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41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匆匆 》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20:0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匆匆》评课稿
我是万泉镇加文小学的一名老师,观赏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的《匆匆》一课,感受深切。整堂课的教学突出一个“读”字,读得自然,读得真挚,读得有感情,体现在三点:

(一)   引导学生“用心读”

   为了使学生感知课文,支玉恒老师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听录音读、再听录音学读。而他引导学生有感情地“用心读”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单是“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一句,他一边满怀深情地范读,一边根据句子读停顿做手势打节奏,连续几次引众生随读,实践着“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他反复运用范读、引读、伴读、对比读、指名读 、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课文,效果 令人赞叹。

(二)   引导学生“用心听”

支老师引导学生用心听名义上是听,实际上是读。他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读后畅谈体会,说自己的感受。这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散文的理解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在支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们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都能够在短时间内组织语言来表达出内心的感悟和体验。

(三)   引导学生“用心说、写”

   支老师课堂教学的最后部分是让学生说格言、写格言。每当学生说完一句,支老师就读给大家听,或者是让学生大声朗读,然后说说意思。在一遍遍的说和写中,学生的文字表达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得到强化。学生创作的格言经过老师的修正后,必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启发。

“用心读” “用心听” “用心说、写”是支玉恒老师整堂课的设计思路,它着眼整体、思路清晰、循序渐进。这是一堂真实的语文课,没有精美的课件,没有太多的花样,就这么简简单单,但简单里包含了深度,包含了智慧。这样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是我们小学语文老师一生的追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20:05:50 | 只看该作者
《匆匆》评课材料

双辽市那木中心校  陈凤娟

       听了特级教师何捷的《匆匆》一课,受益匪浅。何老师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并让学生“以读促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下面谈几点切身的体会:

       1、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赏识教育。通过鼓掌、竖起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头、投予鼓励或赞赏的目光等,与学生进行鼓励性交流。特别是称学生为“老师”这一环节,充分的体现了对学生的认可及尊重,同时也可见何老师谦虚的教学态度。

        2 、在整堂课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训练。首先,播放了这一课的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悟。接着,让学生感情朗读,由字、词、句、中感悟时间的流逝。

        3、何老师在整节课中,真正起到了引导学生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边读边悟,让学生体会到了时间的流逝之快,要珍惜时间。

       4、只是在本课即将结束时,感觉有些仓促。抑制了个别学生想表现自我的欲望。

       总而言之,何老师这节课让我看到了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努力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争取让每一节课都像何老师这节课一样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20:06:4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匆匆》评课稿 

  本学期我有幸聆听了赵海燕老师上的语文课《匆匆》,让我获益匪浅,也引起我的一些感想。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把握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应该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与情感体验。

  赵教师先设计了“谈话激情,导入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而后,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

  1、是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有趣。有思考。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可以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很多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2、是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中有这方面的考虑。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设计。

  尤为突出的是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习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进行大段的读后语言训练,效果很好。

  3、是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观的变化

  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必须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课堂是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课上,赵教师积极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中内容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教师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朱自清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况,课后,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读读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学设计中“延读”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体现了小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清新、自然,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有情有趣。

  “品读、赏析,读中悟情”是这节课重要教学过程。

  品读,教师设计了几个引导点:一要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二要品读各种修辞法的表达;三要品读重点句、段。赏析,教师把它融于品读之中,强调于品读之后。读中悟情,是这一教学设计精当之处。一悟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与婉惜;二悟旧时代年轻人已有觉醒又为前途不明而彷徨的复杂心情;三悟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这样,学生就读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个情,懂得了一个理。

  以上教学品读,赏析的过程,设计清晰、适当。实施教学时从内容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三、教学设计问题分析

  这篇《匆匆》教学设计可以说是比较规范且有新意。尤其是有教师个性的教学思考。但整体看,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设计还不够充分。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考虑不多,前面说“学习过程设计不够”就是这个意思。也许,教者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依点评者看,自读、自悟是根本,是基础,读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与互动。那么,设计时要考虑学生读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设计适当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重视学生的学,就会更实用。

