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057|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年级数学观摩课《角的初步认识》听课反思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14:4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开课      《角的初步认识》听课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此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
会用尺画角。姚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以下几个亮点:
1、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图片上找一找、指一指。交流过程中学生以为尖尖的部分就是角,这时候老师及时地告诉学生:这只是角的一部分,尖尖的点就是角的顶点。尊重了孩子真实的知识起点。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孩子一起补充,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角。从后面的练习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叙述的比较到位。最终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初步认识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做角、展示角,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
1、在认识了角之后安排了“数多边形角的个数”这个练习,通过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边的数量和角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在研究“角是怎样变大变小”这个环节,教师不仅让学生自己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拉开、合拢有关。还在此基础上渗透了“两条边平平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它们也是角这个知识点,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14:48:57 | 只看该作者
《角的初步认识》听课反思

10月12日,有幸参加第一学区组织的联片教学活动,听取了两山小学左梅老师的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此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整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学校操场导入,又由操场结束.紧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教学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实际.实现了教育的最终目标----------自然的回归.

首先,从生活出发,抽象出角的概念.左老师先链接生活由操场引入新知,从而抽象出角并建立表象,等学生说完自己的想法后,左老师归纳出角的定义和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摸一摸。回归生活,并深化认识。充分调动学生感官,手眼脑口并用,符合学生的心理以及认知水平,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再一次与实际结合,学有用的数学。接着巧巧手这个环节,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得到充分的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的锻炼。

     其次,游戏教学寓教于乐。课堂设计得一个亮点就是将游戏插入抽象地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通过红角和蓝角的征战让学生轻松的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没有关系。这样的教学方法轻松活泼。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结起来,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        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2.        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3.        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发挥

4.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

1.        在后的教学中,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如课前多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        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要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等,老师其实就是鹊桥,老师的任务也就是做好知识和学生的穿针引线。真正的学会还需要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一定要掌握好导的度。

3.        随时抓住课堂生成。尤其是课堂的错误生成,有时课堂上的错误信息反而更精彩。也正是学生资助探究的过程。错误乃是正确的奠基。所以作为老师要不怕学生错,敢于让学生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14:49:21 | 只看该作者
《角的初步认识》听课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听了沈春丽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后,我发现沈老师抓住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对角的一些模糊认识,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从简单的平面图形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知道角是平面图形的成员。认知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体验,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比较直观认识角,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整堂课的结构安排得很合理,从导入——认识角——画角——感知角的大小,各各环节都扣得很紧凑。我相信学生通过这堂课,对角已经有了深刻的初步认识。

但是,沈老师的课给了我另外的感受:

1、沈老师整节课设计了许多活动,摸、折、画、感受活动角等。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有关角的知识的设计意图很好,但是这些活动是否落实到了实处呢?有多少学生是带着探究的目的去进行操作的呢?恐怕多数都是把它们当做一种游戏来完成的吧?在操作活动开始前教师先布置任务,不仅要完成这个操作活动,还要在操作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得出一定的结论。这样学生才会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这样的操作才有意义。

2、在比较角的大小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在沈老师提问后,不举手的人占了不少。所以我猜测这些学生不能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张开程度有关,而与边的长短无关”,直观地认为边较长形状较大的角比较大。究其实质,是学生还未完全理解角的含义是两条边中间所夹得部分。我认为如果沈老师能在指角的时候刻意地强调指出这一部分,通过一节课的反复,相信学生能够够对角的含义有一个更清晰地认识,也就不会再去比较形状的大小,而是比较张开的部分了。

纵观整堂课,我认为沈老师的这一课还算成功的,使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14:49:47 | 只看该作者
《角的初步认识》听课反思  
   今天,我有幸参与了为了省骨干教师培训而准备的观摩课听课和评课活动,由新市场小学的易老师讲了《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是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我通过认真观看,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出示游乐园情境图,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游乐园中的滑梯、跷跷板等等物体,把生活中的原型抽象成数学概念。学习了角之后,通过对角的认识,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让学生经历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

    第二,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让学生动起来”理念,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新授前先让学生观察并触摸三角板中的角,让学生得出结论:角是尖尖的,边是直直的。由学生的自我探究得出结论,通过教师指导抽象成理论。然后让学生自己作角,学生发挥想象,用小棒、毛线绳、花瓣形状的纸、双手等等教具做出很多不同类型的角,并一一展示。学生动起来了,而且动的很充分,学的很充分,角的知识就这样在学生的“动”中被消化、吸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三,这节课的另一个出彩之处是课堂是动态的,因为有很多学生的回答是动态的,非预设的,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老师问学生:摸摸角有什么感觉?有的学生回答是:“尖尖的”“麻麻的”“你会指出一个角吗?”这时学生肯定是指的不准确(只是指着顶点部分),经过角的概念的辨析,学生得到正确概念之后,老师又问,现在你知道怎么准确地指角了吗?学生就上来重新指点一次,这次指对了,师生脸上同时露出了成功的喜悦之色。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积极,老师让学生指角的之后,问孩子有什么感觉,学生说:“舒服。”从而教师进行鼓励,“刚才那位同学上来感觉非常舒服,所以同学们要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哦。”巧妙的引领,真实的体验,是那么的自然无痕,让听课的我也感到是那么的舒服!

