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506|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观摩课《唯一的听众》听课心得感想笔记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6:39: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开课《唯一的听众》听后心得





    这几周学校开展了校本教研赛课活动,今天轮到我们五年级的教研课,执教老师是王老师,她执教的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唯一的听众》,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千上百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钦佩和感激之情。总的来说,这堂课上得不错,有以下这些地方值得我学习。



一:紧紧围绕单元重点:

1、德育教育: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带来的感动;

2、学习写法: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心理、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合理巧妙:

1、思路清晰——抓老妇人的“语言变化”这条主线贯穿全文的教学让学生领会文意;

2、品读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情感和内心的变化,学习主人公的高尚品质。

3、过渡句自然——从刚开始的导语到每一环节的过渡语到结尾的结束语都设计得很美,使整堂课浑然一体。



三、对学生进行了多种能力的培养:

1、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总结“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对文中第10自然段的想象补充,以及最后的作业“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老妇人对我的每一句鼓励的话、跟着老师的导语接读、第9 自然段指导读”,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读写结合训练”符合大纲要求:

课文空白处想象并写作,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也符合高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讲文本与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五、音乐的引入使课堂气氛活跃:

这堂课王老师从“导语——课文朗读——配乐写作——课文升华”,始终将音乐潜移默化地贯穿整个课堂,起到很好的效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开头:更易于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振奋精神,放松心情,提高审美情趣,从而创设意境,创造一个有益于学习的积极情绪的环境。

朗读时:语文课文的学习,朗读必不可少。在老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的同时,如果能配上音乐,就会使整个课堂丰盈起来,给朗读者和听众带来美的感受,

写作时:都可以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音量尽量开得小一点。在优美音乐的陪伴下进行学习,不但能去除浮躁,放松心情,还能修身养性,培养高雅的情趣。使学生文思如泉涌,写出好文章。



六、不足之处:

1、导航一:思考一词后应该加冒号;

2、课件上:重点词的字体颜色应该随着学生的回答变色;

3、教师的点评应及时到位;

4、第9自然段妹妹惊讶的感觉多余敬佩的感情;

5、对语言文字的品析还不到位。



七、疑惑之处:

1、对于这样的课文,分段还学要进行吗?

2、文章除了老妇人的语言,还有几处写得很美的句子,需要拿出来美美地读吗?

3、对于课后的问题什么时候进行解答?



八、重点收获;

1、小学高年级的阅读课教学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要抓两点:写什么?(文章主要内容——多种形式的读,以读悟文)怎样写?(教写法)

2、抓主线,线索要清晰;抓重点句,品读人物品质;

3、继续训练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6:40:12 | 只看该作者
《唯一的听众》听课心得(
   今天听了黄红英 老师上的《唯一的听众》一课 。

   这堂课上得不错,有以下这些地方值得我学习。



    一:紧紧围绕单元重点:

   1、德育教育: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带来的感动;

   2、学习写法: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心理、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合理巧妙:

   1、思路清晰——抓老妇人的“语言变化”这条主线贯穿全文的教学让学生领会文意;

   2、品读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情感和内心的变化,学习主人公的高尚品质。

   3、过渡句自然——从刚开始的导语到每一环节的过渡语到结尾的结束语都设计得很美,使整堂课浑然一体。

   三、对学生进行了多种能力的培养:

   1、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总结“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对文中第10自然段的想象补充,以及最后的作业“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老妇人对我的每一句鼓励的话、跟着老师的导语接读、第9 自然段指导读”,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读写结合训练”符合大纲要求:

课文空白处想象并写作,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也符合高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讲文本与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五、音乐的引入使课堂气氛活跃:

这堂课黄老师从“导语——课文朗读——配乐写作——课文升华”,始终将音乐潜移默化地贯穿整个课堂,起到很好的效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开头:更易于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振奋精神,放松心情,提高审美情趣,从而创设意境,创造一个有益于学习的积极情绪的环境。

朗读时:语文课文的学习,朗读必不可少。在老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的同时,如果能配上音乐,就会使整个课堂丰盈起来,给朗读者和听众带来美的感受。

写作时:都可以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音量尽量开得小一点。在优美音乐的陪伴下进行学习,不但能去除浮躁,放松心情,还能修身养性,培养高雅的情趣。使学生文思如泉涌,写出好文章 。

六、不足之处:

1、导航一:思考一词后应该加冒号;

