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4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部召开“加强农村教育”征求意见座谈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28 18: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韩进:各位下午好,我们今天开一个征求意见座谈会。今天很高兴请来了一直关注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各界朋友,尤其是在我们这一轮制定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我们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同志非常关心《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通过不同的方式为《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提供了自己非常有见地的意见。今天下午《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决定根据大家提的意见再进一步探讨一下,当面听取各位对于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意见。

  很高兴大家能够抽出宝贵的时间参加这次活动,也感谢大家为教育规划的制定工作作出的贡献。今天也有相当一批媒体的朋友们,我们开展的公开征求意见工作也得到了媒体朋友的大力支持,再次借这个机会代表《规划纲要》办公室工作小组向各位表示感谢。

  介绍一下参加这次座谈会的各界朋友们:丁庆红老师,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教研员;毛向军校长,北京市海淀区上庄学区校长;张宏局长,河北省威县教育局局长;金民卿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传利老师,清华大学教师;牛振先生,梅赛德斯-奔驰品牌制造部工程师。这几位在公开征求意见过程中都发表了比较好的意见。另外介绍两位同志,韩清林同志,河北省教育厅巡视员,韩厅长这一段时间参与了《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他对基础教育问题有比较深厚的研究功底;欧阳河先生,湖南省教科院高教所所长,他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很好的研究,也参与了我们《规划纲要》的研制工作。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题目是“加强农村教育”,农村教育问题社会上普遍关注。它有这样几个特点:一,农村教育问题在各级各类的教育中都有显示,从学前到高等教育,大家都有话可说,都需要我们想办法去解决。二,教育问题既涉及到学生,也涉及到老师,也涉及到学校,它基本上在教育领域里任何一个因素在农村教育问题上都有体现。三,之所以中国目前的农村教育处于目前的状况跟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的特征有紧密的关联性。我不是说别的教育就没有关联性,但是农村教育的关联性非常直接,经济发达的教育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强烈的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农村教育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不光是学生、老师、校长,还包括家长,还包括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的同志们,也包括领导,也包括国外,它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仅是质量的问题,也是一个公平的问题、协调的问题。我们在《规划纲要》研究制定的过程中也花了很大的力气讨论加强农村教育的问题。这些年大家也都看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农村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们农村教育的规模非常庞大,各地方的差异又非常的明显,还需要我们做更大的努力。今天请大家来就是听听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我们希望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对《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提供帮助。

  同时,今天参加这次座谈的还有教育部相关司局的负责同志,包括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续梅、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宋永刚、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巡视员、教育部农村义务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杜柯伟、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高中处干部章空尽。

  下面,我们听取大家的意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2-28 18:10:00 | 只看该作者

  毛向军:各位领导,大家好,我来自北京海淀北部地区上庄学区。我今天谈几个问题,也就是加强农村教育的思考。我在海淀农村已经工作了将近20年,一直在山后地区,现在叫北部新区。海淀农村北部地区学生数量不是很多,比较分散,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来说有这样几个困难:

  第一,学校规模小。这里有很多小的学校,有的戏称“小土豆”学校,就6个年级6个班,大概不到200人,14、15个教师。这样学校产生的原因是本地的村民流动,还有一部分孩子要选择好一点的学校,转学了。这样的规模小学校会产生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难度加大,一年级就我一个人教语文,二年级就一个人,没有办法开展教研活动,这样专业发展受到了局限。还产生了一个问题,人员比较少,数量不够,一人多岗、多职,比如像语文,整个一至6年,都是班主任包班。像科任老师还要管德育、思品这样的学科,这一点不利于老师的发展,还有编制的问题。如果大一点的学校,我教6个班的英语,他教一个年级的英语就可以了,他备一次课就可以了,我也经历过这样的,比如我教自然,一至六的自然就是6本书,还不够课时,我还要带其他的课,可能有10本书在你桌上,根本就没有时间看。所以规模小的学校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老师不能专业的去发展。

  和山前的老师比,同样毕业,三年、五年毕业之后,老师的水平明显和大校的老师水平有差距。所以我有一些想法,第一个就是适度规模办学,因为计划生育或者移居减少,有海淀这样的状况,他可能有一定的条件,可以适度规模的办学。另外可以增加农村学校的编制,从海淀说,他编制还是比较大的,但是也出现这样的问题。

  第二,农村地区幼小中的衔接和优质资源的配置问题。现在幼儿园和城区来比相对好一些,比如像现在的上庄地区10几平米就一个幼儿园,分布比较分散,交通又不便利,家长接送不方便。所以特别希望在小学校办学前班,但是现在又有取消学校办学前班的政策。幼儿园办学还有一些是私立的,办学的水平参差不齐。还有中学也存在问题,现在本地的孩子家长特别重视教育,所以要择校,要选择去好的中学,怎么去呢?首先从小学走,最开始是从5、6年级走,然后调到其他的学校,将来升到好的中学,再后来有从一年级就走的。所以,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应该配套,要不然孩子每天6点就从学校里出来,有的是坐公交,有的是合租一辆车,要不然得坐3个小时。在农村某些镇建一两所好的中学,这样可以解决问题,这样孩子们就不会这样的奔波了,而且也会促进小学生源的留住,有利于小学的办学。

