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95|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山中访友》教学反思教师课后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18:1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后记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走进山林,探访善终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详明的表现手法之凝聚,是这篇作品中不可忽视的文眼。在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文本的线索:

(1)                   揭题后,我让学生猜测作者去山中访友的对象是谁呢?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2)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通过初读课文,学生明白了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概括地说,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3)                   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然后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读体会,再组织交流。

片段一:

师: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生齐读)

师:一进山门,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学生交流)

生:作者非常敬重他,说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有道理。谁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

生:德高望重就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师:那你们从哪儿体会到他的德高望重?

生:他把很多人人马渡过对岸,给大家带来方便。

生:他在涧水上已经站了几百年了,说明他为大家服务的时间很长很长,从这儿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

师:说得好。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老桥,你如……”(生齐读)

师: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作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4)                   在教学快结束时,我问学生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学生纷纷回忆到:春游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愉快,看到小鸟和树枝随风摆动,我们觉得他们的心情和我们一样高兴,小鸟在快乐地唱歌,树枝好象也在欢乐地舞蹈。我通过激发学生回忆类似的体验,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总之,在教学时,我更多地考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收获,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主线理解全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18:18:38 | 只看该作者
反思《山中访友》       《山中访友》一课是一篇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因此在上这课时费了很多心思,感触很深。

本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五、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但是每一节课都有不尽完美之处,比如在备学生的环节就做得不够到位,使得课堂上控制的能力不是很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18:18:54 | 只看该作者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至第三自然段,我们会猛然发现作者通篇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将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开篇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几位朋友?”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内容以及结构。接着是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思考“你觉得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里体会到了?”。以这个问题带动学生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学生在默读、汇报交流中都提及了文章运用了许多优美的修辞句子。在指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的同时,一并让学生体会当中的表达方法特点。在第一课时里,我就让这两个问题作为主线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文中表达方法的特点。

在第二课时中,重点在于作者是怎么展开想象与联想表达情感的,以及体会句子的美妙之处。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 “鸟儿、露珠、树” 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本来可以引导学生:“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做得不足。如果当时我能体现这一环节,相信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可惜当时上课时,我就直接将想象这种表达方法跟他们讲了,而侧重点也放在了“想一想作者平时还会到林子里去和朋友们做什么?”或许是缺乏前期对表达方法的深刻理解,导致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展不开。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情感,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时体会表达方法,然后再学以致用,在体会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拓展思维训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18:19:50 | 只看该作者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我思考着课上的每个细节,除觉得教学节奏慢,有点拖沓之外,我还是基本满意的。成功的原因有二。一是对教材的把握。如教学过程二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就觉得非常必要。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一定要教给他们理清思路的方法,这是快速读懂课文的方法,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在教学生写作时如何布局谋篇。学习第3、4自然段时也许有些教师会认为我教得有些琐碎。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因为我在看学生的反应,他们面部表情平淡,丝毫没有受到作者的感染,因此我设计得细一些,调动学生的情感。二是教学时关注了学生,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千差万别,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预习有深有浅,这时就有必要设个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课文中再走一遍,提高自己的认识,而且是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答案,让每个学生都感受一下成功的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18:20:14 | 只看该作者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作为设计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课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当作“友”来写,但是,在表达上各有特点。很遗憾,我没有让学生完整地、对比地感受这种特点,而是在感受语言文字情感的基础上渗透进“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渗透得不是很到位。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可以这样导读:“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给忘了,现在补上,希望大家能看到我的这一设计。)如果能体现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第5自然段的问候语,是作者与山里的一切融为一体后与山中朋友心与心的交流:“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清凉的山泉,”体现了作者对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山泉对作者的情,作者不仅直接对山泉说话,连山泉对作者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情到深处才有这样的体验啊.如果说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达是:“我”对“桥”,那么第4自然段却换了个角度,是:“树林”对“我”,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从“我”对“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从“山中的一切朋友”对“我”的角度。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交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18:20:35 | 只看该作者
《山中访友》一课反思
《山中访友》是李汉荣先生笔下充满勃勃生机的描写大自然的一篇美文。那德高望重的古桥,那心有灵犀的鸟儿和露珠,那明镜般的清泉 ,那吟诵着小诗的溪流 ,那湛蓝的天空.,淘气的云雀……他们都是作者的老朋友!在作者灵动的笔尖下,他们是那么的可爱!

    细细品味之下,我也如作者一般爱上他们。为了让美文读出美味,我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多音字严把关

  这课的多音字很多,如“扎”,“我脚下长出的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这个“扎”,读翘舌音,表示深入;而在“扎”读平舌的时候,它表示:捆、束。比如扎着马尾辫;再如:“泡沫聚散”的散读四声;“树冠”的“冠”读第一声等。

二、专有名词稍渗透

    这篇优美的散文涉及到一些专业名词,它们覆盖了整个单元,应该让学生在读文中有所了解。

    1、是联想和想象的概念。课文第四自然段用到了联想的写作手法来表达情感:“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的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联想和想象有点细微的区别的。联想:由此及彼产生想象,它分为三类:1、类似联想 2、对比联想3、因果联想。而这段属于第一类。想象是漫无边际的发散思维。

2、排比的概念。在文章第5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来表达情感。虽然排比句我们从低年级就开始接触到,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百分之百的判断哪些是排比句。有的学生将第六自然段“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当成了排比句。

实际上,在小学教师辞典里,排比句就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此外,这一段不可因为大量的排比而忽视设问,反问,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修辞手法多推敲

在这篇课文中有一个句子有争议,“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边上站了几百年了吧?”而这个句子又出现在课后习题中。奇怪的是,教学参考书只有这句话的前半句:“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把后半句给甩了,并明确指出这句话是比喻句。学生觉得这句话前半句是比喻,后半句是拟人。且后文的几句话都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其实,我在课堂上也曾想过这个问题,可一想,作者先是把“老桥”比作了“德高望重的老人”以后,后文都成了“老人”这个喻体的一系列动作,所以最后还是确定为这句话是比喻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18:20:49 | 只看该作者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严军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

作者为什么将这些自然景物称为朋友,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我设计从课题入手,理解“友”的含义。问学生:“你心中朋友意味着什么?”没想到第一位同学便回答说:“小区里所有同龄的孩子都是我的朋友。”面对这样的回答,我没有立即予以否定,而是肯定他:“你是个交往能力很强的孩子。”接下来的孩子回答说:“志趣相投,互相信任的人才是朋友。”我对他的回答也给予了肯定:“你是个会择友的孩子。”并且反复强调了“择友”两字。我看到刚才第一个答问的孩子和其他同学脸上流露出豁然开朗的神情。紧接着更多的精彩答案出炉了“互相帮助的人可以称为朋友”“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作朋友”……我突然间发现,我的一个并不具特色的导入的设计,一个看似极其简单的提问,因为一个课堂生成被我巧妙地利用,学生收获的却是一个人生哲理。虽然这个道理和理解课文内容没有太多联系,但是学生终身受用的。我收获了意外的教学效果。所以说,巧妙捕捉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往往比完善的课前预设更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13: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