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2-9-7 16:14:51
|
只看该作者
活动: 将衣服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当你的同学用铅笔敲打衣架时,你听到了什么?这时声音是怎样传播到你耳中去的?如果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双耳,重复上述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通过刚才的探索,你初步得到什么结论?
(2)学生实验:图1-3
提问:谁能用讲台上的器材,来验证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你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哪些介质传到耳中的?你还能哪些事例或实验证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吗?(在水中摇铃、在水里可以听到岸上人说话、钓鱼时不希望别人在岸上走动、大声讲话等。)
(3)演示实验:图1-4
提问:在实验过程中,你听到的手机铃声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是一种波
把一块石头落入水中,水波会从石头击中的地方向四周传播,如果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也能在水面激起水波。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类似的方式传播的,但人眼看不到。
(1)阅读课本,介绍声波
(2)介绍共振现象。
(3)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介绍声能的利弊。
清华大学力学系教授席葆树发明的阻挡射流扬声器, 可用于机场驱雾1999年被评为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发明类)。当然,声波在生活中也有不利的一面,比如:登山运动员在登山时不能大声叫喊,为什么?
三、课堂小结
小结:今天我们这节课探讨了声音是什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同学之间的交流,知道了什么?
四、课堂训练
1、假如没有声音,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举出两个合理的场景。
2、完成3W
1.2音色 声速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第三特征:音色,通过试验探究,了解影响音色的因素。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能估测声速。
3.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不同。
4.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不能区别。
2.学会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
教学器材:音响、音乐。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 辨别声音
(1)(欣赏音乐)播放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音乐。
提问:在这段音乐中用到几种乐器演奏?你能说出他们是什么乐器吗?你是怎么分辨出来的?(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特色)
师:这就是声音的第三个特征――音色。
(2)你能举例说明音色是声音的一个特征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2、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1)提问:决定音色的客观因素是什么呢?
(2)阅读课文相关。
(3)阅读“生活物理社会”,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教育
补充:曾候乙编钟由许多大大小小的钟组成的原因是为了使音域宽广。
3、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
(1)提问:如果有一架飞机从你头顶飞过,当你听到飞机的轰鸣声时,你立即抬头向你的头顶看去,能否看到飞机呢?为什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说明了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
(2)试验设计:
如果只用秒表、尺子和人耳作为测量工具,你将怎样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呢?说出你的测量方案。
方法:可利用回声测速
介绍什么是回声:当声波碰到一个障碍物(如悬崖)时,它会弹回来,我们会再听到这个声音。这种反射回来的声音称为回声。在户外空旷的地方,回声比较模糊,因为声音的震动会向四处散开,能量会散失。而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如隧道),反射的声音不会跑掉,所以回声很大。
原理:站在离高墙较远的地方(事先测出你到高墙的距离)大声地喊一下,在你喊的同时按下秒表,当你听到自己的回声再按一下秒表,这样一来,你的喊声从你那儿到高墙打了一个来回,你只要把上面说的你跟高墙的距离除以测得的时间的一半,这声音的速度也就出来了(这里要注意的是因为人能分辨出自己的回声的时间间隔要超过0.1秒,声音有传播速度是340米每秒,所以你与墙的距离,至少不得少于17米才行,而且中间还不能有障碍物)。
(3)知识拓展:
回声和声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