  第三,队伍问题。一个是干部队伍,因为农村学校小,就产生了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出现家庭式的、粗放式的管理。比如13、14个人,抬头就能看见,这也是多年遗留下来的。还有很多农村的老师都是本乡、本土、本村、本片的,绕着弯还能攀上亲戚,确实存在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现在对于校长以及管理干部的培训,加强农村学校的管理,以及农村负责办学,结合农村的优势和特点如何办好学。还有就是师资队伍的流失问题,我们原来把农村叫做培养基地,只要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就流失走了。另外,优秀教师进不来,也不愿意去,包括应届毕业生也都不愿意去。还有一个问题,留下来的老师,出不去,有的学校就形成了一潭死水。这是前几年的情况。

  现在情况是这样的,一个人的编制和工资比山前多投入了,这样就出现了山前老师的回流现象,老师不走了。海淀是分山前、山后,我们有一个领导说过这样的话“什么时候山前老师往山后调,你的力度就够了”,这几年确实也是,因为我在山后工作了20年,尤其五六年的时间,我们老师的培训比山前每个人多700块,包括工资每人每月将近多2000元,包括学生的,农村人均经费又高,比如山后像我们这些农民比山前投资还要高,多300多块。这两年老师的待遇上去了,包括经费和办公经费。实际上留住人首先是待遇留住人,我工作这么多年,大部分都往山前走,这么多年有的回流,有的不太动,这是一个留人的问题。

  还有一个是情感留人。待遇上去了,未必能留住人。让老师认为在这个学校就觉得跟在家里一样。

  另外一个是事业留人。你让每一个老师体会到老师他的事业成功,比如我在山后地区,我同学毕业以后,三五年相差了,这个里面是教育水平相差,这里的原因是教育水平存在差距,农村原来没有教研科研,人家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去,现在待遇一方面,另外是老师的个人发展。除去刚刚说的待遇、情感以外,能不能教研、科研都下乡。在事业上,在教学能力上帮助老师。老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影响,山前一般从三年级分科,在我们地区一至六全部是,现在什么工作都叫规范化。所以老师承担的任务太多。老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困惑,老师也在卖力气,但是累的点不一样。比如山后的老师处理作业的问题,家长根本就不看,也不管。老师得天天给孩子补课,改作业。累就累在这里。山前老师改作业全部是勾,这个是老师累的地方。

  还有一个就是海淀外来务工子女特别多,在公立学校还有一万多,这个学期我们学校是一千五百人,有一千多人是外来人口,高的学校达到90%以上都是外来务工的。这些孩子的家庭情况不是很好,家长不会辅导孩子,也没有时间、没有毅力辅导孩子。对于北部地区这部分是占很大一个比例。但是现在从海淀来说,外来务工子女是按北京市的孩子一样,给我们拨钱,包括办公经费也是一样,你只要有这样的孩子,不管是本地还是外地都一样。但是外来务工确实有问题,包括教材不统一,课程问题,英语教育的水平问题,尤其是外地小孩没有读过英语,外地一般是三年级以上才读,所以这里面有一个衔接和质量的问题。如何评价农村学校,是不是和城里是一把尺子,我觉得评价根据他的生源、社会、家庭条件来评价。如果是按照其他的标准评比的话,我们在起跑线上就输了。以上就是我考虑的四个内容,可能有的不具有代表性,也有可能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2-28 18:12:00 | 只看该作者
 丁庆红:下面我谈谈对农村教育的一点思考。因为我曾经是湖北宜昌一名高中的教师,我是从县高中考上大学的,我的学生很多也是来自农村。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这个座谈会向各位汇报我所了解的一些情况和想法,我主要是从学生情况的角度谈。

  第一,请关注高校农村学生减少的问题。据广州日报报道,目前城乡大学生比例大约是82.3%和17.7%,而在上世纪80年代高校的农村学生还占30%以上。温家宝总理感叹到,他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来自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现在不同了,农村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新浪网有一篇文章《农村学生比例下降将导致中国大学弱智化》,这篇文章说“中国高等教育把农村学生排斥在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公平问题,而且是大学生平均智商的下降,最终伤害的是中国竞争力”,我想这也是总理常常关注的原因之一。

  第二,以我带过的“宏志班”为例,从侧面看看农村学生的情况。中央文明委三峡“宏志班”设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教育中最弱势群体的关注,建议继续办下去。这个班所招收学生的条件之一就是家庭条件极为困难,我所带的2007届“宏志班”,这届中有很多的学生是单亲家庭,有的父母、双亲都是残疾,有的甚至父母都双亡,他就是靠爷爷奶奶抚养,有的小孩他经常不换衣服,后来我们了解了之后知道他为什么不换衣服,因为他只有一条裤子。

  在高中阶段国家对这些孩子进行一定的补助,但是还是有限的,我们学校当时就想办法减免了孩子们的书本费,定期的给他们生活费,而且每逢寒暑假就给孩子们买上车票,甚至给孩子的父母带上小礼物,让他们安全回家。一到冬天,就想办法给孩子弄棉衣棉被。我们老师在做这些事情还要考虑分寸和火候,免得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学校组织的是最好的老师为这些孩子传授知识,提供最好的教育教学服务,帮助他们度过一道道知识难关、一道道情感难关。在2007年高考这批“宏志生”全部考上了大学,同时这个班出现了湖北省理科第一名和第三名,有12人考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如果没有老师和政府的重视,这些小孩可能很早就辍学在家。“宏志班”的出现,体现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高度重视教育。但是这样的孩子,应该只能涉及到农村极少数学生,对农村大部分的学生来说,依然面临接受教育的困难。

  下面我想从农村家庭对孩子教育费用负担能力看,农村的教育要发展,农村的孩子要提高,受教育的年限,提高素质还有很大的困难,特别是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问题应该是很大。

  第一,农村孩子家庭支出的项目一般为:购买化肥、种子、农药等等生产支出,吃、穿用等生活性支出、教育支出、住房和医疗支出等等,随着农村形势越来越好,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教育支出的比例也在不断的提高。

