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13 08:20:33
|
只看该作者
在智慧的课堂中放声读,在情感的触碰中真切悟
——《爱迪生救妈妈》说课稿
北港小学 陆凌燕
一、依据课标,单元主题,简说教材
《爱迪生救妈妈》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第四册第八组“科技故事”中的一篇精讲课文。作者以朴实凝练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爱迪生的妈妈病情严重,切除阑尾炎的手术必须马上进行,可是昏暗的灯光急坏了医生和爸爸。多亏爱迪生急中生智,想出了办法,把昏暗的灯光聚集在一起,妈妈的手术才得以顺利进行。
本文共五个自然段,词语形式丰富,有利于学生积累,文中有三处人物描写,有助于学生练习朗读。
简短的五个自然段却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是学生积累词句,练习朗读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依托,紧紧围绕着整个单元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动脑的习惯。
二、依据教材特点,确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11个生字,会写9个字。
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好词好句,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
情感目标: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有多动脑、多动手、善发现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11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会积累好词好句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善发现的意识。
(三)课时安排:2课时。本次说课针对第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课件。
三、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教学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低段学生喜欢朗读,放声朗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等是他们最投入的活动,也是感悟课文主旨的主要方式,有助于学生各自领悟,读出自己的感受。二年级的学生也是充满童真,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这篇课文正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四、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在让学生识字,朗读,力求通过以下教学方法以突破重点:
(一)摘苹果游戏法:重在解决生字读音,在学生感兴趣的氛围中自主识字。
(二)讲读法:朗读是低段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在读中评,在读中讲,在读中悟,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朗读情感。
(三)比较法:课后练习中两个同音异形字的区别,用法。
(四)情境法:利用课件,使学生在爱迪生救妈妈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体会。
五、教学过程
(一)人物介绍,引入课题
1.分享学生自己搜集的关于爱迪生的资料,说说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2.出示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带着“读通课文,把生字宝宝好好认一认“的要求读课文。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游戏:摘苹果。请小老师摘苹果,学生跟读,重在掌握字音。
猜谜语:如“恍,悟、炎”等重在让学生记忆字形,结构,偏旁。
交朋友:组词,巩固生字。注意课后练习中同音异形字的区分。
(三)多重朗读,体验角色
1、 学生分段朗读,另外学生想一想课文中有哪些人物。
2、 师生交流,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爱迪生 爸爸 医生。
3、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人物,读一读。
随交流,出示句子,随机板书
(1) 医生。动作:环顾四周,还是摇头;
表情:迟疑,满意的笑容;
语言:今天多亏了这个小家伙 等。
(2) 爸爸。表情:又急又气;恍然大悟;
语言:什么时候了,还胡闹!
(3) 爱迪生。动作:一溜烟似的奔出,捧着;
表情:委屈
语言:我没胡闹,我想出办法了,不信您瞧!
同桌相互练习朗读对话,师生评价。让学生体会爸爸与爱迪生之间不同的语气。男女生读;小组读。
学生朗读时,引导学生观察同学的表情,理解“恍然大悟”。师生共同评价,齐读。
4、 师生共同合作朗读课文。
朗读是低段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放声朗读,自由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是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课文内容、基调的主要方式,这篇课文有着人物一系列的动作、表情、语言描写,是朗读的好素材,有助于低段学生培养朗读兴趣与语感能力。
朗读也是让爱迪生走进学生心中的一种凭借,以读生情,学生在多重朗读训练中升华对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的认识,从课文的字词训练,加深至情感熏陶,在体会爱迪生智慧之时,领会他对妈妈的爱,和他积极动脑的好品质。
(四)书写指导
1.出示要求书写的字,观察,发现3个由新字组成的词语。
2.师范写,生说说重要笔画。
3.生临写,展示,评价。
六、板书设计
30 爱迪生救妈妈
人物 动作 表情
爱迪生 奔 捧 委屈
爸爸 又气又急 恍然大悟
医生 环顾四周 迟疑
摇头 满意的笑容
相信这篇课文的学习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带给学生多重启迪!识字和朗读将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堂的趣味横生,婉转韵味。
学会合作 乐于探究
——爱迪生救妈妈 第一课时说课稿
振东小学 金瑜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三十课《爱迪生救妈妈》,我将从教材、学法与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课时的说课。
