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3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认知到思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观,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上实践和体现。因此引导教师以专业化成长为载体,分析和反思惯常容易忽略的教学细节,打造全新的教学细节,改变原有教学行为,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据此,笔者以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叩解教学细节的“去末归本”思辨中做起。



【关键词】 叩解语文  课堂教学  细节思辨



“看观摩课有三个目的,一看教师素养,二看教学设计,三看教学细节”(柯孔标语)。做为组成课堂教学世界的教学细节更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功力的一种展现。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透过教学细节,看到了改革过程中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正在被教师理解和接受,并开始影响改变教学实践。但是,由于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我们也发现老师们在教学行为中对新理念和新要求的把握水平参差不齐,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变异现象。因此,笔者在新课程的听课调研中,努力地与教师一起分析和反思惯常容易忽略的教学细节,“去伪存真”,以期改变原有教学行为,打造全新的教学细节,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从而营造有效、和谐、温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一、细节是可以整合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过程应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人。问题在于,这样读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有人不知所措。请看以下两则关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教学细节:



案例:《再见了,亲人》:



教师出示1958年志愿军离开朝鲜时的幻灯片,深情的导语回顾: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深情,是什么让他们泪如泉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巍的《再见了,亲人》。(突然语调一转),什么叫亲人?你身边有哪些亲人?



生:(略)



师:这些都是有血缘或亲戚关系的。再读题目,你肯定有许多疑问!



生1:为什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生2:他们为什么来送他们?



师追问:他们分别是谁?



生2:朝鲜人民为什么来送志愿军战士?



师板书:志愿军



生3:是亲人为什么还要离开呢?



生4:图中的老奶奶为什么拿苹果来送别?



……



师:请同学们带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案例:《狼牙山五壮士》:



师板书课题:狼牙山五壮士



生朗读课题:齐读、轻声读、大声读。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知道你们可能已经知道了一些,也还想知道一些!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读课文!一个提醒,本课生字比较多,注意读准。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了一遍,你心中的疑问解决了吗?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1:我觉得五壮士很聪明!因为在剩下最后一颗手榴弹的时候,用石头砸,让日寇觉得我们已经没有弹药了,引诱日寇中计。



生2:我觉得五壮士很英勇。五人对付敌人那么多的兵力,最后壮烈跳崖。



生3:我觉得五壮士不怕牺牲。



……



师:这些精神在他们身上显得特别的明显,他们是多么的伟大呀!板书:伟大



在书声琅琅中,有专家曾冷静指出朗读存在的问题:读受重视、读风渐浓,但读效不强,为读而读的多,为热闹而读的多,为表演而读的多。案例一引导学生析题质疑,再带着问题读。这种“带着问题读”的做法本无可非议,然案例一中教师在已经创设了良好语境和课堂教学氛围的时候,而且通过读、思、议,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由伸展,何必非要横插一刀“质疑——自由读”?而案例二中教师通过“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知道你们可能已经知道了一些,也还想知道一些!”的话语引导自由读,这种自由读的做法相较片段一的自由读在环节上进行了整合,显得有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二、细节是需要指向的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对阅读行为的正本清源,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知识与能力基础及审美情趣,各不相同,千差万别。“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引导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并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从中获取营养。



《海底世界》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他同学注意听。



生1:我喜欢读第2自然段。(朗读内容略)



师边听边评:你的声音真不错,别紧张,注意吐字清晰。



其他学生评(略)



生2:(站起来马上读)



师:请等一下,你还没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你喜欢的是第几自然段。



生3自信地说:我喜欢读第一自然段。在读到“澎湃”时含糊地跳过。



师随即问:同学们听到了什么?(学生没有反应)请你再把这句话读一遍,随手板书“澎湃”。



生4:借助课文拼音默念“澎湃”。



师: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刚才“A”同学做得真好!大家把这个词再读一读。



生:全班学生读。



师问生4:你读的真不错!能向其他同学说说自己的收获吗?



