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7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考试命题要注重“四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4 08: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沙华中



  
考试既是对前一阶段的教学状况进行检测,又是对今后的教学工作的引导,考试的命题因此而显得十分重要。笔者以为,考试的命题要依标扣本,注重“四性”,即基础性、应用性、灵活性和综合性。



一、基础性──厚实基本知识



语文考试命题要引导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字词句段篇(包括标点)的扎实训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表达,提高语文基本能力。



题例一



根据下面一段话的内容,给“肖”字加偏旁或部首组成字填在括号内。



元(   )节那天,公园里(   )售着各种花灯。那些形状各异的花灯煞是好看,最好看的要数那挂在山坡(   )壁上的“双龙戏珠灯”了。午后,传来一阵清脆的(   )声,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来了。其中一个女孩的发(   )上还打着蝴蝶结,显得特别俊(   )可爱。他们在公园里(   )遥自在地赏着灯,猜着谜,后来还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孩子们尽情地玩着,一切烦恼都抛到九(   )云外去了……



当前学生的母语水平呈下降趋势,学生习作中错别字增多,这与训练不实有关。此题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给“肖”加偏旁或部首形成新的汉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地运用这些汉字。



题例二



二班在拔河比赛中得了冠军。小明飞快地跑到办公室向王老师报告,因为跑得急,所以说话断断续续。请围绕以上内容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用上恰当的标点符号。小明跑到办公室向王老师报告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是书面表达必备的基本功。在不少试卷中,只是提供一句或一段话,在需要加标点处留下空格,提醒学生加标点。这样的考查比较机械,导致学生考试时会加,但在平时的写话、作文中仍没有养成在应该停顿的地方加标点的习惯。此题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情境,要求学生在写话中正确停顿,能比较准确地考查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4 08:29:00 | 只看该作者
二、应用性──链接生活情境



学生学语文的目的,最终是要提高自己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考试试题在这方面要加强引导,要在链接生活情境中考查学生应用语文基本知识的能力。



题例一



用“严”组成不同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爸爸对我的要求一向很(   )。有一天,爸爸向我推荐了一篇文章,内容主要写:李大钊在革命形势非常(   )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工作。他被捕后,敌人对他(   )拷打。最后,他光荣牺牲了。读了文章后,爸爸要我讲给他听。我笑嘻嘻地讲着,一点儿也不(   )。爸爸用眼睛瞟了我一眼,我却没有认识到问题的(   )性,还是笑嘻嘻地讲着。爸爸用(   )的语气说:“李大钊在自己生命受到威胁时,仍(   )党的秘密,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可你还嘻嘻哈哈的,真是太不应该了!”听了爸爸的话,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汉语的近义词非常多,有的在意思上尽管区别很细微,但在使用上常常不可以替换。此题的目的是结合生活情境,考查学生的语感和对词语的理解水平,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了词语细微的区别后(这种理解可以是直觉的),才能正确地运用。



题例二



在横线上填上名言警句或谚语。



1.诸葛亮令魏延用枪挑着司马懿的头盔到阵前叫骂,引他出战。司马懿却在阵中对儿子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不可出战。”这种在小事上能容忍的气度,使他避免了失败。



2.去年夏天的一天,早上霞光灿烂,我正准备去风景区游玩,爷爷说:“今天你就不要去了,因为有一句谚语说得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晚霞行千里’。”在爷爷的劝阻下,我留在了家里。果然,中午就下起雨来了。



学生背诵名言警句或格言、谚语不能仅仅停留在积累上,还要应用,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感染力、表现力。这样的试题比单纯的将名言警句补充完整效果更好,对教学的引导也更明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4 08:29:00 | 只看该作者
三、灵活性──避免机械记忆



命题要立足教材,立足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命题要指向死记硬背。命题要注重灵活性,因为试题的灵活性要求教师教得活,学生学得活。题例一南郭先生是《滥竽充数》中的主人公,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也有,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是个“南郭先生”。我们可不要成为这样的人呀!



对成语的考查,如果只要求学生写写其意思或根据意思写成语,就显得非常机械,对教学的导向就是背背成语的意思。其实,成语的意思只要理解了或意会了就行。写一写生活中的“南郭先生”,既考查了学生对“滥竽充数”的理解情况,又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题例二



请在横线上填成语或四字词语。



学了第十二册教材,我们领略到桂林山水的________________,西湖的__________________,长江、黄河的___________________;品味到莫泊桑写作时的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弟子颜回的_________________,海伦·凯勒学习时的_________________;仿佛看到了大江保卫战场面的_________________,碧螺春茶树的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学习课文,背诵课文,语言积累是重要任务。对这方面的考查,往往是采用“默写课文内容”的单调形式。上述题例,考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考查学生对课文是否真正理解了,考查的覆盖面较广,灵活性较强。



题例三按同样的格式,将句子补充完整。



啊,生活!你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醉香;你是一条小溪,流淌着酸甜苦辣;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修辞的考查,有时比较单调,如判断一个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或要求学生写一句含某修辞手法的句子。上述题例,一是考查学生对相关修辞手法是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四、综合性──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的目标是综合的,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语文命题,应该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题例一



根据季节的特点,将诗句补充完整。



春天的风是绿色的,



染绿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给大地带来了生机,



带来了喜悦。



秋天的风是___________________色的,



染____________________



您把人们带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季节,带进了迷人的田野。



这个题目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一是学生要善于观察,把握大自然的季节特点,了解各个季节的主色调;二是要观察、揣摩,大致了解诗的结构特点;三是要能用简洁的语言艺术地表达季节的特点。这里,既有知识的层面,也有能力的层面,在答题的过程中还必然伴随着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



题例二



请采用各种写作方法,将下面一段话写美些。



多美的荷花呀!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有全开的,有半开的。一朵刚刚绽放的花骨朵长得超过了一片荷叶,一只小蜻蜓在它上面飞来飞去。



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高低,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呈现的。此题是开放的,又是综合的。学生要将此段话写美,必然要对景物进行描写,必然要用到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还要考虑用得是否贴切。



题例三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1.这段话写了很多景物,但细细想一下,其实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景物。



2.瀑布形成的原因是。(用文中语言回答。)



3.请你根据九寨沟风景的特点为它设计一条广告语。(语言要精练。)



当前,一些教师对“简单语文”的认识存在误区,课堂教学只停留在表面的读读背背上,忽视了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对文本语言进行细致的研习,导致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此题,就是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对学生的语文要求是综合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17: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