2、课件上:重点词的字体颜色应该随着学生的回答变色;

3、教师的点评应及时到位;

4、第9自然段妹妹惊讶的感觉多余敬佩的感情;

5、对语言文字的品析还不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6:40:39 | 只看该作者
《唯一的听众》听课反思

11月17日我参加了我校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聆听了巴燕艳老师执教的《唯一的听众》和陈宝华老师执教的《龙卷风》两节研讨课,并有幸聆听了市教委袁老师和区教育局李老师的点评和指导,我就巴燕艳老师执教的《唯一的听众》一课进行反思。

优点:

一、主线明朗、层层深入

《唯一的听众》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神态,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林老师紧紧围绕这两条主线组织教学。一开始,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开头和结尾,找出“我”音乐方面的变化,然后再分析老妇人的语言和神态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学习,层次井然。

二、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0�2�0�2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巴燕艳老师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学习作批注,而后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进行深入品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引导学生抓住老妇人讲话的内容,再联系课文内容揣摩老妇人为什么讲这些话,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我”听了老人的话以后又有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从而感悟老妇人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我”、鼓励“我’、使”我”重树自信心,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猜想契合文章发展脉络,文末表达让学生的感受升华

可以改进之处:

1、本文对于现在的学生生活距离比较远,学生对精神支持理解不够,但并不是一点生活经验也没有,教师在设计教学之前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有哪些体验,并在体会小伙子在老人的鼓励下心里有什么感受是时时提及,轰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从而把学生带进文本,并通过先读再谈再读这种螺旋上升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提升。

2、对文本更深挖据。为什么是诗一般的语言,每句话深层的含义以及课后问题的处理可以对原教学设计可以进行增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6:41:11 | 只看该作者
《唯一的听众》听课有感
前不久,有幸观看了王崧舟弟子——林珊老师的经典录像课《唯一的听众》,真是受益匪浅,深深感受到了林珊老师平静中不失激情、温婉中彰显大气的教学风格。

林珊老师的课堂巧妙的设计、绝妙的解读固然令人叹为观止,然而生动的语言、精彩的评价往往更让人拍案称奇。

当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出现错误时,林老师评价:“有一个字你读错了,只可惜我的耳朵——,来,你再读。”“待会,请你把老人的话读准确了,别漏字了(一手轻扶着生的肩膀)。”当学生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时,老师有必要进行及时的评价。但课堂评价又要讲究艺术性,对学生的否定也要适可而止,要实事求是,又要留有余地,要给机会让学生改正错误。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林老师除了直接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引导学生自己去更正,让学生的学习兴致更浓。  

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时,林老师自然地与他握手表示祝贺,再加上评语赞扬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接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补充说明,让更多的孩子明白这个学生回答的好是好在哪里。  

当学生回答不下去时,教师评价“这不能怪她”,用了委婉的方式巧妙地帮助学生,避免让学生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接着引导学生去发现这句话与前面四句的不同,引起学生的思考,再提示学生,你现在的身份就是老人,你得为最后一句话改人称。这就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评价语言的引导作用。

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表现,怎样做出恰当的评价,这是我以后需要努力的。我们知道像名师们这样有魅力的评价语言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但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学生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我想,我们的评价语言一定会丰富起来,我们的课堂一定也会精彩无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6:41:48 | 只看该作者
《唯一的听众》听课有感
为迎接市教研室的调研,刚休假回来的汪老师在我班试教《唯一的听众》第二课时。

听完课,我深有感触。

在导入部分,让我再次体会到深挖教材的重要!汪老师首先出示课文最后一段的一句话“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问“同学们,你们读这句话时,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张玉鹏立刻举手回答,“我发现了‘耳聋’这个词有个双引号。”一下子答到老师设想的点子上去了。接着,出示双引号的用法3种,其中一个是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又让学生复习了一遍双引号的作用,真是一举两得!

