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459|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教学设计.DOC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15:2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套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教学设计.DOC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资源。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案下载方法:右键点击下面的教案附件,选择目标另存为,保存在桌面上或你的电脑上解压缩即可使用!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教学设计.rar (56.04 KB, 下载次数: 4236)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15:20:1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节 走进物理世界大门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 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   "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
  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
  (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6.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
①       静电小实验
②       三原色陀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15:20:1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了解物质世界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对每种运动形式能举出一些典型例子,初步知道它们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2.    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大量运动,观察图片、演示实验、多媒体或动手做一些简单实验,经历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观察研究不同物体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3.        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世界的运动多样性,复杂性,形成关注物质世界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初步认识物理学的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通过本节学习,应使每一个同学认识到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形色色,但是并不是每个物体的运动大家都能认识到,需要通过观察,有的是肉眼可以直接看到,但更多的是需要借助仪器(望远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有的需要通过间接观察和思考,才能知道它们的运动。这也是为什么本节的节名为"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的考虑,希望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世界各种运动的观察和研究的兴趣。
  1.认识物质世界运动及运动的普遍性,渗透着运动的相对性。
  ①让学生体会判断物体静止和运动不能凭感觉,需要有科学方法;判断有些物质的运动如电磁波,热运动,虽然人眼不能直接看到,但可以由电磁运动、分子热运动产生的效应间接地观察。
  ②物质的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举例说明)
  2.逐个认识基本运动形式。
  ①教师拿出香水,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不知道)教师再打开香水盖喷,(学生回答:香水)你怎么知道的?(闻到了香气)香水在我手中,你们怎么会闻到?这说明了什么?香水分子在运动。
  再充分利用教材的彩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来进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认识。
  ②开闭电灯、收音机、学生互打手机等来认识电电磁运动。
  ③介绍声的传播、光的传播等。这些是与学生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运动形式。
  关于原子内部的运动与第一节介绍过的原子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原子内部有两种不同运动:一种是核外电子的运动,如导体的导电是原子核最外层电子变成自由电子的运动,原子发光、煤、石油、有机物燃烧是核外价电子的运动;X光、红外线、激光都是核外内层电子运动。另外一种是核内的运动,常见的是放射性现象,放出α、β、γ三种射线。这三种射线对生命物质都有杀伤作用,原子弹爆炸主要利用这三种射线形成杀伤力,核反应堆为什么要筑起厚厚的防护层,就是防止这些射线影响人体健康,医疗上则用γ射线杀死残害人体健康的癌细胞。
三、发展空间
  (一)"家庭实验室"指导
  (1)观察油滴在水面上运动。
  (2)与妈妈讨论做饭中的物质运动形式。

第三节  认识物质世界的能量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一切物体都是有能量,不同运动形式对应不同能量。   初步了解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和核能等能量形式。    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转化,初步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不同能量之间进行转化的过程。
  2.         通过联系生活,观察教材图片,让学生们自己来认识常见的这些能量形式。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初步认识不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3.     通过物质世界不同运动和能量形式的认识,尤其对能量转化利用的认识,使学生们对大千世界有一个概括的具体的认识,拉近了物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与我们人类生活、生产、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 让学生们阅读课文,然后讨论下列问题
①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联系着哪些能量?学生们自己说说每天生活中至少应有哪些能量?
  ②我们日常生活中消耗的能量是怎么转化的,即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
  ③如果世界上突然没有电能,整个社会将会怎么样?没有光能这个世界又将如何?
④怎样认识能源技术革命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
2.教师小结,并认识能量的转化
  (1)点燃火柴,观察光能、内能和化学能及其互相转化。
  (2)启闭教室内电灯、演示电能、光能和能内及互相转化。
  (3)双手摩擦或手捋铅笔体验机械能、内能及互相转化。
  
三、发展空间指导
1.    观察自己家里的家用电器的能量转化,填写下表
    洗衣机 电灯 热水器 电扇 电视 音响 电话 电能变成其他能量形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15:20:19 | 只看该作者

      
      2.将一细铁丝,来回反复弯折,可以折断铁丝,这时发现铁线是否烫手,分析一下这个过程能量转化。
  3.社会调查:(1)市场有一种新型手电筒,不需要电池,晃几下就可以照明。(2)一种玩具塑料球,从高空落地弹起就可以闪出彩光。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们感受不同能量之间的转化。