  第二,就是全国上下治理乱收费,教育收费应该是逐渐趋向合理,农村家庭一般能够负担小孩的小学和初中的教育费用。特别是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了两免一补,对符合条件的学生是免收学杂费和书本费,并给一定的生活补助。这一政策应该在农村得到积极拥护,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个决策性的政策支撑。在高中阶段,这个费用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比如说农村县的一中,每年的学杂费是一千块,生活费每天按十块算,一年在校大约300天,这样是三千块,不算其他的开销是四千块。如果靠种地的家庭拿出来,现在还是相当的困难。如果中考成绩稍微差一点,达到调剂分数线,他每年还要多交学费的五千。如果是择校生,就是他的成绩更差一点,想上这样的学校,三年要交两万多,这不包括生活费、书本费、住宿费等生活必须的费用。这对绝大多数的农村来说,根本是无法负担的。即使这样,够条件上一中的,也就是比较好的高中,也仅仅是不到初中毕业生的15%。有的小孩考上高中,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困难,那么也只能含泪默默的上二中,或者更差的学校。比如说我有一个远方的亲戚就是这样,他当年考上一中分数线是够的,但是由于一中收费都比较贵,所以他最后去了二中,二中可以给他免学费,上二中第一年就没有考取大学,他后来又复读一年,后来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

  另一方面,即使上了重点高中,家里发现上一个比较好的大学,比如说211的大学大概是30%以上,在农村存在新的读书无用论。很多农村初中生觉得上高中不合算,还不如拿一张初中文凭打工算了。目前不仅高中阶段收费水平,相对农村的经济水平偏高,而且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我们即使上了四年的大学教育需要几万块,这几万块就是刚才我说的那个小孩,他现在就花了8万,这8万全靠他弟弟和哥哥在北京打工供他读大学。这几万块的资金投入,可能的结果是大学毕业以后可能还是找不到工作。那么我们上高中、中专和技校呢?这些学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不同程度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情况,难以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我国农村长远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比如我们周围老家的村子里就有三个小孩读了中专,但是毕业之后现在仍然在打工,就是仍然在干力气活。所以,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育的内容根本不能适应农村,与农村的实际脱离。

  另外一方面,这些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学生的管理不到位,学生经常打架斗殴,有的小孩子经常逃课,上网玩游戏。家长担心不仅没有学到知识,还学坏了品质,所以往往对这样的学校敬而远之,当然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是一个方面。所以我们要改变农村教育的话,我从这几方面谈谈:

  第一,教育政策应当向农村倾斜。多年以来,教育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教育长期占据着比农村教育优势的多的资源。无论是资金的投入,师资的配备,还是教学设备的配置都应该向农村倾斜。

  第二,加强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高尔基曾经说过“教师应该是村子里的头面人物”,现在出现的问题是我们村子的泥瓦匠的工资大概一天是50块钱以上,宜昌我听说是到80块钱以上,一个家政服务的收入是在60块钱以上,而一个山区的教师工资在2000块钱一个月,这样已经不错了,如果这样算下来,还不如一个泥瓦匠。

  第三,加强农村家长的培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要形成相应的制度。现在留守儿童绝大多数是隔代监管,父母都去打工了,是家里老人带孩子,像这样的孩子在心理、生活习惯都存在问题。像这样的学校,地方政府应该在这个方面形成制度,要有相应资金方面的支持。

  第四,建立适合农村的学生评价方式以及教师的评价机制。农村应该有农村的特点,农村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和城市一条线。比如现在的高考试题,有时候命题的情景就是适合城市孩子的,城市孩子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农村孩子往往就不清楚。所以应该建立适合农村学生的评价制度和教师的评价机制。

  这是我的一点看法,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韩进:刚才你提到的《广州日报》,我好象也看过了,是一篇文章,“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其中城市和农村学生的比例是大约是82%比17%,不知道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因为今天上午我们开别的会,也有另外一位同志提到了这篇文章。温家宝总理讲完话之后,我们就算过这个数,我们算过从2002年到2007年变化的数字,2002年高校录取比例农村学生占48%,2007年是57%。2002年到2007年录取农村学生比例增长了9个百分点,而且这个阶段使得农村学生比例高于城市学生的比例。但是这个数字没有公布,我们还想进一步的分析。因为录取数字,不等于在校学生的比例。因为我们的高等教育有本科、专科、高职,有两年制和三年制的,估计是这样一种趋势,农村学生录入到高职的比例会高于录入到本科的比例,不管是一本、二本,还是三本,因此在校学生中的比例可能比当年招生学生的比例数字还要低一些。但是怎么低也不至于是82.3:17.7,因为没有核对这个数字,不知道它是指某一个点还是某一个什么。但是总体上是这样一个概念,现在每年录取农村学生的比例是超过录取城市学生的。而且还要考虑到,每年城市化率大体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是城市人在增加,农村人口带减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2-28 18:13:00 | 只看该作者
 王传利:我来自清华大学,对农村基础教育不算太了解,农村基础教育这一块涉及面非常宽,我就挑一个小的方面来谈谈看法。努力探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