生4:我在自由读时,如果借助拼音读的在仔细些,刚才读起来就更流畅了。



……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折射出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但在实践操作中,教师没有浅尝则止,而是通过颇具匠心的整体把握,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整体感知课文,避免了“我读我喜欢的”“你做你喜欢”课堂现象的产生,培养了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能力,营造了和谐、有序的会倾听的“学习场”,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质量。对如上教学片段的操作,我觉得指向细节值得珍视:



其一,“请同学们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他同学注意听”指向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之门,发挥了教师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作用,为后续学习从个体体验阅读转向集体整体体验提出了明确的信息。



其二,“请等一下,你还没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你喜欢的是第几自然段”揭示了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一个学生运用已知探究未知并重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材是“学本”,个体学生的体验是大家整体共享的资源。在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中,若学生没有亲近文本,触摸文字,咀嚼语言,结果体验不是“虚无”,那至少可以认为是肤浅的。而这个过程温馨的提醒,既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又防止了任意选择导致的文本支离破碎,感悟不全。



其三,在学生读到“澎湃”时含糊地跳过。师随即问:“同学们听到了什么?(学生没有反应)请你再把这句话读一遍”。课堂是一个信息交流场,信息稍纵即逝,但在学生出现错误,学生在倾听过程没有发现的情况下,教师实实在在地发挥了“平等中首席”的作用,“引导学生发现疑问——纠音——巩固”。在当前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中,我们经常聆听到“你想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你想背哪一节就背哪一节”等语言,在选择阅读个性的同时,阅读的共性指向亦值得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三、细节是应该优化的



“不论教育工作者怎样研究教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乌申斯基)当代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是一个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开放式的生态空间。因此,教育机智形成于细节的优化。



《狮子和鹿》中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哪个地方有发现,做个记号,待会儿推荐给别人读一读。



生:小组合作读并做批注。



……



生1:我把第六小节推荐给大家。



师:请你说一说推荐的 理由?



生1:这段比较难读。



生2:我推荐小鹿的四次说话。



师:课件出示四句话,请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生2:因为我读的比较熟练、自信。



片段二:



师:读了《狮子和鹿》后,你发现了他们最美的是什么?



生1:生存下来是最美的。



师:哦,是这样的吗?



生2:鹿的两只脚最美。



师:是呀,多亏了这两只脚才让她成功的逃离了虎口。



如上两个片段的中的“你发现了什么”架设起了“学生――文本――教师”间对话的通道。但从以上的两个片段中,本人发现,在这多主体的交互动态的对话交流中,这种交流只是“窄通道”而不是“宽带网”,他难以激活接受的前理解结构,也难以整体领会历史主体和意义寄寓。面对文本在阅读者所产生的个性对话,笔者倒认为以下的教学案例值得借鉴:



《海底世界》教学片段:



教师在学生朗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角色再创造(教师扮演船长、学生扮演潜水员)



师课件出示(海底情景图):各位潜水员注意了,现在你们将要潜入海底,要及时向船长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在海面非常亮的时候,海底依然很暗。



生2:我发现海底物产丰富,有……有……



生3:我发现许多小鱼在窃窃私语,还听到海底有声音。



师:哦,你还听到了声音,也就是说,海底虽然很宁静,但静中有声。板书:声



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回答略)



师随即出示课文阅读材料:熟悉这么多声音,可见作者真高明。老师也写了一段话,请同学们来评一评: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鞭炮一样啪啪,有的像雷声一样隆隆,有的像汽车一样嘟嘟。



生:老师写得不精彩,因为“窃窃私语”指的是非常小声的说话。



生:老师写得精彩是精彩的,可是没有把海底静的感觉写出来。



师(课件再出示海底世界):请各位潜水员戴好水中听音器,再入海底,看看你们听到了什么?注意待会儿可要向船长汇报。



生:(观察略)



师出示说写小练笔要求:



A.我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



B.海洋音乐会开始了,我用水中听音器一听:                                   



在课改现场,我们常常会听到“你发现了什么?”或“你有什么感受”之类的语言贯穿始终,其实“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仅仅是“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导语是不够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这个整体既包括师、生、课堂、内容、方法,也包括整个育人的环境设施和文化氛围,是把亲和、融洽的精神贯注在每一个有机的因素和环节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生态区”和“生态整体”。相对而言,案例《海底世界》在教学细节的优化上显出其独特的教学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四、细节是值得期待的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和合作意识。呼唤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意识地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习惯,这对学生的将来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在我们的实践课堂中,也发现了培养合作学习方法上一些误操作。现撷取课堂中听到“谁来帮帮他”谈点自己的看法:



