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8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育科研工作总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07: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和谐育德,弦歌不辍
                                湖南省宁乡县第四高级中学    杨曙光  
                                宁乡四中地处刘少奇同志故里花明楼镇,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学校充分利用这种独特的区域资源优势,概括和提炼出了少奇精神的精华:矢志不渝的爱国热情、严以律己的高尚美德、无私奉献的公仆情操、廉洁奉公的行政魅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并以此作为砺练老师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点。通过自我道德内化和学校道德建设的步步推进,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厚德、睿智”的教育目标,奠定了思想道德建设在整个学校工作的首要和基础地位。
                                一、少奇育德,构建 “红色”德育
                                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区域性人文资源,挖掘和利用这种人文资源,构建具有特色的个性化德育模式,是学校德育工作向更高层次推进的重要手段。宁乡四中原名为“少奇中学”,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充分认识到了这一资源优势,组织老师从多层次、多角度加以开发利用,构建了我校“红色德育”模式的主题德育体系。
                                1.红色理念引方向。红色环境作熏陶建设好了“少奇精神”主题文化广场学校通过校园网、广播站、电视台、社团活动等载体,强化这种文化氛围,使学生思想道德有了有力的感召,在极其自然的氛围中受到了熏陶和提高。
                                2、红色内容明感知。学校确立了对学生的德育目标和内容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优良革命传统,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以这三项内容为基础,形成了该校“红色德育”为基本框架的“三位一体”的主题德育目标与内容体系,为该校的思想道德建设确立了鲜明的主题,为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学生培养德育素质指明了鲜明的方向。
                                红色活动重体验。学校将各项德育实践活动常规化,开展“故里学农”、“聆听前辈教诲”、“重温革命路”、“体验雷锋”等一系列红色主题道德体验活动,让德育实践内化为学生的认识,陶冶他们的情感,磨砺他们的意志。
                                红色课程促内化。学校根据道德建设的要求,结合学校的自身特点,编订了德育校本教材——《少奇精神与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并开设了道德教育校本课程,使学校道德教育步入了规范化、常规化的轨道,教育工作落到了实处。
                                二、儒学育德,构建和谐校园
                                校园的和谐并非庸俗团结和一团和气,也不是压抑个性、掩饰矛盾、搁置问题的“稳定局面”。校园的和谐体现在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和协调发展,展示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它追求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而和谐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学生的习惯的形成和品质的养成,它关乎人生,着眼长远。
                                近年来,宁乡四中始终遵循“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办学理念,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强调人本思想,实现了儒家传统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有效对接。充分尊重教师----包括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个性,尊重教师的差异性等。积极发展教师----学校千方百计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每一个教职工的潜能,力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公正评价教师---对教师的考评坚持公正公平,坚持客观性,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对教师的评价过程中,学校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十五”期间,随着我校“少奇育德”课题研究的推进,学校红色主流德育文化日益彰显。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十一五”文化建设纲要》、《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的总结与研究》的精神。2006年下半年,学校抓住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立项的契机,继续挖掘少奇精神的内涵,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学校德育科研工作从
                                “少奇育德”进一步扩展为“儒学育德”。在组织全校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将儒学精神内化为学生终生管用的心理品质,以期构建校园和谐德育,并取得了进一步的实效。
                                为了建构学校儒学文化精粹为核心的德育体系,我们将儒学文化精粹的教育内容,作为德育课程内容的一部分,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之中。将儒学文化精髓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进行现代转化,充分运用各种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宣扬儒学文化,使儒学文化气息弥漫于全校,让儒学文化根植于全校师生,使我校学生自我实现合作、正直、和蔼、孝敬长辈、社会正义、尊重他人、公民精神、社会责任感、尊重人类尊严、人权、劳动尊严等社会价值标准和实现忠厚、诚实、守纪律、宽容、有条理、襟怀坦荡、上进心强等个人价值标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07:40:00 | 只看该作者