    第四,整堂课上,教师的教态非常自然,语言很优美,教师很具有亲和力,相信肯定是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对照自身的教学,我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第一,尽量给孩子们动手操作的机会,让问题在自我探究中得到解决。

    第二,课堂问题的设计要从大处着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我常常习惯于课堂上师问生答式的教学,课堂提问往往设计得过细、过窄、缺乏思考价值,这种一问一答式的学习方式有人形象的比喻为师生“打乒乓球”一去一回,滴水不漏,看似非常严密,却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成了教师表现的舞台,学生得积极主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改变课堂问题的设计成为我课堂教学改进的重要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14:50:06 | 只看该作者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随笔



这次非常荣幸的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聆听了五位优秀老师的课,在整个听课过程中,让我收获颇多,感触也颇深。其中《角的初步认识》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对这节课的几点感受: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陈老师始终遵循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例如,观察生活中的角,用各种材料做活动的角(可以变换大小不同的角),画角等活动,不作任何演示和提示,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尤其是画角,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开始时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尝试画角。于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画法:有的没有顶点,有的边不直……针对画角中出现的问题,在总结同学们画法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的板画归纳总结出画角的正确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这种把学生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对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课堂实录一:

直接出示课题后,提问:知道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什么?

学生回答后板书:认识角。

师再接着提问:在你的心目中角是怎样的?找找周围的角。

二、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陈老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教师直接出示课题,让学生来说说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紧接着又让学生说说在你的心目中角是怎样的?找找生活中的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在了解了角的特点后,陈老师又出示课件:剪刀、易拉罐、球门的图片让学生找找这些东西的角在哪里?学生积极地去寻找这些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实录二:

找角:

像这样有一个点尖尖的,两条直直的边这样的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谁来找找这些角?

(课件出示:剪刀、易拉罐、球门这三样物体)让我们把藏在这些物体中间的角给找出来。

学生找好后,(课件演示:先显现顶点,再依次显现两条边)再给这些角脱去美丽的外衣,这就是数学中的角。数学中的角长的简简单单,干净利落。

三、在教学语言上要体现亲和力  

阿·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过:“在人的大脑里好像有成千上万个,也许还是成万个键子,一个正在讲话的人,就好像是在用无形的手指在大脑这个键盘上弹奏一样,而讲话人所奏出来的那支交响乐也就在知音者头脑里回响起来。”这段话十分精要的道出了语言艺术的重要。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是体现教学亲和力的最重要的形式,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一面镜子。教学语言要有它独有的风韵格调。比如说,内容要准确科学,遣词造句应简洁明了,说话态度宜亲切自然,速度节奏力求张驰有致,语言格调庄重得体,又要诙谐风趣……总之教学语言要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启发性、诱导性、可接受性等等。充满魅力的教学语言如同一块磁石,把学生紧紧吸引住;如同一把钥匙,开启学生思维使学生豁然开朗,兴趣盎然。可见,教师的语言应该是最有表现力的,最有感染力的,最有亲和力的。

课堂实录三:

画角

1、          不会画的小朋友先自学课本第39页、例2.

2、          会画的小朋友直接在练习纸上画。

四、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或者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新世纪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也就是学生能自己看懂的,就让他们自己去看书学习,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这节课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思维方法,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形成是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形成的。如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陈老师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尝试画角。开始,学生出现了各种画法,有的没顶点。有的边不直……,最后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作业讲评后,再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这样,让学生在“做”中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十分有益。

商榷之处:教师在让学生制作角时,给的材料太多太杂,部分学生为了全部能用上,摆弄了好一会儿才制作出角。学生在这点上花费时间较多,并且做的角也不是一目了然。教师对于学生选择材料的指向可否具体些,清楚些。如就一个图钉,两根纸条,让学生制作角,这样学生会很快、很准确地制作出一个角。