  总之,赵老师的《匆匆》一课的教学充分地体现了新理念,是一堂值得我学习的难得的好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20:07: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7-20 20:07 编辑

《匆匆》听课心得体会
3月26日,在道托中心小学听了何老师的《匆匆》一课,感受颇多,体会颇深,现将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1.何老师的课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安排充裕的时间,自己去读,去体会,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提高认识。读、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产生碰撞,产生灵感。

  2. 何老师做到反复诵读,积淀感悟。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深入地读,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有趣,有思考。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

  3. 何老师循循善诱地点拨学生诵读文章,运用范读、引读、伴读、对比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点拨引导学生,而且是反反复复、不厌其烦,朗读的指导成效令人赞叹。学生们通过用心灵去诵读课文,自己体会到了时间的匆匆。课堂中没有老师的讲解,有的只是琅琅的读书声。仔细体会,何老师在一个个简单的朗读训练环节中,灵活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文本情景之中,让自己与作者做心灵的沟通,同作者一起去观察、体会、想象、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20:08:03 | 只看该作者
《匆匆》听课反思
2月27号,在六二班教室听了赖英老师执教的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二课《匆匆》,赖老师娴熟驾驭课堂的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她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优美这一特点,放手让学生寻自己喜欢的语段和句子进行品读感悟。为达到这一目标。赖老师设计了四个环节:一、美文欣赏  入新课;二、读书交流  有心得;三、联系生活  谈感想;四、挑战名家,写名句。这样环环相扣,学生通过读品悟,水到渠成的对朱自清先生的写作方法有了了解,更懂得了朱自清先生在号召他们要珍惜时间。从整个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来说,我认为赖老师达到了本次教学的目的,学生有收获,有感悟。记得在“交流感悟有心得”这一环节中,同学A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懂头涔涔而泪潸潸是什么意思?”同学B马上举手站起来说他知道就是泪流满面的样子,可是他回答的并不全面,我又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就采用了一个迂回的办法,把他的回答再慢速重复半句:“头涔涔而泪潸潸就是头——,泪——”同学们马上理解过来,哦,作者是说他头上紧张地出汗而且泪流满面,这样学生自己纠正了回答不严谨的问题,也没对同学B的自尊造成伤害。这种机智的教育教育手段用得相当高妙,这也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当然,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如果赖老师这节课能抓住学生喜欢的语段进行深层次品读,可能学生得阅读水平会更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20:08:27 | 只看该作者
重温《匆匆》 听课有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20:08:36 | 只看该作者
   新学期,我校根据年级和学科划分了大教研组。因此,有机会重温去年教过的课文。
       根据教研计划,昨天听了我校冯青玉老师执教的《匆匆》一课。《匆匆》一课作为在小学阶段很少出现的散文,本身就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才能有所悟,加上朱自清是大学哲学系毕业生,往往情不自禁地以哲人的眼光观察和思索社会人生问题,本文就表达了“五四”时期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知识分子共同的时代情绪。因此,题材的特殊、时代的落差造就了这篇课文“难讲”的局面。怎么办?
          首先我认为,一定要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时当五四运动落潮之际。朱自清面对令人失望的现实,心情苦闷,念旧、低徊、惋惜和惆怅之情不能自己。但朱自清毕竟是一个狷介自守、认真处世、勤奋踏实的人,虽感伤而并不颓唐,虽彷徨而并不消沉。他在1922年11月7日致俞平伯的信中曾披露了自己矛盾的思绪:“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深感时日匆匆到底可惜”,决心“丢去玄言,专崇实际”,实行“刹那主义”。俞平伯曾评论朱自清的“这种意想,是把颓废主义与实际主义合拢来,形成一种有积极意味的刹那主义”,这种刹那观“在行为上却始终是积极的,肯定的,呐喊着的,挣扎着的”(《读〈毁灭〉》)。了解了朱自清写作《匆匆》时的心态,才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把握作者对光明流逝而触发的独特审美感受。
         其次,一定要细读文本,把握重点词句,体悟作者表达方式及用意。
         文章运用了诗的托物起兴的开头方法。“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一气呵成的三个排比句,诗意浓郁。以有规律可把握,有踪迹可寻觅,去而复返,失而复得的燕子、杨柳、桃花来借物起兴,反衬匆匆飘逝,无迹无痕的“时光”。紧接着是一连串四个设问,问而不答,但读者稍假思索,却自可得出答案。这种表现方法新颖别致,同时也耐人寻味。从语言风格上看也是飘忽即过,如白马过隙,如匆匆一瞥。这一段说得明白晓畅,去又略带几分朦胧含蓄,开始表现出一种统摄全文的轻灵的意境来。