  1、用生活德育创和谐。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生活德育就是说把德育要贯穿生活的全过程,把德育的时空扩展到人生、自然和社会,把德育视为一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符合其心理特点和兴趣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感染中走向心灵的高尚。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此我校开展“故里学农”、“聆听前辈教诲”、“体验雷锋”、“青春飞扬,唱响靳圆”、“迎奥运,情怀校园等一系列的社团活动和各种大型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生活,在活动中学习,在过程中成长,在体悟中进步,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2、用唤醒德育内化和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己有的东西,而是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它是与其他教育互相渗透的。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有一个恰当的比喻,德育是盐,必须融入渗透到生活当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他并且指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因此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学校德育主流文化。我们建设了儒学精髓为主流的校园文化,选取了儒学经典名言张贴到每间教室,建起了儒学名言文化长廊和出版“儒学育德”主题黑板报;开展观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讲座、“重温经典,学会做人”的系列主题活动。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于是我们又组织200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黄舸报告会、
                                “学会感恩”主题团日活动和“首届靳圆女生十佳”评选等活动,让学生如何体会儒学的“孝、义、礼、信”等思想的要义。百年树人,育德为本。明白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师友、对周围的人要敬重;要谨言慎行,讲话诚实可靠;要心胸宽广,关爱周围的人;要亲近有道德修养、有学识的人。学校通过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学习、生活、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唤醒,内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3、用自主德育感知和谐。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包括自育、自理与自治。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一思想,要求年轻人要有广博地学习并坚定自己的志向的正确态度,积极探讨与自己有关的问题并能联系自己进行反思的正确方法。为此我们在学生中成立了“海川社”、“半月谈”等社团组织开展“儒学育德论坛”等活动,创办《德育周讯》、《德育园地》等刊物开展自主德育探索;各班级引导学生写《成长日记》,校团委引导学生写《成长周记》,反思自己,体验成功的历程。继续健全学生自我管理的机构(包括学生会和团委会),开展学生干部先进性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民主管理中学会民主,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评介中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实现个体精神世界的和谐。实现个人理想、提高个人修养,又让每一个年轻人融合到和谐社会中来。使儒学的精髓
                                “仁”的思想外化为实践行动。
                                校园有了文化,文明就有了深厚的底蕴;校园有了艺术,精神才会得到启迪和升华。我校“儒学育德”的德育教育中坚持贴近生活,文化育人,通过各种异彩纷呈的活动,形成了健康高雅、文明和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这一道道的德育亮丽风景线,充分展示了我校师生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为校园生活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营造了团结、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一个团结、和谐、文明、进取、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装点下变得更加可爱、可亲!令靳园师生流连忘返。
                                三、 “三驾马车”奏响和谐乐章
                                为适应新形式下德育工作的需要,我校明晰了在学校党总支领导下的“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立体型德育工作网络,即以教科室的科研“引路”、以团委的活动“走路”、以学生处的管理“保驾”,立体切入,多层并进,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条不紊、红红火火。
                                第一驾马车——教科室。
                                教科室的德育职能——科研“引路”。
                                教育科研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学校教科室是这一生产力的挖掘者。为了使我校思想道德工作能找到科学的发展道路,学校领导在2001年下半年对教科室工作进行了改革,明确了教科室由德育科研和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协调发展的思路,明确专人负责德育科研,凸现了德育科研的重要性。
                                教科室在2001年申请立项了德育课题――《区域性人文资源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2002年9月该课题成为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试验》的子课题,我校成为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试验学校。在课题研究和试验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德育队伍,又从全方位探索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到2006年4月已经顺利结题,该课题已有47项有关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课题成果获国家级奖励,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课题优秀试验学校,刘建军、杨顺、陈尚文、周立峰刘亚军、杨曙光等同志分别被评为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和先进实验教师。
                                在国家级子课题的基础上,2003年9月,我校又申请立项了一个省级重点课题――《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研究》,更深层次地探讨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方法,2006年6月已经结题,获得湖南省二等奖。2006年12月学校又申请立项了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儒学思想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07:40:00 | 只看该作者
通过德育科研,德育科研工作者勾画出了我校德育发展的蓝图,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出了思路、出了思想、出了方法,为我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第二驾马车——团委。
                                团委的德育职能——活动“走路”。
