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3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中地理优秀课例 河流地貌的发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1:0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解析

1.本节内容的设计思路。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它塑造的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与第二节山岳相对应,本节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2.“河流地貌”的重点。本节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这是这段内容的重点。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图4.17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致分布位置。这三种平原虽然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对此,教材一一做了简要介绍。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即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及形成过程。随后还安排了一个“活动”,分析黄淮海平原的地貌特征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内容组织。河流地貌总是发育于一定的地貌单元之上,而地貌单元有大有小。这里选择的是大地貌单元,因此,教材中所说的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是河流地貌对所在大地貌单元的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材从三方面阐述了文中已经涉及到的河流堆积地貌,即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对所在的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随后,教材还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对分析与聚落分布有关的地理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设计

【引入新课】

本节新课的引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播放一段长江河流地貌的视频,根据视频内容设计一两个问题,顺势导入新课。

2.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河流地貌,引入新课。

3.用世界著名的河流地貌景观,如长江虎跳峡、亚马孙平原等图片,设计相关问题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1.在讲述河流地貌的形成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本节是一个案例,用于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然后再介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典型代表地貌──河谷和冲积平原。

2.对于河流侵蚀概念的教学,教师可以先出示河流峡谷的景观图片,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河流侵蚀概念的理解,然后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给出河流侵蚀的概念。至于河流侵蚀的三种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设问“河流的侵蚀作用仅仅表现为使河谷加深吗?”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下蚀、侧蚀、溯源侵蚀的特点及其在塑造河谷过程中的作用。河谷的演变过程是河流侵蚀地貌部分的重点,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分两步展开教学。第一步,先利用河谷与沟谷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河谷与沟谷的联系与区别。从两者的区别上看,主要在于是否有稳定的水源补给,河谷有稳定的水源补给,沟谷没有稳定的水源补给;从两者的联系上看,河谷是从沟谷发育而来,即沟谷一旦获得稳定的水源补给就变成河谷。第二步,播放长江河谷形成和发育的视频画面、或演示河谷形成过程的电脑动画,结合课本河谷形成过程示意图和课文,让学生分组归纳总结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其对河谷形态的影响等内容(如下表),并对河谷不同发育阶段侵蚀方式差异的原因进行简要探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1:01:28 | 只看该作者
河流侵蚀地貌部分的“活动”,教材选用了张家界的资料,教师可以用这个材料,也可以选择更典型的河谷地貌的资料作为活动的素材,例如,给出长江上、中、下游不同河段河谷地貌的图像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推测长江各河段河谷地貌的发育过程。

3.对于河流堆积地貌部分,教师可以分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条件、冲积平原的组成、冲积平原的发育三部分来介绍。由于篇幅限制,教材没有对洪积扇和冲积扇的发育环境进行介绍,只分析了它们共性的东西──形成机制。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需要先对洪积扇和冲积扇的形成环境作简单介绍,即洪积扇发育于干旱、半干旱的山前、冲积扇形成于湿润、半湿润的山前,然后分析它们的形成过程。在分析泥沙堆积的原因时,要抓住“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的因果关系主线进行分析。

河漫滩平原是冲积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讲述冲积平原的河漫滩平原的形成时,要注意抓住其主要过程来分析,即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相对于前两部分内容来说,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原因相对比较简单,教师结合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的案例,将其形成条件和发育过程讲清楚即可。

4.在进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来分析。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各种堆积地貌形成的地形条件加以分析,比如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分别形成于高原、山区或平原等地区。这些地形区上形成了不同形态的冲积平原,而不同形态的冲积平原对聚落的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部分“活动”的参考答案】

活动7黄淮海平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概括如下。

黄淮海平原的不同地貌单元,由于地势地貌特征不同,形成的土壤的水分条件和土质差异很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比较大。一般来说,山前倾斜平原,地势较高,水质较好,土壤排水性良好、不易盐碱化,多为高产稳产农业区。冲积低平原地形平坦,多为粘土,夏季容易积水发生涝灾,地下水的矿化度较高,且水位较高,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现象,土地生产力一般低于山前倾斜平原。滨海平原地区地势极为低平,夏秋季节低洼易涝,组成土壤的物质以粘土为主。由于受海水浸渍作用的影响,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为盐土,表层含盐量达1%~3%,只能生长盐生或耐盐性强的植物。因此,这里是黄淮海平原低产田的主要分布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0: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