  我们都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解决偏远贫困农村的基础教育问题是搞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如果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不发达、解决不好,我们国家即便拥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获得诺贝尔奖,我们也不能算是强国,这个理念我觉得应该树立。过年累积的教育资源不合理的状况表现得非常突出,问题相当严重。刚才毛校长和海淀教委的同志们的发言也都有所体现,38万的代课人员主要集中在偏远地区,38万这个数字是《人民日报》公布的,年龄大、数字低,人数少,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差等等,各种现象都表现出来了。所以我就侧重的谈一下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建议《规划纲要》要分析偏远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是由历史积累造成的,从根本上来说要靠科学的世界观的指导来解决,这是实事求是的说。我们也知道,现在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注度比较高,这个关注度有的可能是指责的声音,好象政府工作不力。其实我个人的体会,我们的政府确实给偏远地区高度的重视,这一点要澄清,政府已经作出或者正在作出积极的努力。我有一个体会,清华大学曾经被拨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经费,这是一个相当大数字的经费,这个只给了一期,后来就没有再给了,给了西部偏远地区投入教育。这件事我们老师非常同意。我们偏远地区的教育薄弱不是现在政府和现在的教育部门造成的,那么为什么还那么严重呢?我说是因为历史,这是几千年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不均衡的结果,也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特定的历史阶段没有做到统筹发展的表现。这样不光是科技、工业的人才流失,教育方面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这样就造成农村教育问题相当的严重。我们还知道,社会最大的不平等其实就是教育不平等,因为如果教育不平等,剥夺你弱势群体、剥夺社会低端人类追求平等的能力,而且还会影响好几代,所以这个问题是需要彻底解决的。

  还有一个教育不均衡的原因,因为在科学的世界观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它突出来了,这个东西过去也有,也相当严重,那么现在我们该解决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异常的突出,我们常说“发展中的问题是对的”,它就是发展中的问题。指责历史或者等待西方的救世主无济于事,历史的问题也无法让历史去承担,所以我们只能承担这个责任,去解决它,正好我们讲统筹发展,这给我们解决西部农村教育问题提供了宏观的思路。既然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薄弱,本质就是发展中的问题,当然我们需要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这是一个宏观的。

  第二个方面,我建议纲要要强化政府为农村偏远地区配置资源的作用。这里面涉及到理论问题,有一个基础理论,如何看待市场机制等等社会力量,我们不能说那些作用不起作用,相反,在以政府为主导的情况下发挥社会力量和发挥市场配置作用,这一年来我们仍然要看到,自发的市场力量在解决农村贫困、薄弱,农村基础教育方面苍白乏力,自发的机制能够进优质的教育资源配置到发达地方,但是它无力解决偏远农村的基础教育问题,因为市场机制有优胜劣汰,如果教育方面过分强调市场化,我们把包袱甩给社会,那么农村问题就没有办法解决。如果市场过度和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更加不均衡。

  再一点,非政府组织能起到一点作用,但它不是救世主,没有办法解决教育资源的大规模配置的问题,我们不是不强调非政府组织,我们也不是说看不起它的作用,但是与政府相比,谁是主渠道应该分清楚。所以,在《规划纲要》中我们要强调中国政府和人民,也只有中国政府和人民才是解决偏远农村基础教育资源薄弱的原因,人员众多,它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来支撑和调配,涉及的时间长,地域广阔,没有政府的支持难以完成这样巨大的任务。我还要强调,我不是排斥市场或者非政府组织,而是说在解决偏远地区教育的问题上,市场或者是非政府组织他有非常天然的劣势,他无力承担这个重任,所以我们在纲要里面,建议政府要把解决偏远地区贫困农村基础教育摆在战略高度,积极推进偏远贫困农村基础教育倾斜的政策,历史经验不可模仿,但是可以借鉴。我们曾经努力借助青年直接向农村输入现代思想价值观念,现代技术的办法。50年代开始搞了上千次这样的活动,尽管有这样的教训和失误,但是如果不站在前人的失误和教训的基础上,那么恐怕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就白付了,我们要总结经验和教训,修整我们的失误,坚持我们当年的那种规模向农村兄弟输入知识和人才,可以专门讨论新中国集中办大事的经验,支持人才到偏远地区的工作。这个输入包括人,这个人可以划分为细类,也包括干部,也包括学校,也包括学生,在物方面,也包括设备和资金,这方面是需要强调的。还要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让教育资源优厚的地区和学生对口支援帮扶偏远地区农村。我参加过很多教育扶贫活动,在一些偏远地区看到有一些很好的经验我们可以吸收,发达地区有一所非常著名的高中与贫困地区的学校结成兄弟学校,在教育制度、管理规章、学校设备全面对口,效果非常的明显,而且当地的干部赞不绝口,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肯定,这方面值得推广。比如北京、上海、山东等教育资源比较发达的地区,采取接口、对口承担的方式,省对省、市对市、县对县、教育局对教育局、校长对校长签订目标合同,层层承包,坚持几年,恐怕有助于我们基础教育事业布局区域合理。这个做法其实我们都做过,但是没有大规模,全方位。

  第三个方面,教育扶贫大有可为。咱们的《规划纲要》要鼓励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因为我是高校教师,所以我知道这些事情。为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做一些贡献应该是高校师生的义务,有条件、有能力的高校应该在解决偏远农村的基础教育方面有所作为,在这里我结合实际说一下。清华大学有自己的扶贫教育办公室,10几号人开展了非常有效的合作,每一年要办数十期免费培训班,邀请著名的专家、学者授课,让数百位、上千位贫困地区的校长、教学骨干来清华面授。还有就是物质投入,在全国近400个国家贫困县设置了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开发了远程课程,集中了知名教授对学生讲课,也对领导干部讲课,清华大学到很多地区去拉款,每一年投入几千万,这个中央电视台也做过报道。