一、说教材。
看,小小的爱迪生是多么聪明,妈妈的病情十分严重,切除阑尾炎的手术必须马上进行。可是,昏暗的灯光急坏了爸爸和医生。多亏小爱迪生急中生智,想出了办法,用镜子把昏暗的灯光聚集在一起,救了妈妈的命。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赞叹爱迪生的聪明,而这也跟本组课文的单元主题——“善于动脑,解决问题”是分不开的,通过这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问题,时时有思考。根据上述对课文的理解,又根据二年级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榜样人物的崇拜心理,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迪、检、性等11个生字,会写斥、炎、夸等9个生字,能正确分辨“急与及”、“做与作”并进行填空。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爱迪生靠自己的聪明救了妈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并有多动脑、多动手、善于发现的意识。
有了这样一个统领课堂的目标还不够,对于二年级的孩子,生字的识记仍是重点;而爱迪生怎样救妈妈的理解,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不仅是重点,还是难点,所以我把这堂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一是“急与及”、“做与作”的区分,二是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及激发动脑动手的意识。
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下面我来说说教学的方式方法。
二、说学法与教法。
《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定,教学评价的运用都应围绕更好地展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进行。这堂课在赞扬爱迪生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比一比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二年级的学生正是团结意识强、自尊自信心强的时候,我打算采用探究质疑法、合作学习法、读中感悟法,让学生们自主质疑,自主解答,读中思考,读中感悟。那么现在我就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我的这些教学手段吧。
三、说教学过程。
这堂课我将从质疑导入、初读感知、合作感悟,小结升华四个方面展开。
(一)质疑导入。
首先我直接板书课题,指名让学生朗读,并说说读后你有什么问题。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自主质疑,学生会说:
(1)谁是爱迪生?
(2)为什么救妈妈?
(3)怎么救妈妈?
(4)他靠什么救了妈妈?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开门见山的读题再让学生自主质疑,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接着我便请学生回答能回答的问题。第一个问题“爱迪生是谁”,可马上解决,爱迪生是伟大的发明大王。他的一生都与发明有关。然后其他三个问题就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了,解决了这三个问题,相信学生就能掌握课文内容的十之八九了。
(二)初读感知。
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并提出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
(2)想一想,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充分自主地思考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正如《课标》所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之后,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
(三)合作感悟。
语文教学应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自学,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学”,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并推选代表解答的方式,小学生一定会在这样课堂里敢说敢言。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注意地方有:
生字:字形重点:斥的点不要少,炎的上面的火是点。
字音重点:性、堂、恍是后鼻音。
字义重点:作做、急及的区分。
合作重点:
(1)为什么救妈妈?
因为妈妈忽然肚子痛,疼得在床上直打滚,而房间里光线太暗没法做手术,爸爸和医生都很着急。
(2)怎么救妈妈?
爱迪生捧着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身后还跟着好几个小男孩,每个人都捧着一面大镜子,又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这样手术做得非常成功。
(3)他靠什么能救妈妈?
爱迪生靠了自己的聪明救了妈妈的命,爱迪生之所以从小就这么聪明,是因为他从小就喜欢动脑、动手,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了很多科学知识。
朗读重点:合作学习后,教师对学生朗读指导到位,具体可从以下入手。
(1)医生。动作:“环顾四周”、“还是摇头”;表情:“迟疑”、“满意的笑容”;语言:“今天多亏了这个小家伙,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在读中感悟医生开始的束手无策,以及此后对小爱迪生想出的办法感到满意和夸赞的感情。
(2)爸爸。表情:“又急又气”、“恍然大悟”;语言:“什么时候了,还胡闹!”在读中感受爸爸的心情和对小爱迪生前后态度的变化。
(3)爱迪生。动作:“一溜烟似的奔出”、“捧着”;表情:“委屈”;语言:“我没胡闹,我想出办法了。不信您瞧!”在读中感悟小爱迪生的聪明可爱。
最后,学生在读中感悟,选择你最喜欢的人物,多读几遍。争取读出感情。
(四)小结升华
爱迪生靠自己的聪明救出了妈妈,是多么了不起啊,你也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这篇课文读好吗?下节课我们就进行编排表演课本剧吧!
用这样的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不仅对这堂课作出了小结,也让学生对下节课充满期待。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