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1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举手之劳”提早发现大肠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3: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记者从最近召开的第七届全国大肠癌学会会议上获悉,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尤其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大肠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而这与目前城市居民摄入过量的高脂肪、高动物蛋白和低纤维素食物有直接关系。专家建议,预防大肠癌要从饮食入手,控制热量摄入,减少脂肪食品。同时专家还强调,40岁以上人群,体检可选直肠指检,这“举手之劳”可解决一半的大肠癌。

  饮食不当,牛肉是祸首?

  据调查,全球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我国情况亦类似,以上海为例,其发病率每年递增4.2%,比全世界每天递增2%还要高一倍。在1980年我国直肠癌新病例为7.98万,到了2002年新病例数几乎翻了一番(15.1万例),2005年则高达17.2万例,大大超过美国当年的新病例数。

  “大肠癌如此高发,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不像细菌、病毒那样从外界入侵人体,”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教授万德森说,“高能量饮食、低能量支出的生活方式,使得人身体发生了基因突变,癌其实就是好孩子变成坏孩子的过程。”

  从好孩子转变为坏孩子不是一两天里发生的。专家介绍,世界上,匈牙利的男性直肠癌发病率最高,女性则以新西兰为高。新西兰的一项调查发现,大肠癌竟然与牛肉消费量成正比,即消费牛肉多的地方,大肠癌发生率增高。后来更多的研究表明:大肠癌重要的致病因素是摄入过量的高脂肪、高动物蛋白和低纤维素食物。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居民高脂肪高能量摄入,大肠癌发生明显高于低脂肪摄入的亚洲、非洲等。

  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上海近20年来大肠癌发生率升高较明显,专家表示,这与上海居民饮食结构改变有密切关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3:08:00 | 只看该作者
 大肠癌症状细数,自查危险信号

  大肠癌发生发展的过程比较长,许多都是从腺瘤衍变而成,所以早期大肠癌无明显症状,不易被人发现。随着肿瘤增大,刺激肠粘膜或者肿瘤破溃出血,甚至肿瘤堵塞肠道,才会引起一系列的症状。万德森说,由于早期症状不突出,一般报告直肠癌误诊率达到50%-80%,很多时候被误诊为便秘、痔疮、腹泻等。结直肠科潘志忠教授提醒广大市民,如果发现自己有以下症状,可能预示这大肠癌的危险信号。

  信号一:大便习惯改变、便频或便秘

  一般人每天要大便1-2次,并且较有规律,要么早上起床,要么晚上睡前。如果原来规律发生变化,特别是大便困难,由有规律的一天1-2次变成每天4-5次或者2-3天才能大便一次,就要引起注意了。

  信号二:便血

  大便带血是大肠癌特别是直肠部位长癌最常出现的症状,主要原因就是肿瘤增大破溃出血,但一般便血的量不多,有的较为鲜红,有的暗红如果酱色。

  信号三:腹痛

  特别是排便不畅的时候会出现腹痛,腹痛可以一阵一阵出现,也可能持续加剧,如果腹痛加剧伴有腹胀,肛门又少排气,此时应警惕肠梗阻。所谓肠梗阻就是肿瘤生长很大,堵塞肠管。

  信号四:贫血、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由于肿瘤慢性出血和消耗体内营养,时间一长人就会出现贫血、消瘦、乏力等症状,甚至发热,此类症状最常出现在升结肠癌。

  “举手之劳”解决一半的大肠癌

  “在所有癌症中,大肠癌是最容易预防的癌。”万德森表示,“从肠息肉到腺瘤,最后发展到腺癌,这段癌前病变大约要10-15年,在这段时间及时发现,尽早治疗就能阻断癌的发生。所以,大肠癌从预防上讲是很有效果的。”

  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大肠癌发病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60%的大肠癌长在直肠,其中有80%以上距离肛门8厘米以下,用手就可以摸到肿块,容易经过直肠指检可以早期发现。所以专家强调,“举手之劳”就可以及早发现一半的大肠癌。

  可惜的是,肛门指检在体检和问诊中使用的效率并不高。万教授说,曾经给中小学教师体检,做肛门指检时,大部分男教师忙叫自己“失身”。万教授说,连中学教师都还不能完全接受这项检查,可以想像其他人群更是少选择这样检查项目。专家认为,由于这项检查简单又快捷,所以,只要出现了便频、便血等症状,可以去消化内科或肛肠科做一做肛门指检鉴别诊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 18: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