人教版语文二下《葡萄沟》课堂教学片段:



师:葡萄沟还有什么地方吸引人,请大家打开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2.3自然段,当你觉得哪个句子能写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就请用笔来划一划。



生:自主学习第2.3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时而面带微笑地为学生竖起大拇指,时而俯身与学生交流)



师目光环视四周:谁来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生1大声地:我来。(可是站起来时低头看书,好一会儿还是没做声,好像在思考)



师面带微笑地说:怎么样?你行吗?谁来帮帮他。



生纷纷举手



教师随即请一位学生回答,正待这位学生要开口时,生1大声地说:我自己来。



师:哦,好。



生1一口气把整段都读下来,读到后面,声音越来越小,不好意思地坐下去。



师笑笑说:哦,不错。自己都觉得读得太多了吧。



生1坐下环顾教室,面有不服。



“谁来帮帮他?”分析这句话,当学生有困难时,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自己的看法,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打开思路,与其进行资源共享,不失为合作学习一句“引路语”。但我们从以上的案例中发现,当“教师在生1遇到困难,随即请一位学生回答时,生1大声地说:我自己来”,拒绝帮助。引起了我的反思,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留给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时空,大力激活学生的表现欲。



在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他遇到了什么困难,通过他自己的努力能否克服,能克服则需要我们教师的耐心的期待,因为期待是引领学生自主阅读的一种内动力机制,学生的阅读期待越强,就越有力阅读活动的深入与阅读目标的达成,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白杨》时就因为学生准备不充分,一次次地启发引导,营造了“第七遍说不出来还有第八遍”的课堂艺术;不能克服则再思考怎样“帮助他”、应该在什么时候帮?最后引导被帮者对文本回味和再思考,形成合作规则的,这样不但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而且还能锻炼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逐步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否则,泛化的盲目的“谁来帮帮他”不但无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的形成,反而会打击个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了倒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五、细节是提倡设计的



有专家曾说过:教育的真谛是激励、是唤醒。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经过努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是可以改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关注细节,施以科学的方法,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



比如作业设计和布置,在课堂中,我们告别了命令式、强制式,但在实践中出现了虚幻式等缺乏实效性的设计。曾经听过一位老师在上作文指导课后,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将习作誊写好可以寄给老师或请你们班的老师批阅。我不知道事后学生的习作是怎样修改的,也不知道有多少学生会将习作寄给作课教师,但我个人以为此环节的操作是可以设计的更精致些的,可以请原任教老师帮助学生修改,然后出一本小集子等。另外,我收集到这样一个“自助餐”式的作业设计和布置的案例:



《长江三峡》一课作业:



①辨字组词:撕( )旋( )涡( )



            嘶( )漩( )窝( )



②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刀砍剑劈 嘶鸣吼叫 东闯 西撞



③摘录文中你认为三峡风光很壮美的句子。



④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创作一幅三峡的山水画。



⑤如果你在江中的小船上,面对汹涌的江水,两岸的高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⑥学了课文,请你做一回小导游,介绍一下三峡的风光,写一段导游词。



(以上作业,请自选两三题做)



这样的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这样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较宽松的选择范围中,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其实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改革初期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的培养,放权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对学生类似作业质量等细节的内涵提高不够,实效性关注不足,缺乏辩证发展的观念。教育是项大工程,也是项针线活,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认真、负责、精益求精。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一项教育改革只有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众多细节的演绎而转化为深刻影响学生思维和接受的力量,才有可能是成功的。其实,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课程理念,我们所缺少的是具体的对这些先进理念的运用、操作和探索。因此,通过对新课程理念在具体而微的实践层面上的落实环节的课堂教学观察与反思,我以为教学改革,要从细节做起;教学细节应该从认知走向思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1-7 11:58:00 | 只看该作者
叩解语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23: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