第二章 走进实验室
第1节: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 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场所,不得用于与实验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
  二、中小学实验教室要配备足够有效的灭火器材,并制定和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三、中小学生必须熟悉实验教室的安全规则,并要严格遵守实验教室的纪律。
  四、中小学实验教室要经常保持清洁整齐,及时通风换气,排除有害气体以及实验时产生的废液。
  五、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允许,任何人不得动用仪器、药品及其它实验材料,不得擅自拆卸仪器、设备,实验教室的公共财产不得带出室外。
  六、实验前,学生应按教师的要求,检查仪器、药品及有关实验材料是否齐全和完好,如有缺损,及时报告。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批准,不得进行实验。
  七、实验时,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仪器设备,要节约药品、水、电等实验材料。
  八、实验完毕,学生应按要求整理好仪器、药品以及其它实验材料、仪器,设备若有损坏或丢失,要及时报告任课教师,并如实填写仪器报损单。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协商后,可根据有关制度准予报损或责成赔偿。
  九、经任教教师允许后,学生方可离开实验教室。
  十、任课教师、实验教师和学生课代表应按要求填写《实验登记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15:20:23 | 只看该作者

第2节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两课时)
一、目标要求
  1. 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换算。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 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2.  通过一些实例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训练使用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 通过测量活动,从中体会、练习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 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训练实验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
  长度的测量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长度测量的基础性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②测量长度的要点;③综合的测量活动。
1. 教师讲述计量的重要性;
  ①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规定它的标准量,并以之作为单位,将待测物理量与它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以鲁班制定中国木工尺为例,说明了统一计量标准的重要性:国际单位制是进行科学、科技、贸易交流的保障。测量本质上是比较,是将被测物和标准物做比较。
   "如果不许使用尺子,你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测量方法,选其中之一进行实际测量,比如请一高一矮两位同学用步来量教室的宽,必然得出不同的结果。教师就此向学生指出,同一长度的测量得不出统一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得出统一的结果呢?通过这个活动和鲁班的故事,启发学生认识建立长度标准的必要性,同时认识长度单位以及国际单位制。中国古代在计量方面有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老师可适当介绍,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
  2.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①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三项内容。使学生明确,今后凡对有刻度的仪器,都要先弄明白这三项内容,比如温度计、带游码的天平、电流表以及电压表等等。再学习学生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书本的宽。并示范。
  ②明确长度测量的重要意义,向学生讲解,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测量是实验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测量就没有物理学。物理学实验的许多测量仪器的读数是以长度的读数为基础的,因此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对所有测量仪器的读数具有普遍意义.这就是掌握好长度测量的意义。
  3.实验活动--"建立你的信息档案"。
要求通过测量,认识自己,认识同学,学生会很感兴趣。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学生自己的身体练习估算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测量物理量的具体观念。
  4.测量长度的几种方法:
  累积法:测细铜丝的直径。把细铜丝紧密地排绕在铅笔上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总长,计算出细铜丝的直径。
  平移法:测乒乓球直径。
  替代法:测曲线的长度。
轮转法:用轮子的滚动来测长度,如利用自行车轮测出弧形遗跑道的长度。
  长度=轮子周长×轮子转动的圈数。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
四、作业:
  1."自我评价"参考答案:
  (1)通过皮尺测得20步走过的距离,然后除以10即可。
  (2)图(a)为正确操作。
  2."物理在线"指导
  纳米技术的崛起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纳米热潮,教师可以结合"参考资料"中提供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指导。另外在这一技术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领域的同时,许多虚假的纳米商品也纷至沓来,教师可以针对这个问题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养成利用物理知识分辨伪科学的意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15:20:27 | 只看该作者