  另外,组织中外大学生支教,提高当地中小学的外语水平,支教的时间不等,短的一两个月,长的一年以上。还建议教育部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统一协调有条件的著名高校成立扶贫办,争取当地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直接对偏远农村进行扶贫,或者是先提升这些地区的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的水平,再让这些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对农村偏远基础教育进行扶贫,尤其是师范院校在扶贫方面大有作为,偏远地区师范学校他们的办学理念不应该模仿,像北京、上海这样一些北大、清华大学的办学理念,要搞明白它在时空定位上,地点是偏远地区,而且是师范学校,不要过分的追求上原子能量反映堆等等,有师范院校升格为综合院校,你升格干什么?国家给你钱干什么?你的准确定位应该服务于当地国民经济的主战场,提升当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你这方面做了贡献,就是优秀的大学。刚才提到评估中小学,我觉得应该评估大学,要以此为依托,辐射周围的学校,能够开发一些适合当地居民提升经济发展的资源、课程、理念。

  再一个是凡是享受免费教育的学生,他应该尽到自己的义务,可以模仿这样的做法,就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拿了免费的,就应该怎么办,就要到当地服务三至五年。在偏远地区的工作在配套政策上要跟得上,比如后续安排的问题、经费的问题、目标合同问题。我来这么一个政策,行不行?我感觉能行,它不是不行,只有用这种机制、用这种规章、用这种倾斜的措施,对农村偏远地区的倾斜教育是可以的。全社会要树立一个风尚,以支援贫困地区为荣,包括老师、高校的学生、拿国家经费的、不拿国家经费的。我就仅谈这三点看法,请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2-28 18:16:00 | 只看该作者

  金民卿:我是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我们这个单位在社会上很不流行,我们后来就简称“马研院”。接到座谈会的通知,也琢磨了一些事,也查了一些资料,我们感觉到在这次制定和完善纲要的过程中采取的这种活动,我先谈一点比较深的感受。从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中是做得最好的,能够把政府机构的重大决策采用这样一种公开、透明的方式让民众、专家、基层的同志都可以参加,包括高层,使各个层面都可以参与。讲各个方面的提高也好、民主化的进程也好、群众的参与性也好,我们能不能搞决策的咨询和民主的讨论,这是我感受比较深的一点。当时我们在深圳搞文化产业委员会的时候,我是其中的成员,在刚刚搞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反对说,你们政府的人员搞了一大堆非政府的人员谈有什么用?我觉得非常有用,不同层次的人员有他们的思维和侧重点,坐在一起讨论可以得出更加合理的决策。

  结合加强农村教育方面,我也结合自己这些年的研究和调研的情况谈下这方面的一些认识。这些年我在社科院主持了一些比较大的课题,现在主持的一个课题是后发展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问题,我不想说用“欠发展地区”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有点刺耳。我的老家是河南的,我带队去了江西几次,还有就是到陕北,后来又到了青海,后发地区着重是到这些地方。通过这些调研再加上在深圳特区工作的经历有一个对比,因为深圳是一个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也有农村,落后地区也有农村,农村之间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我谈一点看法。

  《纲要》在认识的层面上如何看待农村的基础教育?我有一个看法,我们应该跳出教育看农村基础教育,当然在教育里面来看很重要,我觉得应该到教育的外面来看,这样角度上可能会更高一些,视野上也会更宽一些。否则,在现有的教育里面去看,我们和外面其他的一些东西接触的少一些。从这个角度,有三个方面认识农村的基础教育:

  第一个方面,从国家的竞争力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现在经常讲国家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等等,那么实际上中国已经位居第三大国,下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进入到这样一个层面我们遭受到的非议将会更加强烈,所以我们经常讲中国的领袖应该能够承担起大国领袖所受到的诋毁,比如中国领袖在外国演讲的时候遭受到一些抵制甚至是一些很不礼貌的行为,这个很正常,因为我们是大国了,小国的时候没有人管。在这样的情况下,下一步中国再往下走,从大国变成强国的时候,怎么强起来?离开人是不行的,人才的后备在什么地方,就是在青少年,中国青少年,现在有一个比例,农村人口现在官方的统计是7.98亿,因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间有一两个亿是刚进入城市的,但是这一批人从素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上基本上是农村人口,我们现在给它拨过去,7.98亿中的农村青少年占多少?这样算起来,农村的中小学生占全国的中小学比例中是一个很大的比例,要提高国家的竞争力,不看到这些人的教育是不行的。这是从国家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待农村中小学教育的。

  第二个方面,现在叫的比较响的词是“新农村建设”,它的主体是什么,它的主力是谁?它不是政府,因为新农村政府只是一个起动者、推动者,真正要建是要靠农民,农民是主体、是核心力量。当然我们现在搞新农村建设的时候,只抓住一个显性指标,比如怎么盖房子,怎么修路,这个很好弄,比如交通部扶贫扶一个村的话,他投资几千万块,一条路就起来了。教育部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说某一个教委或者一个系统和一个村对口的话,他对这个学校改造一下,这个很简单。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长远的隐性的忽略了,它就是农民的素质指标,这是大家很少谈的。而新农村建设不是一天、两天的时间,可以说是几十年的事,没有几十年怎么建成一个新型的农村呢?像我这个年龄的,几十年之后有可能over了,但是长远的看新农村建设,就要看现在的这批小孩能不能成为主力,他们的素质上不来,新农村建设再着急也没有用。从这个角度,抓住隐性的长远的指标,抓住农民素质的提高,从这个角度看农村的基础教育。

  第三个方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不管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最终落实在谁上?落实在人身上,离开了人什么都是没有用的。科学的发展观到农村,是农村的后备军,要把后备军的概念提出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从更宽的角度来看,我们教育部制定《规划纲要》也是从全国发展的高度,而不仅仅是从教育领域中的个别问题来看,这是我的一个看法。

