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规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07:1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设计意图:
      只有当数学回归了幼儿的生活情境,才给了幼儿将数学思维进行宽广的迁移和应用的机会,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幼儿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体现数学的教育价值。《纲要》中关于数学领域的目标定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一表述也正说明新课程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已不再过度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更注重从生活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实际意义,并尝试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答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
     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如衣服上的花纹、地砖、栏杆;幼儿游戏活动时按男女间隔排队;律动、做操中动作的反复等等。这些事物幼儿都很熟悉,因此我们把这些内容作为本活动的素材,希望从中让幼儿更生活化地感知规律,并且最终培养起幼儿的数学可以服务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如运用规律知识进行装饰;创编游戏、动作等等。
活动目标:
    1、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序列,产生对规律活动的兴趣。
    2、能仔细观察、主动探索,感知规律的主要特征。
    3、尝试自创规律,发展幼儿的实际运用能力。
活动准备:
    1、有色彩排列出规律的衣服。
    2、可以串挂的小积木若干,穿挂用的绳子人手一根。
    3、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课件(照片以幼儿身边场景为主)。
  活动过程:
(一)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
    1、欣赏衣服
引导幼儿观察一些同伴的衣服,并发现衣服上的规律。
    2、观看课件,进一步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
引导幼儿观察:这是什么(或什么地方)?你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吗?这个规律是怎么样的?
(二)穿玩具,感知各种规律
    2、集体交流自己运用的规律,并将其转换成符号形式。
    3、引导幼儿分析与提炼规律的主要特点。
(三)运用规律
    1、排队:我们小朋友可以排排队,排出规律。
     2、编动作:用动作表现规律。
     随着“东阳土特产”这一主题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对家乡土特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花生就是其中的一样。为了进一步让孩子们去探索、发现花生的秘密,我预设了 “剥花生”的活动。目的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发现花生的秘密,并从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中选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索。花生内花生米的数量就是其中一个兴趣点,于是我让幼儿尝试用数字、符号来记录花生的数量,感知发现花生里花生米数量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操作要求,让幼儿初步学习统计,从而学会用记录统计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目标:
    1、在剥一剥、记一记中发现一颗花生中花生米数最多的是几粒。
    2、初步尝试用统计的方法了解一堆花生中几粒花生米的花生最多。
    3、学习在合作中做事。
    活动准备:
一盘花生,每组三个盘子,记录纸、笔、四列小火车
     活动过程:
一、  猜一猜,剥一剥,感知花生内花生米数量的不同。
1、情景谈话,梳理经验。
——你喜欢吃花生吗?……
——你吃过的花生里有几颗花生米?
2、猜一猜,剥一剥
教师出示一颗花生:猜猜这颗花生里有几粒花生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选一颗花生,先猜猜里面的花生米粒数,再剥开验证。
——你在剥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花生里花生米的数量不相同。
二、 剥一剥,记一记,发现一颗花生中最多的花生米数。
1、引发争论,提出记录。
——引发争论:剥出来最多的有几粒花生米?
——怎样记录?
2、幼儿剥一剥、记一记
——幼儿把花生剥开,数数里面有几颗花生米,并记录在纸上。
——注意观察每个幼儿剥与记的方法与步骤,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3、引导先完成的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单,找找剥出来最多的是几粒?
三、尝试用统计的方法了解一堆花生中几粒花生米的花生最多。
1、观察记录单上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讨论:到底是几粒的最多?用什么办法知道?
2、幼儿示范统计
——重点指导:怎样才能不漏数?
3、幼儿分组统计
——将统计表粘贴在火车上。
——两人合作统计。
——幼儿相互比较验证。
4、观察统计表,交流自己组几粒的花生最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 09: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