活场景,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照。)



  四、潜心会文,体味丧父之痛──煽情



  1.多媒体播放哀乐,并再现灵枢归来的场景。



  相机出示:



  语段一:“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语段二:“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和平!和平!和平!”



  (抓住“染红”“浸满”等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齐读、配乐情境引读、个别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读。)



  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的心情如何?你会说些什么?



  3.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在第2自然段里,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说说你的感受。



  相机出示语段:“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抓住“沉浸”“深情”等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想象引读、自由读、齐读、评价读、比赛读、范读、创设情境读等多种形式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激情



  此时此刻,你想对__________(雷利、雷父、雷母、加利先生)(任选一个)说:“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内在的多元化感受,进行写作迁移训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03: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