  我提出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通过我的一些调研,因为我不是搞教育研究的,也不是搞《纲要》研究的,从调研的一些感受,看到农村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刚才老师也提到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问题,这个严重的不平衡的数据,在座的各位官员比我们要清楚得多。资源不平衡,长远的历史也讲了,不需要再回顾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建国之后我国的二元结构造成的,把本城市和乡村分得太明显了,这个二元结构造成了资源的几度分割,造成了人群的明确划分,它是一个跃不过的篱笆墙。在社会的二元的情况下,资源更多的往城市集中。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今年招了一个研究生,这个孩子的素质非常不错,他跟我谈到一个问题,他是北大毕业的,他现在工作的时候联系到北京一所小学,给他的岗位是教小学课程,这个岗位是给他定了。在北京市很多小学的老师绝对是名牌大学,学历很高的,我女在丰台一所中学上学,他们学校的老师大部分都是研究生,我的老家是在农村,我的侄子也是在上学,他们学校里的大专都是凤毛麟角,绝大部分都是中等师范毕业。我原来是在河南师大,过去还下乡比较多,现在一般乡里的学生都比较少去,一般都留在县城。这是一个资源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公用教学资源的浪费的问题。因为现在的学校已经多样化,有公办学校,也有很多私立学校。我这里说的公用教学资源,有很大程度是公办学校,我这里有一个调查的情况,现在我们搞义务教育之后,孩子们都免费了,这绝对是一件好事,但是出现很多孩子离开了公办学校,宁可花高价进私立学校,而且这是农村的情况。我们洛阳郊区有一个村里面上初一的孩子中,有13个孩子同时到外县的一个私立学校,这个私立学校办得不错,是重薪招聘好的老师,就是从公办学校招走了,他比较有钱。这一个村全部人口是2200人,同龄的孩子有20、30个孩子,有13个孩子不在村里的公办学校,农村一年花5000块钱私立学校的费用,其他的吃、住还要再掏钱。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考虑,为什么农村的家长宁可掏高价到私立学校而离开公办学校?这是一个问题。这里面就与教师的素质、学校的管理、升学率都有关系。

  第三个问题,当前农村居民对教育目的的理解,我们需要考虑。农民的孩子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我在下面调研的时候有一些人和我反映,过去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识字,为了能够认识男女厕所,然后知道在哪里坐车。而现在我们的目的是孩子能够打工,上了学然后去广东东莞,那个地方招生的起点是初高中生,为了让孩子打工,这个接受教育是有效的,否则的话就没有实现教育的目的。家长对孩子上学的定位和目的是为了能够打工,这样就满足了,这就存在农民自身宿命论的倾向,农民过去是种地的,现在可以到城里赚到钱,这就已经很不错了。我把它概括成两种情况:一种是简单的实用主义,第二就是宿命论,这样就造成农民对自己子女上学的一个目的。

  第四个问题,我说的可能是太尖锐了,农村教师的师德问题,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因为现在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是一个多元化选择的时代。刚才前面老师发言的时候已经讲到了,老师的工资待遇还赶不上一个泥瓦匠,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在农村这样环境中要考虑到还当不当老师,肯定会有这样一个选择。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有一些老师当老师,另外一方面,他想尽一切办法在赚钱,甚至他给学生上课都是副业了。比如他在乡镇里包有摊位或者干什么,他还有副业,我们不能过于抨击这些老师,但是实际上还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如何看待?这是一个问题。

  第五,从学校教学的角度考虑。我们农村基础教育中,学校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考学和就业作为最重要的目的,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机构也是这样,能不能就业是衡量这个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考学和就业这两个问题成为主要的目标,而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孩,我个人认为,生存和修养在重要性上要超过两者,未来他活得好不好才是关键。我有的时候开玩笑讲“古代的时候没有大学,那些人不也得活吗”,在教育定位和目的上要考虑,在农村考虑到素质教育问题,我们在调研上发表,其中有一栏是关于农民素质的,就是让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更追求的看的是考上大学、孩子的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可是农民不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所以我们在那边还有一个素质教育的普及推广的问题,所以我们还没有谈和家长认同的问题。

  关于对策方面,我们想简单讲几句话:

  第一,教育资源平衡问题。这个刚才其他的老师也都谈到了,我想说一句话,从整体上来讲,农村的老师的待遇应该高于城市老师的待遇,当然这一点难度非常大。因为真正下到农村长期从事教育的老师,他们牺牲的机会很多,牺牲的待遇也很多。所以,能不能考虑他们的教育更高一点?

  第二,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一定要提高教师的主体意识。现在经常讲“员工是主体,是主人翁”,但是不能套在教学中间说“学生是主体”,尤其是中小学,主体就是一个引领者,在这个过程当中起到主要的作用。但是我个人认为,中小学的孩子更需要引领,在这种情况下,主人翁应该是老师,让他们起到突出的带头作用。

  第三,树立健康教育的概念。多种机构合作办好农村职业教育。现在教育多样化以后,职业教育很重要。但是单纯靠教育部门办职业教育,很难成功,也很难得到家长的接受。单纯教育机构办职业教育,学生职业教育毕业以后,出路在哪里?这是教育部门和培训部门、劳务输出部门。我有一个妹妹就是搞劳务输出的,他这个业务做的很好,他和学校合作,而这些学校都欢迎,他是一种多种机构合作,至少就业机构、培训机构、输出机构需要搭配好,否则可能会影响家长对学生选择职业学校的积极性。选择职业学校往往考大学就产生一定的距离。

