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4-24 22:23: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3
我是安全局的(大班上学期)
活动区活动时间,我和教学管理者张老师来到大二班了解区域游戏情况。积木区的情况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四个男孩子来到积木区,把这个区原有的搭建物一推,积木散了一地。几个男孩子一块积木都没收,就在杂乱的场地上开始搭建。四个人分成了两组,小秋和源源一组,搭起了立交桥;沛沛和豆豆一组,豆豆一直摆弄积木区的辅助材料小汽车,沛沛边和豆豆聊天,边不时用三两块积木在狭窄的空间里搭一个“山洞”,让汽车通过,整个区域游戏质量不高。一是幼儿的精力不够集中,搭建过程中表现得有点心不在焉;二是搭建的作品质量不高。分析原因,我和张老师都认为是空间给孩子们的游戏造成了影响,决定进行干预。
张老师靠近了小秋和源源,蹲下来说:“我觉得这些积木散在这儿太不方便了,还是收一收吧。”小秋和源源抬起头看了张老师一眼,没有反应。张老师把我们观察到的积木区活动情况与带班杨老师进行了沟通。杨老师也决定试着去做一些干预。杨老师来到源源和小秋身边,蹲下来问:“你们看,这里的砖到处都是,搭起建筑来方便吗?”小秋说:“方便哪。” (估计孩子是想:当然方便了,这样我一伸手就能拿到积木啊。)杨老师见小秋“不买账”,笑着走开了。
看到直接劝说和暗示法没有奏效,我决定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来试一试。我径直走到源源身边,说:“我是安全生产局的,今天来检查建筑工地的安全工作。你们这个工地建筑材料乱堆乱放,没有安全通道,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所以责令你们停工整顿。”源源抬起头,带着些吃惊而认真的神情看着我,无奈地说:“那,让我们多长时间整好啊?”
我说:“五分钟吧。你是工地的领导吗?”源源说:“是啊。”我说:“那你赶快召集工人收拾场地吧。”源源没有召集别人,而是自己认真地收拾起积木来。这个时间我去了表演区去看孩子们的表演。不一会儿,源源跑过来,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报告安全局局长,我们的工地整顿好了!”我跟着源源回到建筑区,发现积木已经整理好,说:“效果不错,可以重新开工了。”源源问我:“那还交罚款吗?”我说:“鉴于这次改正态度好,整顿及时,就不罚款了,下不为例!”源源听了,非常高兴,说:“谢谢局长!”说完,进入积木区,继续搭建。
从三个教育案例中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首先,游戏法是对幼儿进行教育和指导的有效方法。三个教育案例发生在同一所幼儿园内不同的年龄班,所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不同,但在解决方法上却有相通之处,即都借助游戏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第一个案例,通过“给鞋拔刺”的游戏,让两岁的特特进人了一种假想的游戏世界,泛灵论的年龄特点使特特对“鞋长刺了”这一事件深信不疑,而且把帮助鞋拔刺作为一种快乐,最后让拔掉鞋上的哨子成了一件他心甘情愿做的事情。第二个案例,当教师“轻点儿放孩子”的直接提示不管用时,采用了游戏介入的方式,以“阿姨”的角色进入游戏情境,通过平行游戏的方法对幼儿如何抱婴儿给予示范性指导,并且在幼儿身上表现出模仿行为,达到了示范、指导的目的。第三个案例,在直接提示和暗示法都失败后,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指导方法,通过“安全生产局的”这样一个角色,打入了幼儿的游戏圈,和幼儿在心理上形成了共鸣,让幼儿愿意信服。这是游戏的价值所在,它让成人和幼儿在心灵上达成了某种共识和默契,从而使教育游刃有余。其次,教育能力的提升需要在不断尝试的基础上逐渐积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育能力的提升是一个试误的过程,要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经过反思而获得。作为教师,要敢于尝试,善于反思,才能逐渐提升教育智慧,提高教育能力。再次,教育需要交流与衔接。教育是连续的过程,教师之间要多沟通、多交流,互相提供和丰富信息,保持教育的连续性,为采取更有效的教育方法服务。“我是安全局的”策略是在前两位老师失败的基础上想出来的,如果没有前两位老师的试误过程,“安全局局长”这一角色扮演的策略不可能产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