其次,听课的过程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汪老师的思路是那么的清晰,对每一个问题的把握都是有条不紊,不管学生怎么答,怎么扯,最后总能被巧妙地牵引回到重点。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正如她所说,“每设计一个问题,我都要考虑学生会怎样回答,大致会出现什么情况,我要如何引导……”记得去年这时候,汪老师曾对我说过类似的话,那时没什么体会。现在听了不少的课,回头想想,对我来说,真是至理名言!汪老师的这一课还有不少使我受益的地方。比如知识点的落实,比如写作方法的指导等,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我要向师傅学习,希望在这一年会有更大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6:42:31 | 只看该作者
《唯一的听众》评课稿

《唯一的听众》是冀教版教材5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唯一的听众》记叙了一个男孩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奏出“真正的音乐”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实践》一书中《唯一的听众》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一节成功的、不露指导痕迹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一体的、语文味很浓的设计。整堂课流淌着老教授语“我”之间真挚的情感,但没有脱离文本的说教,而是始终依托文本,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有感有悟。教学设计直扑重点,紧扣重点词句、语段,没有情节的干瘪叙述,而是通过字面的感知、感受、感动,获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从而有所感悟。

阅读教学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是读书,读书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教材的最好方法。有人说:“汉字有形象,有颜色,有气味。走进汉字,就是走进连绵的画廊,那人、那物、那情,可观、可闻、可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主去读书、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去讨论、去表达,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实践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读”方面,让学生自主读,自由读,读得充分,读得有层次,读得有效果。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美读、赏读后,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审美的享受。整个教学设计听说读写始终贯穿其中,而且正是因为紧紧凭借语文文字又紧紧依托听说读写,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可能如此有机地整合。

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一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让学生在读文本时与自己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作者碰撞出火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感动、享受收获,这才是一种最真实、最深刻、最有效的阅读。在注重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的同时,更加注意在让学生反复读书,读懂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让学生通过咀嚼品味,体会语言魅力,从而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中有一篇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文章《葵花之最》。这篇课文选自毕淑敏的散文集《我的故事》。课文借物喻人,借葵花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全文语言优美含蓄,读来耐人寻味。

《葵花之最》和《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相同之处在于:两篇课文都是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课文中变现葵花美丽较弱却顽强不屈,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敬畏,这些描写特别适合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以读带讲。课文中还多次描写了战士们对葵花的精心呵护,可以让学生找出这些语句,反复品读,自读、小组读、感情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深刻体会本文的主题,从而由花到人,了解人物品格。

将课堂的学习时间尽可能地还给学生,又有教师适时的指导点拨,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感受表达的快乐,教师将学习语言、培养表达能力和思想情感交融在一起,只有这样,才是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得比较完美的一堂好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6:43:08 | 只看该作者
《唯一的听众》评课稿  
一、主线明朗、层层深入
   《唯一的听众》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神态,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在教学过程中,金老师紧紧围绕这两条主线组织教学。教学伊始,要求学生回忆“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以勾画出老人鼓励我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为文章的切入点。从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学习,层次井然。

二、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金老师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学习作批注,而后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进行深入品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引导学生抓住老妇人讲话的内容,再联系课文内容揣摩老妇人为什么讲这些话,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我”听了老人的话以后又有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从而感悟老妇人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我”、鼓励“我’、使”我”重树自信心,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拓展训练恰到好处

    语文教学应做到师生对话、人本对话、生生对话,金老师在教学最后设计了一个拓展训练:

   “看不见的爱”是----

    这一训练让学生对“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值得探讨的问题是:

1、金老师虽然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两条主线:一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但指导学生时,应该紧紧围绕这两条主线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与技巧。文章中,老妇人的一句话,是统领全篇,深化主题的一个句子:“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这句话应该让学生去体会,谈感受。

其一、“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这是老教授对小伙子的鼓励。

其二、“可惜我耳朵聋了。”这善意的谎言,让人感受到真情的美好,也减少了小伙子的心理压力。

其三、假设她不是聋子,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在林中独享的幽静。两条主线合二为一了。假设她不是聋子,小伙子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的琴声,早就没有勇气在老妇人面前献丑,也许离开了树林。正因为她是所谓的聋子,小伙子才没有离开树林,不介意老妇人的在场,继续练琴,直至由自卑到自信。也因为有这位老妇人的“请继续吧”,小伙子才有自信心,越拉越好,最后才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因而才有最后的点题,“在众多的听众中,他始终会想起‘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小伙子唯一的听众。”这样,可以在教学中真正实现认知与情感目标的统一。

我认为,文章的重点句子虽然很多,但在繁琐的分析与提问中,学生的思维是禁锢的,收效也不明显。但有时抓住一、二个关键的句子,就能触动整篇课文,对其他句子的理解也会触类旁通。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老师也能充分利用一类课文的写作方法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让学生一课一得,学有所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01: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