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保亭思源学校 王绥泽
《三国鼎立》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官渡之战胜利而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东汉末年各地官僚、军阀为扩张实力、争夺地盘而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学生学起来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会比较大,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我觉得不再是教给学生多少历史知识,而是能否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学生能否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因为兴趣和能力,要比知识本身重要的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教会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关键一步。
新教材提供给我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我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基于作为历史教师的我如何理解当今的历史教学。我深知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