         第二段,紧扣“匆匆”落笔,“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是扪心自问,也自然地开始将“我”融入文中,以“我”的生活为叙写内容了。“八千多日子”是转了半个圈子的记实。作者生于一八九八年,至写作该文的一九二二年,共度过了二十四个春秋,每年365天,共8760天,也正是作者概说的“八千多日子”。“象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是生动的比喻,是为了进一步烘托、渲染“匆匆”的气氛。而结尾的“头涔涔而泪潸潸”作者因岁月流逝,壮志未酬而空虚惆怅的内心世界的敞露。这是感情的表白,却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化意于事,写自己念及光阴虚度时诚惶诚恐的表现。“头涔涔”是极言作者因猛省自己蹉跎岁月,深感愧赧,而额头上汗流如注:“泪潸潸”却是表现作者因光阴虚度,无所成就而泪水纵横。言为心声,形为意表。外貌若此,心情如何自然不言而喻了。这一段言约而事丰,可谓着墨不多儿尽得风流。
           第三,联系生活,结合文本,形象感受。

         时光的流逝是每一个人都亲身经历的,但可以说大都司空见惯,熟视无睹。怎样才能使人们对此有具体形象的感受呢?于是第三段作者围绕“我”的一天日常生活,从人们都必须亲身经历的琐事入手,浓墨重彩地描绘时光的匆匆流逝。朱自清曾这样说过:“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这一段描写就是他这种创作理论的实践,堪称为精雕细琢,针脚绵密的“加倍”描写。请看“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些具体且略带夸张的描写已够新颖,“加倍”了,但接下去的描写则更为别致,夸张的意味也更浓了。“伸手遮挽时,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这样的描写的确让人从熟悉的生活中“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而最末的 “我的掩着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更是出神入化之笔了。叹息不过在短暂的几秒钟内,而此间内,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时光却连照面也不打,就仅以轻盈的身影一晃而过。这里夸张的描写加倍用力。而时间转瞬即逝的特点也藉此而神韵全出。朱自清笔下的“时光”正如置放在显微镜下的观察物,经过几百倍乃至上千倍的扩大,至细至微处也清晰可辨,历历在目,这一段是全文最着力的部分,作者为了更加显豁地表现时光的迅忽,描写是步步紧逼,越来越匆匆。一开始,借以表现时光流逝的事物所绵延的时间还比较长,如“早上起来”、“洗手”、“吃饭”、“默默时”,与此相对应的时间的流逝也还不是十分迅疾,而只是“挪移”,“过去”。接下去用以比喻的现象经历的时间更短促,时光的飞逝也更迅捷,由“挪移”、“过去”进为“跨过”、“飞去”、“溜走”,直至最后的“带着影子闪过”。这种步步逼紧,越发匆匆的描写,不仅形象地表明了时光须臾即逝的特点,而且使读者的感受由浅入深,体验由淡渐浓,不由自主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强烈的“惊异之感”油然而生。
          有了这样的前期铺垫,背景介绍,再加上这样的文本细读,深入体会,教师本身就能够抓住文章的主旨、重点、难点。据此,再来预设详尽的教学过程,上课时能够创设情境,引领孩子们潜心研读、抒发感受、感情朗读,学生定会大有收获。
           期待下节课更精彩的课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12: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