第3节 活动:降落伞比赛
  (两课时)
一、目标要求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
  2. 体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过程,领悟"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过程,体会物理测量的基本方法,会根据测量对象选择适当的仪器。
  3.  通过经历探究过程,树立善于参与讨论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成果的意识。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以及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物理问题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展示"通知",学生阅读过后,教师:同学们,高不高兴?生:高兴。师:想不想在比赛中获胜?生:想。师:为了在明天的比赛中获胜,现在我们一起来准备好不好?生:好!
二、 引导研究:
1.材料的准备:
  不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先写好计划,为了明天的比赛,我们先应干什么?(制降落伞),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做材料?(让学生举手回答,如纸、布、塑料等,然后综合得出最好的),还要什么?绳子。
  2.仪器的择:
    ①对降落伞还有什么要求?教师用手在通知书上指出。(20g),
    20克究竟是多少?我们用什么来称?磅秤?杆秤?案秤?(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因为它们的分度值不同,应该选择分度值较小的天平秤),你们会使用天平吗?过一会儿大家一起研究研究。
    ②我们再看一看,还有什么要求?(指出3米)。
    怎样测出高度是3米?需要什么仪器?(刻度尺)
    ③比赛是比什么?(时间长为胜),那么这又要什么仪器?(秒表)
   3.天平的使用
       我们准备了所需的器材,下面一步就是要会使用这些仪器了,上节课就布置了,要求同学们在图书室或上届初二学生的物理书上自己找一找有关天平使用的方法,你们找了吗?有谁会使用天平,请给同学们说一说。学生说后,教师再边演示边讲解。
   4.秒表的使用
       我们一开课就讲了怎样学好物理,请同学说一说?教师再复述一次,秒表如何使用,现在就要用上这一方法。我们先要猜一猜:上面一些按钮是干什么的,然后试一试。证明自己的所想是否正确。(让学生,讨论、试一试),然后让学生演示,教师综合。
   5.我们即准备了所需的仪器,又会使用。现在我们应该考虑什么?(怎样让"降落伞"在空中停留时间最长,哪些因素影响下降的速度?),这一问题、也需要自己猜想、实验,我想:由于时间和环境有限,现在大家自己想一想,课后再试一试,剩下的时间我们就一起来熟练一下天平、秒表的使用。
三、比赛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15:20:31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声
第1节  什么是声音

一  目标要求
  1.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声音发生的条件。难点声波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展示教材中图3-1-1、图3-1-2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思考,讨论一些问题,动物都能发声吗?举例说出各种动物(狗、猫、鸟、蝉等)是怎么发出声的?你是怎么会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自由发挥,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声的产生和传播。
  2.过程展开
  (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鼓面和音叉发声,可用实验进行演示。将纸屑放在鼓面上,让学生观察敲击鼓面发声时和用手按住鼓面使鼓不发声时纸屑的情况,学生虽然没看到鼓面的振动,但可从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鼓面是否在振动;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情况,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进而提出问题:纸屑和小球在什么时候被弹起跳动?也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喉头进行发声,感觉声带在振动。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举P43动物与声音中的例子,着重指出哪个部位在发出声音,引出声源的概念。
  (2)声波
  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进行如下描述:"......这样空气中就形成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
  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或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
  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学生可进行猜测,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方案,只要学生说出把声源放到真空中和不在真空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比较,都是正确的,并对其进行鼓励。
  像教材中一样安排 "声的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
  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比如罩内手机的应答声是怎么传到耳中的?当抽气机抽去罩内的空气时手机的应答声音变小,让空气重新进入罩内时,声又变大,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始终能看罩内手机屏上信号的显示?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探究过程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进行猜测与讨论,然后再得出结论。如玻璃罩内手机的应答声变化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虽然听不到真空中的手机的应答声,但能看到显示,说明了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
  船上的人是怎么会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的?暖气管是怎么把敲击声传遍楼内各处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能听到声音所需要的条件。
  观察教材上的图3-1-10、图3-1-11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领会到振动并不一定能感到声音;要感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介质和接收器。
  (4)声速
  提问:田径比赛时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应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远处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
  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的概念。但光比声传播的速度快得多,因此远处的观测者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估测声速时可忽略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测出从看见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估测出的声速。这种估测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再让学生想出其他测声速的方案。只要学生说出要测出声速,必需测出声源到接收器的距离和声源振动到被接收器接收所需要的时间,利用v=s/t 就可。
  声的传播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引导学生看声速表,幷对各种不同介质进行比较,知道声速与温度和介质有关,在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认识到固体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
  (5)人耳的听声能力
  在学生认识了声音和物体振动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频率的概念。只要学生知道人耳对声的感觉有上下限(20Hz-20 000Hz),在此基础上,对超声和次声下定义,然后对耳朵的构造进行介绍,并教育学生不要损害耳朵,保护自己的听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4 14: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