                                共青团是青年学生自己的组织,有很强的凝聚力,加强团的建设,利用团组织的力量来组织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这是一种有效的德育途径。比如我校在团委的组织下,经常性开展主题活动,并成立了14个学生社团,通过社团的自主活动来强化思想道德的内化。
                                在团支部组织下的德育活动,实现了制度化、常规化,使德育工作有了一个生动的、厚实的载体。
                                第三驾马车——学生处。
                                学生处的德育职能——管理“保驾”。
                                学生处实行了分层管理。在原学生工作处的基础上,学校分年级设立了年级学生工作处,由年级学生工作处主任领导年级、班级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了学生处、年级学生处、班主任三层德育工作机构,构建了金字塔型分层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调整使学校的各项德育工作更能做实做细,更能强化过程管理。
                                我校德育队伍结构调整为“三位一体”的模式之后,改变了以往德育工作中的各自为政、实效性差的弊病,部门之间统一了步调、明确了分工、凝聚了合力,形成了团结协作、积极乐观、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良好局面。
                                四、五条渠道培育和谐队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好的德育队伍在于培育,培育的关键在于渠道。我校德育队伍的科研锤炼、专家引路、师徒共进、研讨解惑、提升取经五条途径,犹如五条渠道,为德育队伍送来了涓涓活水。
                                第一是专家引路。
                                为了明确德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我校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为老师和学生做讲座。如2004年6月23日到24日,邀请了中央教科所学校教育研究部的詹万生教授和徐安德研究员来我校进行了两天的讲座,分别做了《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途径》的专题讲座,指导《区域性人文资源与学生道德建设》课题工作,同时两位专家还为我校国家级子课题《家校合作与教育综合效益的提高》主持开题会议。让老师们学习到了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使老师们有了一次质的提升;2005年5月,又请来了全国有名的教育专家傅东缨先生来校,进行了主题为“理想•名师•课堂”的讲座。2005年11月,又请来了全国有名的教育专家魏书生先生来校进行讲座。2006年5月又请来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儒学大师李泽厚先生来学校进行讲座。另外还有中南大学的唐海波博士、师大文学院伍大希教授、省教科所黄超文所长、特级教师市教科所李再湘所长、市教育学院黄泽教授、师大附中谢永红校长、师大附中年级主任、优秀班主任莫辉老师等等近二十位知名校长、专家被请到我校指导工作或讲学,老师们受益匪浅,都对我校的德育工作进行了指导,使我校德育工作者更新了观念、明确了方向。
                                第二是科研锤炼。
                                建设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样也应是追求成功的德育工作者的自觉选择。我校利用德育课题研究、德育校本研究来锤炼德育队伍。正如中央教科所学校教育部主任詹万生教授所说:“要让一大批德育工作者乘上德育科研这辆快车。这些德育工作者上车时是乘客,我们要通过科研的带动,使他们在下车的时候变成司机,成为德育工作的领头羊。”我校现有国家级德育子课题2个,省级重点课题1个,校级课题10个,绝大部分班主任都参与了课题研究。在2002年10月31日到2006年10月,全国德育年会上,我校有周立峰、陈尚文、杨曙光等老师的47项德育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其中杨曙光、刘亚军、何胜军老师的《区域性人文资源与学生道德建设研究》获得全国百优科研成果;刘建军校长、杨顺、刘亚军副校长和杨曙光副科长被评为全国德育科研工作先进工作者和先进实验教师,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德育课题工作优秀实验学校。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体德育工作者积极投身德育科研的结果,同时进一步推动了我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第三是师徒共进。
                                我校班主任队伍实行以老带新的师徒策略,新班主任必须拜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为“师傅”。学校规定新班主任必须经常请教“师傅”,经常参与“师傅”所在班级的各项活动;老班主任必须不吝赐教,经常督促和指导“徒弟”。这样,师徒互相学习、相互推动,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师徒共进的局面。
                                第四是合作提升。
                                我校与湖南师大附中结为了友好学校,签订了全面合作的协议。附中无偿为我校提供教师队伍培训,共享教育资源;我校为附中的实践型课程提供实验基地和其他方便。学校除派老师参加附中的教学公开活动之外,还定期派老师去学习取经。2004年8月至2007年6月,我校先后有德育副校长杨顺、刘亚军、业务副校长刘志军到师大附中跟班学习,附中“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层层落实的德育管理模式,“三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的德育活动模式,“三体验”(高一的“学军”、高二的“学农”、高三的“学工”)的德育实践课程模式等等,给我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全方位的启示,从本质上触动了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全新的德育观正在形成。
                                第五是师德铸魂。
                                我校在师德建设方面提出了“以爱心树师德,以师德铸师魂”的师德建设思路;明确了“敬业爱岗是基础、热爱学生是前提、为人师表是关键、团结协作是重点”的师德建设内容;采取了“一票否决制”(即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等现象的一票否决)、“学生举报制”(即设立校长信箱,学生可以随时举报老师的不良师德行为)等师德建设制度;采用了“师德标兵”评选的激励机制;定期开展“讲师德,铸师魂”的师德建设报告,经常让班主任们去参观革命纪念地以提高自身觉悟,通过各种努力,我校德育队伍的“师魂”在不断地成长。
                                五条渠道,活水长流。近年来,我们共有李新飞等17位班主任荣获省市优秀班主任,杨顺、刘建军、刘亚军、杨曙光等被评为市“优秀德育工作者”,谢建军等班主任在班级建设科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校班主任队伍已经基本实现由“堵师型”、“单一型”、“传统型”向“导师型”、“复合型”、“研究型”的转变。
                                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管理,通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宁乡四中德育工作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00: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