  第四,关于农村教育环境净化的问题。现在城市学校周边黑网吧基本限制比较死,但是在考察中间,反而感到农村的网吧,尤其是城乡结合部,这块网吧发展很快,而这些也是距离学校很近。有一些网吧不盯着青少年是不能赚钱。这个问题一个是网吧,还有一个是商场,包括还有城市也存在成人用品店,这些东西一定要远离中小学。

  第五,如何正确看待应试教育。一个方面不能太看重,因为过去应试太重了,有时对这个东西不应该一棒子打死,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在学校教育中间放在什么位置,这是比较难的事。尤其在有一些地方,我记得好象在山西有一个校长,这个校长在当地的县里的影响力非常高,原因就是这个学校的成才率特别高,孩子考上大学特别多,家长就认为这样的校长就是好校长。如果这个学校抓素质教育抓得很好,成才率很低,那个校长绝对当不了人大委员,就是人大代表。这个需要看怎么看待,因为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的孩子,我父亲现在还在家里当农民,我考上博士的时候,我爸就非常高兴,我们家还能出一个秀才。如果没有考试,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事,因为我们都是教育部的官员,可能你们在这里遭到社会抨击也很多,大家都很努力,这个需要去研究,怎么去看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2-28 18:19:00 | 只看该作者
 张宏:各位领导、各位教育界同仁,下午好。我是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这次咱们搞的《规划纲要》,我们教育系统从春节前后就开展了讨论,我们还写了一篇文章在2月11日的《教育报》刊载了,我以这篇文章的题目作为和各位领导汇报的主题——建立农村教育新机制和待遇新保障。

  我首先以威县为例说说当前农村教育的情况。2000年以来,农村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以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渐趋合理。这两年投入1.8亿,改进和扩建160所学校,基本消除了危房,过去那种土台子、泥台子已经没有了,还投资一千多万元,高标准、高起点完成了微机室、电子备课室、远程教育网和校园网建设,即便在威县最偏远的地方也是楼房,也可以看到中央教育台的远程教育。现在影响农村教育的关键是什么?基础建设已经不是问题,就是师资这个瓶颈,如果说不再引起各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在五年、十年内,农村的师资就会断代,这就是农村基础教育一个瓶颈。

  第二个方面,我说说农村中小学的师资现状,还是以威县为例。

  第一,教师缺编现象比较严重。2001年我们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以来,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很难充实到农村学校来,尤其是近两年来,我们也招了200余名本科生,他们全部充实到一中、二中、实验中学和城里的几所学校,没有往农村去,因为他们都是本科生。但是农村现代老师非常缺,很多小学看不到50岁以下的老师,都是50岁以上的爷爷级、奶奶级的教学生。

  第二,教师起始学历较低。我们县教职工3634人中,全日制本科学生、专科学历和中师学校分别占教师总数的6%、11%、34%。本科生只有6%,专科生11%,34%是中师,还有就是民师转正,过去的民办老师,通过90年代,2000年是最后一次,所以民师转正的,这些人过去有的是小学毕业、有的是初中毕业,可想而知这些教师的素质,会怎么样。

  第三,教师的老龄化现在比较严重。50岁以上,像威县占46.7%,甚至有些小学没有50岁以下的,都是50岁以上的教师在教我们的孩子。现在农村这几年生活的条件提高,国家免除农业税,农村也不用掏学费,应该条件也非常好,也迫切需要优质的教育,也需要高素质的老师任教。

  第四,学科结构失衡,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缺课严重,虽然这几年语音室也配全了,有的学校配了电子琴、钢琴,但是专任老师不多,多是半路出家的,如果不是这几年合校并点,老师更缺,专业老师各个科目结合不合理。关于教师的培养,需要从课堂到讲堂,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像我们培养建筑工人一样,会搬砖,拉沙子就可以了,甚至想成为一位名师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有的学校是靠名师吸引学生和家长,如果还不改变这种现状,将来的农村的孩子谁来教。

  下面提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是建立农村中小学补充新机制,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梯度补充新举措,切实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断裂现象。如果不采取一些硬措施,到5年、10年以后,农村的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就没有教师可教,修的学堂再漂亮,里面的设备再完善,没有老师也是不行的。建议: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必须是硬性的,每年在师范类的大专科就业人员中在编制内补充,像病逝的、退休的可以在自然减员内,编制限额内补充。尤其是对一些刚才这位老师讲的,经济欠发达县更应该引起重视。像河北这些地区,应该和中西部差不多,甚至还不如东部某些县和西部差不多。所以国家在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文件的时候,应该区别对待,应该向这些地方倾斜。

  二是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这也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但是如何以市级以上的行政部门,拿出一些实际的效果,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培训过程不要走过场。这几年我们搞了一个定岗实习,效果非常好,每年去70、80名的学生定岗,每期是半年,效果非常的明显。从去年开始每期50人,到河北师大进行培训,这是双赢,他们把我们的老师移出来了,也让我们的老师接受培训。

  三是加大城市教师支教力度,同时开展师范类学生定岗实习工作,以促进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和弥补师资不足的问题。关于定岗实习,我们很有体会,我们是省教育厅第一个县,我接待了8期,每期都开欢迎会和欢送会,开欢迎会我都很激动,很多学生堵在门口,不让师大的学生走。老师哭,学生也哭,甚至拥抱。师大的学生得到锻炼,中国的教育不要搞经营教育,中国的教育大多数在农村,如何提高农村人剖素质,才是中国未来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应该说农村的教育是关键,所以定岗实习我是每期开欢迎、欢送会。学生在这里实习以后,带出感情了,将来他从事教师工作,他最起码多了一个台阶,他一分配就可以从事教育工作。