总之,这节课上,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想,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做,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的合作伙伴,倾听学生的心声,在关键处启发诱导,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14:50:49 | 只看该作者
评课《角的初步认识》
今天在安阳实验小学听了一堂数学公开课——二年级的《角的初步认识》。因为自己也刚刚上过这节课,经过相互的比较借鉴和学习领会,颇有些体会。所以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一、在导入部分,沈老师是让学生猜一猜被云朵遮住只露出几个角的三个图形是什么。用一句话“你是怎么才出来的?”引出本节的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在这一部分沈老师说他尝试过用具体实物找出角,也用过图形找出角。经过比较他发现实物找到的角是和数学意义上的角有一定的出入,而在图形中找到的角和数学上找到的角比较容易统一,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但是我有几个疑问:1、学生对角的认知不是来自图形,因为在这之前学生还没有学过角。他们更多的是接触了生活中的角。我觉得用生活实物来找到角更加符合孩子的认知心理,更让他们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知识是可以解决或应用与我们的生活的,他和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更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概念教学,尤其是像角是什么?这样的概念,其实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领着学生经历模糊——矛盾——渐渐清晰——明朗化的工程。逐渐的帮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的知识提炼出数学真知的钻石来。

    3、虽然云朵遮住了图形只露出几个角。但是学生并没有关注到这几个角。因为有些学生猜图形根据的是它的边。这样才也是可以的。对于这样的方法老师没有做出适当的反应。

    4、虽然说“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节课这在练习的时候用到了教材的一道题目,其他的都省略不用。那么教材到底应该被放在怎样的位置上呢?在有更好的选择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教材弃置不用。

   二、新科研究。沈老师用一句话:“这几个从图形上请下来的角有生么共同的特点?”围绕这句话学生展开研究,找到角的各部分,并学会了它的名称。

   在一环节,沈老师语言精炼,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去,了解和帮助学生。体现了今日的主题——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练习部分。老师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在这一环节,有一个细节让我感触颇深:7号图形一条边长一条边短。全班全认为7号是角,只有一个学生说不是。沈老师的处理方式是,先让不是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再让认为是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最后在问认为不是的同学是不是同意他的理由。通过这样的生生互动,用一种说理和辩论的方式去帮助有疑问的学生释疑,同时也让懂得学生加固自己的认知。如果能让那个有疑问的学生再来说说他明白的什么?你为什么认为7号是角呢?这样效果将更加明显。

   四、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在这个环节,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示角。出发点是为了证明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角的边的大小没有变,是角两边分开大小变了。从而得出:叫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大小无关,和他两边分开大小有关。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请了一位学生举起双手来演示角。足足举了5分钟。我觉得让学生用扇子,铅笔,纸条,学具做角也可以去的同样的效果。而且那个还是可以摸得到的。

   五、画角。直接采用了观察电脑画角,学生模仿的方法。如果请学生自己尝试画角。其他学生帮助纠正。这样画角的错误会减少很多。

    这里很多是个人的看法,有很多言语不当的地方,可能比较偏激。请各位同行见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14:51:33 | 只看该作者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 
在低段数学组教研活动中,沈明珠老师为我们展示了《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整节课中沈老师始终是面带微笑语言质朴、简洁,和蔼可亲,显现出扎实的教学功底。沈老师巧妙的处理教材,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教学。而且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堂上有认知的冲突,有智慧的碰撞。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沈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找一找各有几个角,使学生对角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感受角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沈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把学具袋中的实物按表面有角的、表面没有角的进行分类。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地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沈教师设计了找角、摸角、做角,画角等一系列操作性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在让学生用吸管转化角这一环节,沈老师让学生摸一摸自己所创造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再教学变化角的大小,问学生:“这样这样都是角吗?为什么?”通过各种感官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角是有一个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三、自主探索,充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角的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或者说学生是很模糊的。沈老师首先让学生指各种实物上的角,如红领巾、剪刀、钟面、扇子等,通过学生的思考、合作,教师的启发、讲解明确了角是由一个点,两条直直的线组成的。在这个形成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并同桌讨论,进而得到教师的肯定来得出的。可以说整个过程,问题的发现,以及解决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只是充当了一名组织者。这里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教师的角色转换。在初步建立了概念以后,教师在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时又反复强调了指角的正确方法:从一点引出两条线。这为后面学习画角打好了基础。之后回到了“数学领域中研究的角”,从实物中分离出了角。明确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组成。判断角这部分加深了学生对角的组成特点的认识。在制作角这个环节当中,裴老师先提出了活动的要求,之后再让学生动手,在整个过程当中适当参与其中加以指点,使学生的合作交流更有目的性、实效性,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了实处。

   对于本节课我有两点想法,在此提出来,如有不妥之处,请沈老师及在座的给予指正。其一,我个人觉得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是角的各部分名称,应该进行板书,不然学生印象不够深。其二,在“画角”这一部分,沈老师是先演示画角的步骤,然后让学生模仿着画。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发挥。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动手尝试画角,结果也许会出现很多不同的画法。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可能会没有顶点,有的画出来的两边可能不够直、、、、、如果从这些错例中去研究画角要注意什么?学生可能更容易掌握画角的方法。而这堂课也会因为这个小意外而更加精彩!!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汲取了新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向上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08: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