  四是提升义务教育的财政重心,建立以中央和省级财政为主的义务教育支付体制,使农村教师的工资收入更加有切实的保障,尽快做到城乡教师执行统一工资标准,以此带动农村教育工作积极性。我不是说全国一个标准,整个河北省工资标准都应该一样,石家庄也好、张家口也好,都执行同一个标准。甚至有些农村的教师更辛苦,更应该往农村倾斜,给农村的教师一定倾斜,应该由省级政府给一定的政策文件,这样才可以让老师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

  五是完善适应农村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模式,加大寄宿制中小学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其办学后勤服务及交通服务的倾斜。因为这几年是教育部的危房改造搞的非常好,我们是由教育部的投资、国家的投资、还有邵逸夫基金等等,还有其他投资非常好,但是当时为了危房改造,现在根据农村教育的发展,寄宿制学校特别缺,有的非常小,来回走也不限制。出去寄宿制又住不下,所以再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尤其是对贫困地区,比如说后期服务,食堂的建设,交通比如说校车,寄宿制建设,每个学校配面包车,有的学生年龄非常小,出了交通事故全部往学校推,这个事非常的麻烦。

  今天有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恳请各界领导,上级教育部门,社会各界对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的支持,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2-28 18:19:00 | 只看该作者
 牛振:各位领导下午好。我是北京梅赛德斯-奔驰的一名员工,我是去年刚刚毕业,我大概有12年的时间在农村度过,我来自山东省肥城市,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农村,在北京读的大学,像我们家像我这样考上大学的都在城市工作,这么多人在农村长大,都在外地工作。现在我们想想,真正的农村教育是教育谁?现在提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教育是不是仅仅局限于学校,我认为我们的教育尤其是站在高层领导,应该把这个视野放大,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过年我回家,在家里待一段时间,基本上都待不下去了,因为在家里想学东西也学不了,也不能上网,父母有很多人都信教、信耶稣,从这一点来看,农村人是很需要受教育的,但是这个教育是让谁给做的?我们的教育部门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现在很多家长对学生都是望子成龙,都希望在学生小的时候报一个辅导班、钢琴班,像这种为什么不能在学校里面学到,为什么这些教育我们的教育部门不能来抓?我觉得我们的教育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尤其是现在讲教育,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以后要在农村长久待的人,尤其是农民。应该注重农民的再教育,至少在乡镇一级建一个农民的学校,尤其是对农村的管理者更应该加强教育。现在在城市也是这样,工作以后,很多企业都有培训,这些培训有的企业做好,有的企业根本不做,有的企业的培训是不是也可以由教育部门来抓,这样更规范一些,这样也体现了学习型社会的体现。

  各位老师也反映了农村人才缺乏的问题,我本科就是学师范类的,我毕业以后也不想到农村工作。为什么?第一,待遇不好,第二,在别人看来,你回去工作再到城市就不可能了,这也限制了我们为什么不去农村。有一个建议,全国各地区对教师统一招聘、统一管理,鼓励教师到农村任教,所有的教师必须有农村的工作经历才能凭职称、选优秀,这个时间可以不用太长,所有的老师可以在农村有一年的工作经历,才可以提干,也不是说你这一年就得出去,也以一个出差的方式到农村支援半年,到农村对口之后,然后也到你原来的学校学习半年。我觉得增强这种沟通是非常的必要。

  还有一个就是刚才清华老师说的,增加学校之间的对口支援、对口交流,老师或者学生也可以进行短期的互换。

  再谈一点,现在在大学很多农村学生占很大的比例,现在我国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都是在城市里。各地区尤其是城市和农村的教育投入差别很大,比如说北京市政府对北京市的小学、初中的投入,和一个农村的政府对他们的投入的比例是一样,但是实际投入相差很大。所以我建议:对教育的投入,由省或者由地区统一支配应该上升到教育部统一进行,尤其是对落后的地区多拨款。

  再一点,建议将以后新建的高校都建在农村,这样有利于农村的文化进步,尤其是一些农业类的专业。加大大学在农村方面的教育,并且鼓励农业类的学生,有利于文化的进步。现在在网上讨论一个比较多的是,要不要分文理科和学制的问题,我认为并非一定要统一,因为全国这么大,可以在不同的可以分学制,有的地方可以不分文理科,有的地方可以不分,这样多元的政策,可以很好的促进社会整个发展。

  再一个建议就是注重对学生的性格教育。现在在网上讨论,在中国男人的性格偏女性化,这个能不能通过教育改变一些。现在都注重小学生都是为了考大学,考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上了大学,我们工作与所学的学科是不是有关系,我们这么高的学历是不是有必要,这都是值得反思。

  另外,注重学校的品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这应该是贯穿始终,尤其是农村的文化艺术教育、体育教育,这应该贯穿教育的始终,并且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我在工作之后,尤其是初中、小学学大的东西,物理比较难,因此我认为在学校教育应该是注重能力教育,不一定要学那么多知识,不一定要学那么难的科,一定要提高个人得能力。

  关于择校的问题。现在城市上学都要根据你住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样的地方上学,所以有好学校的地方房价就高,这也是不公平,很多人想去好的学校,很多老师也都想去好的学校,这样的不公平应该有所改变。应该对一些比较差的学校增加投入,对一些好的学校把这些好的学校优秀的师资往比较差的学校均衡一下。

  我对农村教育方面的建议,基本上就是这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21: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